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015-02-02张帆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14年1期
关键词:人文素养情感

张帆

人文素养是指通过对知识的学习、消化,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外在的气质和修养,如生活品位、审美视野、人生态度等。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对其生活各方面以及未来的人生发展有很大影响。而纵观所有学科,语文是最能于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存在一个困境:学生觉得语文课单调、无聊、死气沉沉,无法通过学习作品产生对自我的人文思考,从而无法实现以正确健康的情感去体验生活、审视人生。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遗憾。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改进。

一、通过对语言的感知,思考其人文内涵

语言是文化最基本的载体,我们的汉语更是博大精深,作品中身份不同的人所使用的不同的语言,需要我们多方面感悟才能体味出其中滋味。在教学中,我们要多多引领学生去发现语言背后所折射出的人文情感。

以《红楼梦》为例,在宝玉挨打一回中,贾母因贾政痛打宝玉,大怒之下要求家奴去看轿马,“我和你太太、宝玉立刻回南京去。”此话看似无奇,但细想想,却别有生活趣味。南京是贾母的娘家,贾母一把年纪了,和儿子一生气,便嚷嚷要回娘家去。可见老太太极为聪明,知道儿子大了不由娘,自己一去可能反使儿子备感自由,起不到怄气的效果,所以要带着媳妇、孙子一起走,让儿子孤身度日。好一个杀手锏,一句话写尽了天下女性的情态。至此不得不佩服作者对生活观察之细致,对心理揣摩之透彻。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语言文字,并精准地向学生做出提示,让学生通过人物语言品味、揣摩其身份和情感内涵,这必然比单纯地照着教学大纲说教书本上的知识更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透过文字的描述,体会作品中的文化意蕴

语言和文字是思想的表述,既是人与人之间交际的介体,又传承着我们几千年的文明与文化。语文课本中的很多文学作品正是情感、艺术、自然、生活、礼仪等各种事物人文性的承载与现实反映。而这些文明与文化并不是单单靠简单直白的说明性文字来表达的,作者往往用一些迂回曲折的艺术手法来表述,这种表达方式本身就值得细细体味。

仍以《红楼梦》为例,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写贾母见到黛玉时,并未描述祖孙二人的悲痛之情、思念之苦,只一句贾母“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千言万语在此时似乎都抵不过这一哭。细想若有人生活中有如此境遇,恐怕也是什么话都说不出只一味地哭吧。人物情感的抒发仅此一笔,却令人感动,因为真实。再写邢夫人主动请缨带着黛玉去见贾赦,此中场面更令人深思。先写“早有许多盛妆丽服之姬妾迎着”,这一句分明写贾赦生活荒淫,妙在全是指东击西。邢夫人命人到书房请贾赦,得到的回答是怕伤心不忍相见。试想邢夫人兴冲冲地带了黛玉来,作为夫妻,贾赦毫不给邢夫人面子,二人关系以及邢夫人的地位可见一斑。一句平白的描述却能折射出人物间长期形成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写到王夫人处呢?作者详细描写了客房中的摆设与用具,如大红金钱蟒靠背、汝窑美人觚、银红撒花椅搭……给人一种富丽之感。但写到起居的正房时,所有用具摆设却是低调素雅一色半旧,可见这些才是家常用度。并且写黛玉在客房等待时,是由一个丫鬟来传唤。传唤去见,才是长辈的态度,才是大家族的风范。如此等等,带领学生细读的过程,就是与作家进行思想交流、灵魂对话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品味人生、历练心志。

三、在阅读中建立作品、教师、学生之间的对话平台

语文教学强调师生间创造性的思考与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引导,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自如地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与作者进行一种情感碰撞与灵魂的交流。在教学中,教师应避免向学生灌输过多的个人体会,试着把课堂当作对话的场所,让学生想像自己成为作品中的某个角色,自主地进入到作品意境中,代替作者演绎作品,由此思考作者深意。这样的教学过程更多地强调即兴发挥,临场创作,教师要时刻准备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和学生各种奇怪的问题。教师无需担心应付不来,因为在此教学过程中的任务不是回答各种问题和处理状况,而是和学生处于一个平等、民主、合作、互动的对话场中,以学生带头人的身份激励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和对人文深层次的认知欲望,使其能够自主解决学习中产生的困惑。

综上所述,要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需要以敏感、细致、民主、开放的心态和学生一起通过多种途径去发掘作品的语言、文字所蕴含的自然美、艺术美、人文美。

(责编  陈   颖)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文素养情感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情感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台上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人文社科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