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课是否有点傻?
2015-02-02李煜晖
李煜晖
我在美国听过一节课,讲“桥”。人家是怎么讲的?
先上来一位数学老师,讲他对桥的研究。桥洞、桥拱、桥与地面的接触,两个桥拱之间距离怎么计算。图形、几何讲完了,一位化学老师上来,讲建桥为什么要选择各种不同的材料,木材、钢材、石材,还有混合材料,哪些材料更加抗腐蚀、可以保持桥的坚固。过一会儿,物理老师上来了,讲桥的承重,为什么有的桥历经千年不倒,而有的桥开辆车过去就塌了,桥的承重跟哪些因素有关等等。
接下来,是一位艺术老师,讲桥梁设计中的美学。这位老师把图片展示出来,100 多种桥,让学生看哪个漂亮,为什么这个漂亮,怎么设计一座桥。过一会儿,文学老师来了,桥不仅是生活中的实物,也是文学中的一种意象,它是一个喻体、一个象征——他讲的是世界各国诗歌中的桥。
最后上来一位历史老师,给大家总结桥的历史,人类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桥的,中国、美国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桥的,桥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那堂课听了一个多小时,听得那个过瘾啊!
讲完之后,这些老师用15分钟的时间布置了一个任务,并根据自愿的原则结组分工:让学生在校园里面设计建造一座桥。学生们有的当设计师,有的当建筑师,有的负责计算,全班20多个同学组成一个大的团队,目标就是要建成一座桥。
桥设计好了经过研究部门认证通过,任务就算完成。连外面请公司给学校设计的钱都省了。学生完成哪些设计、计算,都给学生记学分,算作这门课的成绩。这个课真是在培养人才。
听完这个课我回来就想,咱们的课是不是有点太傻了。语文课讲莎士比亚,英语课讲《王子复仇记》,历史课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与艺术,政治课讲哲学,还要涉及哈姆雷特那个著名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在不同课堂里、不同阶段讲同一个问题呢?能不能整合一下?
比如说钓鱼岛问题,语文老师拿它当作文素材讲,历史老师讲钓鱼岛的历史沿革,政治老师讲国际关系,地理老师讲资源、能源。其实,钓鱼岛还涉及到外交、军事、政策等问题,涉及到全球化社会中的地域冲突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的课题。
于是我们就开设了一个“文综专题研修”,拿钓鱼岛这类时事热点给学生,让学生从史、地、政等不同学科的角度来解决问题。学生上这个课积极性特别高,高到什么程度呢?
下课了大家都不走,晚上没事给老师发短信,探讨这个问题我应该怎么研究,课余时间主动搜集材料写论文。
这就是联合教学,一种跨学科跨领域的教学。我们习惯于分科教学, 其弊端之一是为认知设置学科壁垒和思维禁锢。而联合教学就是从不同学科共同聚焦的教学内容入手,通过整体的授课安排和具体的教学设计,启迪学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体系和思想方法探究、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发现不能总是“自我陶醉”式的研究教师的“教”,应该用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学生的“学”,因为后者决定前者,而且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不一样的,简单地可以分为五种。
第一种,喜欢听讲式学习。你什么都别让我干,老师在上面讲、 我在下面记,对他来说学习效果最好,你不能否认有这类学生存在。第二种,喜欢任务式学习,老师给我讲我也不想听,但是给我一个任务,我有了目标,有了动力,就能完成得很好。第三种,喜欢跟别人讨论学习,他需要伙伴。第四种,在实践中学习,他要动手。第五种,喜欢独立思考,不需要跟任何人合作,给我足够独处的空间,我自己就能研究,老师给我提供资源和指导就可以了。
所以,每个学生的学法不一样,每个老师教课的方式也不应该一样, 我们凭什么要求课堂千篇一律呢?据此,我们要探索教学方式的变革。
举几个例子。比如我们的“数字化”特色班,学生热衷于讨论和合作式的学习。全班都配有苹果Ipad,教室里有苹果TV 等硬件设备,学校还开发了“MOOD平台”作为教学支持。教师要讲《祝福》,讲之前在平台上留几个问题,比如,祥林嫂怎么死的?学生发帖子讨论,教师看学生讨论就行了。讨论过程中,学生会的东西就不讲;谈到表层但是没有深挖,老师就需要在课堂上深挖;有争议的地方是讲的重点,这就是学情调查。老师拿什么备课,要拿学生的需求备课。
到了正式上课的时候,教师也不会按照传统的师问生答方式授课,而是提出问题——利用数字设备搜集资源——合作讨论整合信息——给出答案——教师指导验证提升,按照这样一套流程,培养信息素养,同时也持续激励学生进行这种讨论式、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
再比如项目式学习。针对那些乐于动手实践、有创新精神的理科学生, 不同学科开发了很多“项目”让他们尝试。物理的一个项目很有意思,老师给学生一些零件和原材料,还有鸡蛋、缝衣针等,给学生一定时间,任务是做出一个装置。
要求学生一定要自己动手组装,通过电学和力学的作用,能把针击发出来,穿透规定距离的一个熟鸡蛋。学生到课堂上来试,一按钮,你的仪器穿透了,测试就通过。什么都不需要说,穿不过就重做,这就是项目式学习、任务式学习。
大家想想,学生要想完成这个任务,背后需要自学多少东西。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其中的理论、计算都需要研究和反复尝试,一个任务带起一系列问题,一系列问题带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成就感。
(作者系北京市高级教师 西城区语文学科带头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