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队,排,还是不排?
2015-02-02王君
网友在博客上留言:
无论怎么样,队总是要排的。如果排名不靠前,不管差多少,班主任都不会高兴。
这个朋友,说的是科任老师的烦恼。班级的学科成绩排名是一些班主任的命根子。这名次上不去,科任老师和班主任之间微妙的矛盾就产生了。
我在一线,深知其苦。于是便想到了中国的排队文化。
中国人很奇怪,该排队的时候不排,不该排的时候使劲儿排。
我从小在山城重庆长大。大学时重庆公交车那挤法叫人望而生畏。从解放碑到沙坪坝,坐402电车,我数次被挤哭过。反正那年头,不管先来后到,排啥队?谁有力气谁先上,谁霸道谁先上。其实大家都知道,如果不挤,排队,上车应该更快。但没有办法,没有谁搭理这个道理。
有一年国庆节回綦江,也是买了票的。那时已经是高速公路了,汽车载人数目限制很严格,检查也严格,根本不可能超员。我抱着两岁的儿子去排队上车,排着排着就乱了套。大家又挤起来。人人手里都拿着票,而且是座位固定的票,我就搞不清楚大家为什么要挤。南坪汽车站很快就演变成了“群殴”场所,骂人的声音,互相攻击的声音淹没了妇女孩子们的嚎叫。我连叫都叫不出来了,拼着最后一点儿力气护着孩子,屏住呼吸,调动全部力量冲杀突击,直挤得双眼冒血差点儿壮烈牺牲才算突出重围勉强上了车。坐在车上,安抚着被吓得哇哇大哭的儿子,看着不可能超员的车,和车窗外战争继续硝烟弥漫的人群,搞不清楚他们为什么要挤。
如果排队,该多好!该排队的时候不排队,所有人当然互相“残杀”。人人都是受害者啊!
可这些年又发现,大家在不必排队的时候偏偏要排队。
我出差的机会比较多,经常坐高铁坐飞机。时间长了,我发现一些怪现象:中国人的排队意识,好像深入骨髓。
往往离正式登机还有半个多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登机口前,已经是长龙逶迤。国人朋友们拖箱拽包,辛辛苦苦地挤在队伍中认真等待。队伍旁边都是漂亮干净的候机椅子,就是没人坐。
我奇怪了:飞机不是一人一座吗?而且座位都是分配好了的,根本无需去抢,为啥要这么早就去排队呢?
我从来都是最后一个进飞机。后来更学聪明了,等倒数第二个乘客进去五六分钟后我再过登机口。因为事实上人流一进入闸口,入舱速度便会减慢。与其在夏天热冬天冷的登机桥上等候,不如等前边的人都在飞机里坐停当了再进去,这样就一点儿都不浪费时间了。
有朋友会担心行李没有地方放。其实根本不用着急。因为即使确实没有地方了,乘务员也会来帮助你解决。不可能让你的行李无处容身。
坐飞机,是旅行中最可以让人从容和优雅的时刻,偏偏我们很多同胞,愿意排着长长的队,辛辛苦苦地等候很久。早进去和迟进去有什么区别呢?
火车站也是。高铁通车后,火车站已经相当漂亮了,其豪华宽敞不亚于飞机场。但排队现象依旧很严重。我观察,也是往往离火车进站还有二三十分钟,甚至四五十分钟时,进站口前已经是人群熙攘,队伍歪歪扭扭,暗潮涌动。大家都一副迫不及待的样子,伸长脖子往里边瞅——其实,各式电子站牌上都有播报,各种广播也都在持续通知旅客列车消息。你脖子再长,在候车室也是看不见火车的。我总是懒得排队,静静坐在旁边看书打字消遣时间。但偶尔抬起头来,看见风起云涌的“队伍”,常常会有瞬间的迷失:这个架势,难道是我看错了时间吗?于是又翻出手机来检查,确定离进站时间还远得很,于是安下心来看书。
我几乎总是最后一个进站,慢慢地走,从来没有误过车。
当老师,发现国人的排队意识,执着得不可以理解。
以前待过一个学校,校长很有点儿情怀,理念也很前卫,要求学生成绩不排名,更严禁老师拿分数和排名在家长会上说事儿。老师们深受分数的迫害,都很理解,都很拥护。可是家长不干了,纷纷给班主任施加压力,要求知道孩子的排名。最后学校只有让步,让家长知晓自己孩子综合成绩在班上的大概名次。但这还不行,家长们不依不饶,非要知道孩子各科成绩的排名,以及在年级的排名等等。更过分的是,有些家长缠着老师要知道班里其他孩子的排名情况。班主任好言拒绝,某些家长还不高兴,觉得学校矫情,不好好抓学习,不踏踏实实促进学生的竞争意识。这真是让人无话可说。
这两年,我对分数和名次的兴趣更淡了。或者说,年纪渐长,对这个东西看得比较透了。除了应对应试,在毕业班的某些阶段必须有选择地重视这个东西,其他教学时刻,做老师,都应该努力把自己从分数的泥潭中打捞出来,在学生的一个具体的成长阶段,认认真真做最应该做的事情。当老师,得厚道,得看长远点儿。这样教书,自己的智慧才会生长,心情才会愉快,学生,才会从你那儿获得应当获得的智力活动的快乐和精神成长的快乐。
所以,这两年,我根本不会太留意学生的考分。我完全没有兴趣去算班级分,整理分数段,去搞排名比较之类的事。不说跟其他班比,就连自己教的两个班进行比较,我都没有兴趣。我脑子里根本记不住学生的分数。对我而言,我确实非常看重学生平时的整体学习状态和生命状态。至于他最后考出了多少分,我明白,仅仅只是这个学生表现的冰山一角。了解即可,不要较劲。一是不到较劲的时刻,二是对小孩子而言,把硬邦邦的分数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捆绑起来,太无聊,太冷酷无情了。
但奇怪的是,总有学生不信,家长不信。他们不相信我会不算平均分、不排名。总有一拨学生纠缠着要问这个东西,总有家长打电话来想要个答案。无论你怎么安慰他们请他们放宽心不去琢磨这个问题,只面对自己真实的学业状况就可以,不用非把自己绑在某个排名榜上。
但你会发现,这些小小的孩子,已经听不进去这样的话了。不在某张榜单上,不被固定在某个数字上,他们就六神无主,感觉生之无趣。他们眼前必须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是个活生生的人,要去征服他,把他彻底扔在身后,踩在脚下,这样他们才会觉得学习是有意义的、生活是有意义的。
我们就是这样,该排队的时候不排队,不该排队的时候迷恋排队,国人的生存状态可见一斑:基本的道德法则、文明习惯在我们的心底生不下根来,而要成为人上人的意识却根深蒂固。没有来自外在的评价,没有把对方比下去,就不踏实,就惶惶不可终日。经历了几千年的进化,我们民族并没有建立起可以自我认同、自我定位的评价系统。我们的心智模式上,总有人家打出来的一个分数。这个分数是我们喜怒哀乐的镜子。它好看,我们就开心;它不好看,我们就失落。“排”与“不排”,其实都是一种荒谬的“抢”,或者靠自己的力气抢位置,或者靠他人的评价抢尊严。我们事实上是没有学会面对自我。
我一直在想办法改变学生的这种心智模式。在每一个班上,我都做了很多尝试,希望学生们不仅仅靠外在的评价来刺激自己学习的欲望,更要发动内心的理性能量来认识自己、规划自己、激励自己。曾经有一年,只能做年级组长,做不成班主任了——我其实还是更愿意做班主任的。郁闷之后,我对领导说,如果必须做这个工作,能不能把年级班级评价的权力交给我,让我自己确定评价的方式:我不希望学生管理团队天天做的就是拿着放大镜挑学生的刺儿、扣学生的分的工作,我不能容忍班与班之间仅仅只是竞争对手,整个年级的生态倾向于纯竞争的生态。管理就是给班级排队,给学生排名,这不是我想要的教育。
该排队的时候必须排队,不用排队的时候坚决不要主动进入那个队伍、那个系统。教育,有时候,应该这么简单些才好。
作者简介:
王君:女,现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西山学校。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优秀教师,全国中语“教改新星”,全国多所师范大学特聘“国培”专家教师,兼职硕士生导师。多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封面人物”。多次获得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文章200多篇,12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入选2008年教育部语文出版社“名师出版工程”,应邀到全国各地及新加坡、香港等地讲学上百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