开拓创新 文化引领 和而不同 追求卓越
2015-02-02北京舞蹈学院
北京舞蹈学院的学术科研工作紧密围绕教学和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工作,不断深化舞蹈理论、教学实践、艺术创作等方面研究。近年来,学院教师科研项目立项数量逐年增加,立项渠道逐渐拓宽,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等高层次项目数量都有重大突破,大量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不断涌现。
彰显舞蹈特色,服务学科建设
作为国内高等艺术教育中唯一的舞蹈专业院校,北京舞蹈学院紧紧围绕学科方向展开科研立项,积极寻求学术的新生长点,紧密结合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项实践活动,开展学术研究。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不断完善,学院科技创新平台已建设出富有特色的九大科研平台:舞蹈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建设平台、舞蹈作品创作开发建设平台、舞蹈人体科学开发与应用平台、舞蹈创意开发建设平台、舞蹈理论创新研究平台、人文社会科学与舞蹈教育管理研究平台、舞蹈人物信息资源的抢救与保护研究平台、北京高校特色教育资源库建设(舞蹈教育专题)、中国民族艺术传承与传播协同创新中心(2011协同创新中心)。这九大平台的建设为学院实现以科研带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艺术创作和服务社会的目标,搭建了一个学术研究和交流的大平台。
为了更好地开展学院富有舞蹈特色的学术研究,推进舞蹈文化的繁荣发展,2014年6月,北京舞蹈学院“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经过两年紧张的筹备正式获批成立。该“基地”是学院首个市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其建设将围绕民族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点问题、前沿问题和难点问题进行综合研究,充分发挥首都文化资源优势,强化理论研究与社会服务,助力首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
加强交流合作,引领学术发展
学术是从累代所积之经验、知识中,求出通向未来的途径。在“和而不同”的学术氛围下,学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教育体系和科学研究理念,并通过学科专业建设和舞蹈教育科研成果的展示与转化,传承和传播民族的、世界的优秀舞蹈文化。
目前,学院已与国内外越来越多的艺术院校进行了教育、教学、创作等多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同时也在积极拓展更高层次的学术合作,如2010年与北京大学联合主办了第十八届世界美学大会,不仅在舞台上展现中国舞蹈之美,也在论坛中让国际美学界了解、认识中国舞蹈美学。2014年,学院建校60周年之际,通过举办国际院校“校长对话·教授论坛”“全国舞蹈科学学术会议”“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年会”三场跨国界、跨学科的高端学术会议,搭建了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加强了不同学科间的互动与交流,拓展了学术研究的视野。
此外,创刊于1992年的《北京舞蹈学院学报》,作为舞蹈高等教育研究学术论文展示与交流的最为重要的平台,已成为国内舞蹈教育研究的“风向标”。2014年,创刊二十余年、迎来100期的《北京舞蹈学院学报》,作为唯一舞蹈类学术期刊进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目录,这标志着整个舞蹈学科学术研究和学术成果社会评价的极大提升。
落实“以人为本”,展示学科硕果
在任何一个学科发展中,需要以高水平学术成果的累积作为其显著的标志。因此,学科研究的深入,学科理论建设的加强,是关系到我国舞蹈学学科、舞蹈专业发展成为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更为成熟的、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重要前提。
“十二五”期间,学院更是注重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通过特色平台建设、和谐学术氛围的积极营造,以丰厚的学术研究成果为建校60周年献礼:在舞蹈学的学科理论建设上,学术委员会主任吕艺生教授历时八年完成了“舞蹈学三部曲”—《舞蹈学基础》《舞蹈学导论》《舞蹈学研究》;其专著《舞蹈美学》获得中国文联2012年全国第八届文艺评论奖著作一等奖;在特色专业学科建设上,学院资深教授、著名编导肖苏华出版的《当代编舞理论与技法》呈现其近六十年的舞蹈实践与理论的学术累积……在他们身后,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教材编著也是“异彩纷呈”:郭磊教授的《赣南采茶舞蹈教材与教学实践》、史敏教授的《敦煌舞蹈教程:伎乐天舞蹈形象呈现》等展现了传统舞蹈学科的“风采”,温柔教授的《舞者身心训练理论与实践》、张朝霞教授的《新媒体舞蹈概论》、韩春启教授的《舞蹈服装设计》等展现了新兴交叉学科的“活力”。这些成果的取得,一方面是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也是教师个人发展与学科整体完善的和谐互动。
面向未来,北京舞蹈学院要努力成为学术思想自由、艺术创作繁荣、情感环境和谐的家园;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学术水准的领军人物和学科带头人,让广大师生在学术自由的环境中发展自己的艺术追求,展开丰富多样的艺术创作,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和学术科研水平。
(执笔人:仝妍)
[责任编辑: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