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视高考改革配套方案

2015-02-02金丹丹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科目考试改革

专版要目

高考改革配套方案全科考察 文理不分 确保公平

自主招生完全可以有更好的方式

高考改革配套方案会不会增加新的负担

新高考语文试题命题可能将有六大变化!

浙沪高考改革方案大对比

(金丹丹/辑)

编者按:

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已近40个年头,为了把这场牵动千家万户的考试盛宴办得越来越好,为国家培养并选拔出更多的栋梁之才,高考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过。2014年12月中旬出台的4项高考改革配套方案,给广大的学子带来了新的希望,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和广大的教育者分享,希望大家能够结合当地教育实际,落实好政策,探索出更好的教育方法。

2014年12月16日,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17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全科覆盖”“分类考察”“不分文理”“两次机会”“严格公示”等措施。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2014年在上海市和浙江省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多位专家表示,随着这4个具体改革方案的出台,标志着2014年9月份国务院政策开始真正落地,也预示着我国高考改革进入了深水区。

◎全科考察文理不分

16日出台的《意见》规定,《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设定的所有科目均列入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的考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音乐、美术、体育、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科目的考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统一要求,确定具体组织方式。

据了解,虽然所有科目都在考查范围,但是考查的方式并不相同,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以等级呈现,其他科目一般以“合格、不合格”呈现。学生可以在3年时间内合理安排考察的科目和数量,各省(区、市)还要创造条件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第二次考试的机会,以及更换选考科目的机会。

政策规定,在实行高考综合改革的省(区、市),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由学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学生可以在完成必修内容的学习,在对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有一定了解后确定选考科目。

也就是说,将来学生的高考成绩将会是“3+3”模式,除了统一高考的语数外三科,还要加上自己选择的三科学业水平测试的成绩。从这样的设计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进行竞争,“可以文理兼修、文理兼考,使得文理不分科成为可能。”教育部基础二司司长郑富芝说。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学生的高考也将从“标配”时代进入一定意义上的“自选”时代,“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同时,也意味着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教学的方式也将迎来彻底的变革。”浙江省考试院副院长刘宝剑说,分层教学、走班制等将随着改革的深入逐渐推广开来。

另外,教育部也就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做出明确规定,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都将成为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并进入档案。同时要严格公示制度,对档案材料的真实性进行抽查。

◎确保高考公平性

17日出台的《意见》是进一步完善高考公平性的政策保障。针对近年高考存在的因“加分”导致的造假、舞弊以及全民奥数热等乱象,教育部等部门取消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及两项体育特长生加分项目等6项全国性加分项目。此外,地方性体育、艺术、科技、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加分项目也要取消。

对于高校自主招生十余年来显现出的“掐尖”“生源大战”“沦为小高考”等弊端,政策进一步明确了高校自主招生的目标,要求高校合理确定考核内容和形式,重点提高高校人才选拔水平,充分发挥学科专家作用,探索完善科学、有效、简便的考核方式,重点考查考生的学科特长、创新潜质,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或组织专门培训,统一把高校自主招生放在“高考后出分前”进行。

(摘自《中国青年报》)

从目前的方案看,高考后的自主招生,和以前操作的自主招生程序完全一样,只是把笔试、面试时间挪到高考之后,学生参加自主招生获得的依然是学校录取优惠(达一本线即可录取或者低于本校在当地的录取线多少分录取),因此,此前存在于自主招生中的问题,依旧会存在,包括没有打破分数一元标准,增加学生的负担,学生没有选择权,学校在招生、办学时并不会充分尊重学生的权益等等。而且,由于时间紧张,学校的自主招生空间被压缩,学生选择参加学校自主招生的机会也不多。

其实,高考之后的自主招生,完全可以有更好的方式。

一是学生在高考后参加学校的测试(笔试、面试),学校给学生测试成绩,再要求学生在填报志愿时把本校填报在提前批次,学校在录取时结合高考成绩、学校测试成绩、中学学业水平测试进行综合评价录取,类似南科大、上海交大的6:3:1评价(高考成绩60%,大学面试成绩30%,中学学业水平测试10%)方式,这种方式,不是简单给学生录取优惠,而是进行加权综合评价。其不足之处是,学生还要求填报志愿,只能获得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选择空间有限。

二是高考成绩公布之后,学校进行自主招生,在提前批录取之前完成。主要借鉴香港地区高校在内地的自主招生方式,学校自主提出申请者的成绩要求,达到成绩要求的学生可同时申请若干所学校,学校独立结合高考成绩、大学考核成绩、中学综合表现,进行评价、录取,一名学生可以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再进行确认,确认录取的学生不再参加之后的提前批、第一批录取,这一方式,实现学生和学校的双向选择,迈出了自主招生改革的一大步,是真正的自主招生,但由于时间短,只有十来天时间,学校的考察时间有限,学生的选择也有限。

三是在高考成绩公布之后,用一个月时间进行自主招生。操作方式与第二种方式相同,不同的是时间拉长,学校可以更充分考察,学生可以有更多选择。这样的自主招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时间可放在6月底公布高考成绩到7月底进行,7月底自主招生结束后,没有被录取的学生再填报志愿参加集中录取,这既给自主招生的高校充足的时间,也考虑到我国的现实,同步推进自主招生和集中录取,在最初几年中,新自主招生可选择目前的90所自主招生高校试点,控制名额,探索多元评价体系和自主招生规范建设(包括信息公开制度、录取报告制度、招生委员会制度等),等探索成熟之后,进一步增加学校和扩大自主招生名额,减少集中录取名额,逐渐实现从集中录取制度向完全自主招生过渡。如果能实行这样的自主招生改革,我国高考改革就迈出重大一步。困惑我国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问题以及大学无法自主招生的问题,都找到破解之法。

(本文摘自作者搜狐博客)

◎会不会增加新的负担

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政策设计来看,一些学生和家长仍担心由此增加负担:从“3+X”到14门,从“三年一考”到“一考三年”,如果中学和学生还以应试思维来应对,学习任务必然增加。华南师大附中高三学生黄思扬说:“只要‘学考科目有两次机会,大家肯定要把机会用足,考到最高分。”

“应该防止出现更恶性的应试教育。”复旦大学招生办主任丁光宏表示,“比如,某个中学为了让学生取得尽可能多的‘学考A等级,第一年考地理,全年级拼命学地理,第二年考历史,都疯狂背历史,到了高三再恶补必考的语、数、外。”

陕西师大招办主任惠刚说:“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与高考挂钩后,有可能出现校外辅导班,吸引学生参加,加重一些学生学习负担。”

旨在实现多维评价的综合素质,能否限制“注水”,做到可信可用,难度很大。广东教育考试院副院长黄友文说,广东从2007年就开始对高中学生建立“记实性档案”作为“成长记录”,希望作为高校招生参考。但在操作中,记录流于形式或千篇一律,可信度不够。

重点高校自主招生旨在为选拔“偏才怪才”打开通道,符合考试招生改革大方向,但直到现在,人们对此看法远未统一:很多人认为自主招生既浪费社会资源、增加考生负担,又存在权钱寻租空间。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自主招生出问题,是因为这种高校自主权依然是以计划体制为基础,缺乏监督机制,容易受到人为影响。

浙江省金华一中高三教师陈怡说,高校自主招生腐败现象多发,社会舆论对将来“双盲”招生(即测试者与被测试者随机确定)是否能真正做到,信心不足。

贵州、陕西一些教师表示,招生计划向贫困地区倾斜,是否会引发非当地户籍的“官二代、富二代”学生造假“钻空子”,也需要防范。

◎要有正确的认知和引导

一些教育工作者认为,对于改革后“增负还是减负”的争议,要有正确的认知和引导。黄友文说,完善“学考”包含两项教育方针的调整:一是切实完成教学课程要求,高中课程是国家规定必须完成的课业任务,从原来部分科目与高考无关被“荒废”,到将来让你规范来学习,不能认为是增加学业负担;二是切实尊重学生成长和教育规律,除了3门必选科目,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进入高考成绩的学考科目,其他科目只要合格就行,学习兴趣的增加也是一种减负。

另一方面,考试内容改革应与考试科目调整并重。丁光宏等人认为,以往学生负担重更多是“心累”,重复、机械地训练一些已掌握的知识,扼杀了创造性、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如果考试内容的变革不能与科目调整同步,那么,减轻学生不合理负担、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就很难实现。

此外,教育改革是引领社会变革的重要突破口,同时教育改革的稳步推进也需要社会外部环境的积极响应和配合。如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面,要客观直面目前社会整体的诚信水平,最大限度地铸造有利于提高科学性和诚信度的评价体系。必须从公正性出发,严格规范评价程序并执行制度,从而确保评价过程公开透明。在这样的有效监督之下,学校更有动力保障客观性,如实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从而真实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评价。

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也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支撑。比如,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社会实践两个方面,需要社会机构提供更多的公益服务场所并提供更多专业帮助;学生参与生产劳动和社会调查,也需要社会提供机会和安全保障。评价的公正性,更需要专业组织和广大家长积极而理性地参与和监督。

改革使中学教育组织形式改变,国家教育考试频次激增,这需要有力的软、硬件保障。上海教育考试院副院长刘玉祥说:“实行新高考模式后,除了语、数、外,6门选3门就有20个组合,教师数量和结构面临调整,教室等硬件也需要增加投入。”

此外,从“三年一考”到“一考三年”,招考频次增多,增加了考试经费负担和安全风险,招考部门需要增加人员及设备保障,离不开公安、交通、信息监测等部门的支持。

教育专家熊丙奇等人建议,作为考试招生制度的重要制度保障,社会呼吁多年的考试法应尽快出台,其价值不只是打击考试作弊,还重在明确政府、考试组织机构、大学、中学在考试、招生中的权利和责任,把考试升学纳入依法治理的框架。

(摘自《瞭望新闻周刊》)

2014年12月20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百年语文的回顾与展望”首届语文教育论坛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温儒敏分析了未来语文高考命题可能发生的六大变化。

变化1 命题将更加科学,更注重考察能力

这里的“能力”,一方面是指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指与此相关的思维能力。

以前的语文考察更注重知识的掌握及其熟练程度,今后的高考仍然会考察知识方面的内容,但比重可能会有所减少,而且考核方式可能从考察记忆转到考察运用。

温儒敏介绍说,教育部正在组织相关部门重点研究基础教育语文学科质量检测体系,包括检测工具、模板、手段的制作,虽然主要是面向学业水平考试的,但其某些原理、方法也可供高考语文参照。

估计未来几年,高考语文的命题将从过多依赖经验,转向适当运用先进的测量理论和命题技术。

变化2 命题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

温儒敏介绍说,现在全国卷和各省份卷的命题有很多是依赖题库的,而多年建立的题库覆盖的范围偏窄,不足以支持高考语文的改革。因此一些省份可能会致力于题库的建设和扩容。

现在高考语文命题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依赖的材料主要是文学方面的,也就是“文学化”太过了。

2013年的全国卷和一些地方卷,命题材料覆盖面就比以往宽得多,除了文学,还有哲学、历史、科技、社会、经济、时政等。估计这也会是今后改革的一个方面。

变化3 更加注重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

现在的学生大量使用网络,思维碎片化、绝对化的现象非常常见,普遍缺乏逻辑思维训练,缺少理性分析能力。高考语文对此责无旁贷,一定会想办法去引导和改善。

变化4 有意识考查读书情况,包括课外阅读、经典阅读、阅读面与阅读品位

在温儒敏看来,现在的语文课最大的毛病是“千人一面”:只注重精读精讲,注重做题,读书很少,学过语文却不怎么喜欢读书,这样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语文素养更无从谈起。

近年来已有个别省份高考语文开始重视考查读书的情况,甚至围绕课外阅读情况的考查来设计试题。

与此同时,阅读材料的量也会大增,需要考生有很强的阅读能力,否则就可能来不及做完。

“这就涉及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都是精读课,一定要有略读课,让学生学会自读,再加上广泛的课外阅读。既要有阅读量,又要有阅读面。否则,阅读量上不去,高考可能来不及做题;阅读面上不去,来得及做也考不好。”

变化5 作文的改革,应当往理性靠拢

大家都知道,作文评判有一定的主观性和模糊性,不可能做到像数学那样精确,如果作文的分值太大,就增加了不公平的可能性。在温儒敏看来,今后高考作文还是会维持60~70分的分值。

也有另外一种办法,就是设计一道60分的大作文,另加一道15~20分的小作文,或者叫“微写作”。大小作文各有分工。

温儒敏认为现在的高考作文题有的过于“文艺范”,过于“小清新”,他认为今后的高考作文题目应当向理性靠拢。

此外,如今高考语文几乎都是做完全部考题之后,再做作文,往往剩余时间不多,作文只能草草收场。

有专家主张高考语文分为两段时间,一段是考作文之外其他试题,按规定时间交卷后,开始考作文,这样就保证作文有充裕时间。温儒敏认为这种建议有合理性,可以试一试。

变化6 文言文命题的改革 不满足于“读通”

因为现在强调重视“传统”,很多人预测文言文“地位”将在高考语文改革中飙升,增加分量。

但温儒敏认为文言文比重“不会也不应该大增”。

对于文言文考试的内容,温儒敏认为断句题和翻译题会增多,虚词等的知识性的考查相应减少。“文言文命题应当多一些与现代生活的关联,多一些文化意味。”

(摘自上海教育网)

人民网-教育频道

猜你喜欢

科目考试改革
2024年拟在河北招生的普通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发布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让讨厌的科目“牛”起来
瞧,那些改革推手
汉语或成俄罗斯高考科目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重、难点讲解(unit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