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2015-02-02张宝宝
张宝宝
我们总是说:“十个指头,各有长短。”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社会环境、自身的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每个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学困生。学困生在学习上不肯花工夫,思想上不求进步,只图安乐自在,玩字当头、混字领先,严重影响了班级的总体水平。因此,如何转化学困生成了每一个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笔者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认为以下方法可以试一试,在此抛砖引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找准症结,对症下药,准确分析学生心理
学困生之所以“学困”,一般不在智力因素,而是由于自身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学习自觉性差,动机不明确,不能主动学习,缺乏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2)意志薄弱,不能控制自己自觉学习。意志,是自觉地达到目的的行为心理过程,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一般都具有坚强的意志,他们能够克服困难、战胜自我,从而达到目的。而学困生则不然,他们往往经历一两次失败后就垂头丧气;他们疏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知识归纳、系统总结等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他们往往只会死记硬背不注重知识的理解,这大大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作为教师必须主动帮助学生分析学困的原因,分清情况,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培养。
二、动之以情,打开学困生内心的那扇门
比起其他学生,学困生更需要教师的细心呵护、理解尊重、关怀体贴。“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这句话也许夸张了些,却实实在在地告诉我们,对待学困生切不可疏忽大意。作为一个教师,有责任、有义务,也应该有能力帮助教育好这些学困生,使他们能和其他学生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展现自己独特的风采。爱学生不是抽象的、虚幻的,而是具体的、现实的,渗透在对学生的一言一行之中。平时,教师应细心观察学困生,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在各方面帮助他们,使他们逐渐消除对学习的恐惧,消除与老师、同学之间的隔阂。为了更好地走进他们的世界,我也尝试过一些方法。例如,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他们待在一起,聊一些他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如电脑、体育、游戏等。听一听他们的想法、要求、希望以及内心的“小秘密”。“亲其师”就会“信其道”,他们会感到教师是爱他的,是真心帮助他的,是为了他好。意识到这一点,他们自然会以百倍的信心完成教师提出的各项任务。
三、适当降低学习门槛,激发兴趣,让学困生轻松步入学习的殿堂
学困生往往对学习缺乏兴趣,他们接受知识慢,对学习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由于学习差往往会失去自信、对自己失望,有可能会由“学困”变成厌学,最终弃学。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适当降低门槛,放宽对他们的要求,让学困生感到自己能学,学起来不会吃力,从而轻松掌握符合他们能力的知识。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把全班学生分为尖子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三类,课堂上设计一些浅显的问题让学困生回答,一旦他们的答案接近或类似正确答案的时候,马上予以肯定,并引导他们积极向前迈进。从而使学困生成绩一路攀升,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更改变了他们一生的命运。
四、扬长避短,因势利导,让学困生动起来
学困生往往有一些坏习惯,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交头接耳,思想开小差;课后为了应付教师的作业,东问西抄,这不仅对自己无益,而且还会影响其他同学。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能采取硬性压制的手段,而要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教学过程的讨论。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前后左右相邻桌的学生组成小组,然后提问,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学困生在自己的小组里发言比在教师面前发言轻松多了,同时不甘示弱的心理也会促使他们绞尽脑汁地去思考、揣摩、讨论,气氛也会因此更热烈、更活跃。这可能会使课堂看上去有点“乱”,而这种“乱”却一改过去学生被动听讲,课堂气氛呆板的局面,特别是学困生会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参与意识,这样一方面可以使他们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有利于增强自信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他们克服不足,不断完善。
五、全方位配合,形成合力转化学困生
学生的成长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也必须全方面、多渠道地进行。教师可通过家访、家长座谈会等形式与学困生家长取得联系,及时了解学困生的动态,使学困生转化收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六、反复抓,抓反复,循序渐进
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必须拿出极大的努力,反复抓、抓反复。转化工作中,他们往往改掉了这样一个缺点,又会暴露出另一个缺点,或者同一个缺点犯了好、好了犯,不知要反复多少次,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操之过急,必须持之以恒。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每个教师的共同努力。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说:“当教师不可少的,甚至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是的,只有站在学困生的角度去体会学困生的感受,真正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马兰坤.转化学困生之我见[J].才智,2014(20).
编辑 李 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