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齐鲁婚嫁文化中的民俗观念载体——民间美术

2015-02-02张焕芳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4年8期
关键词:婚俗民间美术

张焕芳

摘 要:民间美术作品是民间的,又是民俗的,它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本文紧紧围绕农耕时代齐鲁各地婚嫁礼仪中相沿习成的不同体裁的民间美术作品展开论述,力求真实、系统的分析“大俗大雅”的民间美术作品在齐鲁婚嫁礼仪中“拙中见巧”的深层次文化内涵。

关键词:民间美术; 婚俗; 婚嫁文化; 民俗观念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4)08-0130-03

The Folk Concept Carrier of Qilu Marriage Culture,Folk Art

ZHANG Huan-fang

( WeiFang University, Weifang261061,China )

Abstract :The folk art is not only popular culture but also folk culture, Its shouldering the special historical mission in special historical period. This paper closely around the inherited different genres folk art of the Qilu marriage custom in the agrarian age, try to real system analyze the “clumsy but clever” deep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tacky elegant folk art works.

Key words :folk art; marriage customs; marriage culture; folk concept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①,农耕时代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对封闭以及孔孟之乡浓郁的人文气息孕育了齐鲁百姓特定的婚俗风情、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同时,造就了齐鲁民间美术特有的情感气质、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在这里,充斥着“泥土气息”的民间美术作品无孔不入的渗透在齐鲁各地婚俗之中。

一、鲁西北、胶东剪纸

婚嫁用剪纸,也称“喜花”、“礼花”,是指张贴于新房门窗、炕墙、虚棚、灯彩以及“因物赋形”摆衬于新娘陪嫁器具、新郎迎娶物件、亲友馈赠礼品上的剪纸形式。山东地区主要以鲁西北质朴浑厚型剪纸以及胶东玲珑秀美型剪纸为代表,二者剪刻风格相异,但却都是喜气洋洋、并由祝福夫妻恩爱和美的各式吉祥纹样并镶嵌“囍”字构成,都是围绕渲染婚礼热闹气氛而创作。

在滨州一带,新房窗户上一定会剪贴蕴含“合卺”之意的“扣碗”、“葫芦”花,以祈愿夫妻早生贵子,并在顶棚(虚棚)中央位置粘贴“狮子滚绣球”“喜鹊登梅”“鸾凤和鸣”等大团花,称作“月明花”,四周配以黑色蝴蝶、蝙蝠、如意、云头“角隅花”,下沿围墙上剪贴二方连续“栏杆花”,以祝福新人生活如明月般团圆美满。在烟台福山,新郎迎娶新娘时,须带八个大饽饽、一只白条鸡,四斤猪肉(中间割一刀,但不割断)、一个猪头,上述物品,除白条鸡系红绸带外,其余全用牡丹形、如意形、桃形或圆形的大红礼花装饰,称作“喜饽饽花”“鸳鸯肉花”“猪头花”。在蓬莱、龙口地区,新娘上轿前要“上头”,即将做姑娘时所留发辫拆开,挽成“鸭蛋纂”,加发网后,先放一张秀美剪纸,再用银簪簪起,两鬓剪纸称“福寿花”,纂上所衬称为“纂花”。在莱州农村,新娘下轿要走过一块黍米面做得“脚踏糕”,糕上装点由一簇牡丹、两条金鱼构成的“富贵花”。结婚当年春节,要用各色剪纸装饰东西两面炕墙、炕角,内容为四季花鸟、戏曲神话、劳作场景、民俗事项等,少则几幅,多则上百幅,以供来往的亲戚朋友品评和赞赏。在威海的荣成、文登一带,女子陪嫁品中必有“喜笸箩”数对,也称“纸斗”、“帽盒”,用以盛装米面、衣物、针线、糖果、面食等,这些笸箩均以纸浆拍打成型,以彩色纸衬底,内外装饰精美的黑(青)色剪纸纹样,称“纸斗花”。笸箩做的周正,花儿剪贴出众的新娘子,将会被村人刮目相看。

二、鲁南刺绣

婚礼是人生中最为隆重的仪礼,据《沂州府志》载:沂蒙一带,俗重婚嫁,先期纳彩,问名配存,古制至合髻,男尚亲近,女尚厚奁。②这就是说,为自己筹备美丽的嫁衣和饰物,是鲁南女子出阁前的一件大事,因而自古就有“赶嫁妆”之说,这其中的绣品便包括绣衣、绣裤、绣花鞋、云肩、蒙头红、腰围子以及新房中的床帐、帷幔、门帘、枕顶、桌围、炕围以及各式香包、挂件等。虽然所有绣件的完成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但整个绣制过程姑娘们都是一丝不苟、心情愉悦的。因为这些绣品不但是婚礼庆典时彰显自己手艺、向亲戚妯娌、婆家交付的“特殊答卷”,更在一针一线中蕴含了自己心中所想、梦中所思,凝聚了自己对爱情的无尽期盼和对未来丈夫的无限爱恋。

在蒙阴、沂南地区,心灵手巧的女子会借助绣荷包、绣肚兜、绣鞋垫向心上人传达思恋之情,信物之上“连理枝”“交颈鸟”“蝶闹瓜”“凤求凰”“鸳鸯戏水”“娃坐莲”等意象符号,是待嫁女子对未来幸福生活憧憬向往的外化表达。在日照一带,婚礼之日,入洞房之前,会由新娘的弟弟边唱喜歌:“持金锤,钉金钉,我为新人挂大红,金锤主着男家喜,金钉主着男人疼。夫妻恩爱白头老,一家和睦喜气生。持金锤,钉金钉,我为新人挂大红,一个金钉一个小,五颗金钉状元红,一个荷包一个女,娇女乖乖娘最疼。或者“上八仙,下八仙,我为新人挂门帘,上挂门帘生贵子,下挂门帘生状元,两手一齐挂,来年生对胖娃娃。”③边在洞房门口挂上含有“喜事连连”“喜结良缘”之意的绣花“喜帘”,“喜帘”两侧悬有对称绣制的“带子”,方言“头儿”,其“祈孕”、“祈子”之意不言而喻。endprint

三、鲁西南织锦和彩印花布

鲁西南织锦,简称“鲁锦”,又名“提花斗纹”、“老粗布”、“核桃纹子”,是盛行于-城、济宁、菏泽、枣庄等地的一种家织纯棉手工纺织品。

虽然其貌不扬,但鲁锦对于鲁西南地区的女子却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她们从孩童时期便开始接受奶奶、母亲、姐姐们的言传身教,从十岁左右便开始上机织布,除去满足家庭日常服用,以及换钱补贴家用之外,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积攒日后自己出嫁的嫁妆。等到一天天长大,嫁人之日,几年如一日亲手织就的被褥面、帐檐、门帘、墙围、四季衣料成匹成板的用谐音“包福”的大红或玫红彩印花布包袱(包福)包裹,用长长的包袱带儿(带子)捆扎,带着母亲包袱之上“瓜瓞绵绵”“龙凤呈祥”“福禄双钱”“富贵平安”的美好祝愿,带着包袱四角有意露出的“双喜字”“枣花合斗”“鱼眼长流水”“八个盘子八个碗”“星星撵月亮”等自己对未来生活的美好企盼,被摆放在嫁妆最显眼的位置,与自己一路同行,接受至亲好友的品评与围观。④对于一个普通的农家女子,这将是一生中最为光彩的时刻,在这种场合,手艺较差的新娘不仅自己颜面丢尽,日后在婆家的地位也要低上三分。

除此之外,在相对贫困的鲁西南农村,一匹亲手完成的织锦,通常为六尺,取“六六大顺”之意,用大红纸写上“天作之合”“鸾凤和鸣”“新婚志喜”等,作为喜帐赠送新人也是即珍贵又体面的。人缘广或亲戚多的人家,喜帐一块挨一块,挂满整个新房墙面,层层叠叠,色彩艳丽,倍加烘托映衬出婚礼的喜庆气氛。

四、胶东面花

胶东面花,又称“面塑”“礼馍”“喜饽饽”,是用小麦精粉将新郎、新娘两家面引子和起来后进行发面、揉面、捏型、搓剪、雕塑,然后上锅蒸至七八成熟(一防开裂,二寓意“生”),最后彩绘而成。

在莱州地区,“订婚”时男女双方要互赠“过盒子饽饽”,男方送女方发面制作的十对面桃,女方留下五对,再回赠男方四至十对不等插满各式烫面“枣花”的金鱼、狮子等,礼节上有来有往,又倍增喜庆吉祥。在福山、栖霞、牟平等地,姑娘出嫁时,面塑八大件是必不可少的,一件“压盆花饽饽(铜盆饽饽)”、一对“恩爱鸳鸯”、一对“发财猪”、一对“富贵鱼”、一对“虎头包(包福)”、一对“如意”、一对“寿桃”、一对“长穗(长岁)”,所有这些都是由娘家近亲女眷亲手制作、绘染而成,不但承载着娘家人对新人的美好祝愿,同时,也在婚礼庆典时将娘家人的精湛手艺大秀一番。尤其是“压盆花饽饽”,非常精致,通常是在脸盆大小的莲花底座上,安放一个或四个大饽饽,取“团团圆圆”或“四季平安”之意,上面再捏塑“二龙戏珠”“龙凤呈祥”“伏羲女娲”“四季花卉”“葫芦”“葡萄”“石榴”等花型,“童子”“双钱”“佛手”“鸟雀”“蝴蝶”“蜻蜓”点缀穿插其中,姹紫嫣红,栩栩如生。此外,在新娘所乘的花轿以及娘家陪送的大小箱橱嫁妆内,也会放上各式小花饽饽,俗称“压轿”“压箱”,以供参加婚礼或闹洞房的亲朋好友寻找分食。在蓬莱地区,婚后第一个“农历三月三日”,新媳妇从娘家返回婆家时,要捎回“大燕小燕整一千”,以示燕子归巢,在婆家生儿育女,安居乐业。⑤可见,古朴奇丽、趣味性强的面花作品,不仅仅是胶东面食中的一道靓丽风景,更是对生命延续、生活圆满传统哲学观念的信仰和追求。

五、潍坊杨家埠、鲁西南木版年画

木版年画,作为民间百姓最喜闻乐见的绘画形式,通常分为福、寿、市、喜四大类,分别应用于春节装饰、商铺开张、老人祝寿以及婚嫁习俗之中。

在潍坊杨家埠一带,姑娘出嫁时,做父母的会在其盛放被褥嫁妆的箱底随赠三幅神秘年画,分别为“麒麟送子”“张仙射狗”“春宫图”,并在周围洒以红枣、桂圆、花生、栗子等,当地百姓称为“嫁妆画”或“婚俗三宝”。“麒麟送子”“张仙射狗”张贴于新房墙壁上,是老人对新婚夫妇早生子、多生子、孩子们平安健康成长的美好期待与祝福。“春宫图”则为描绘“夫妻之道”的长卷,传言藏于门楣、房梁上面可以辟邪、避火,所以也称“避火图”,另因其售卖方式的隐蔽性,又称“门后画”“袖筒画”,它作为“喜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可以说是“丽而不淫”的,不仅暗含了父母亲对新人“百年恩爱双心结”的良好祝愿,而且在女孩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特殊历史时期充当了民俗引导和临时“教科书”的作用,它所表现出的生活情趣,是乐观向上、善良美好的。

与潍坊杨家埠不同,在鲁西南的聊城、菏泽等地,待嫁女子的嫁妆之中必有一本不足尺长又极具地方特色的小型年画本子,称作“书夹子”“书本子”“喜子画”“布轴子”,页数从十几至几十页不等,但都是木版印刷,都是本白色棉线装订,都是以戏曲故事、花鸟虫鱼和民间吉祥图案为主要题材,其家织土蓝布函套都是由婆母亲手制作并在“过门儿”之日向儿媳相赠的,因为在当地方言中,“书”与“福”谐音,所以,更多人将其称作“福本子”。这种“福本子”最为直观的功能是用于新娘日后“女工”过程中夹放绣花稿、一家老小的鞋样、袜样以及针头线尾,并兼作女人们寓教于乐、打发闲暇的通俗读本。但仔细斟酌年当地画艺人们的顺口溜儿:“娘家的本儿,婆家的确儿,生的孩子一小窝儿,打的粮食没处着儿”⑥,则不得不感悟到,储物和娱乐之外,小型“福本子”兴许更多寄予了双方老人殷切的期盼:合二姓之好,年年有余,子嗣旺盛。

综上所述,作为齐鲁乡土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婚嫁用民间美术作品,积淀深厚、独具风采,虽质朴无华,却又大胆鲜明、粗犷奔放。它的“美”不仅仅体现在外在形式上,更重要的是其在齐鲁婚嫁民俗中祈望新人比翼双飞、恩爱永驻、瑞福吉祥和生殖延续的特殊文化内涵,是其融工艺性、审美性、民俗性于一体,大俗又大雅,在齐鲁大地、仪礼之邦息脉相传,经久不衰的强劲生命力。

注释:

① 山曼,柳红伟.山东剪纸民俗[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2-6.(1).94-102.

② 孔新苗.齐鲁民间造型艺术[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138.

③ 吴存浩.中国民俗通志·婚嫁志[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253.

④ 仁雪玲.鲁锦文化艺术及工艺研究[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2:30-44.

⑤ 李梅凤.山东民俗文化与民间艺术[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70-73.

⑥ 潘鲁生.中国民艺采风录:福本子[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3:5-7.endprint

猜你喜欢

婚俗民间美术
安多藏区原生态文化研究——以夏河婚俗为例
让新“婚”尚为爱减负
少数民族婚俗旅游价值分析及开发研究
山西昔阳的现代婚俗研究
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
陕西民间美术中的图形视觉思维研究
浅论天津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创新民间美术传承模式 生态式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
罗源畲族婚俗研究
影像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