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医学临床课教师的集体备课
2015-02-02贾文颖
贾文颖
有效教学的实施涉及许多环节,备课就是其中之一。有效备课直接影响着有效上课、有效训练和有效评价,而集体备课应是切合学校实际,寻求以集体智慧解决“教什么、怎样教”这些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作为一项集体性教研活动,集体备课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以提高教学质量。近年来,驻马店市卫生学校对这种备课方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教研组内的集体备课
驻马店市卫生学校是一所中职护校,开设有护理、农村医学、影像等专业。学校设有基础教研组和临床教研组。基础教研组下设语文、数学等公共基础课和解剖、生理病理、微免、药理等专业基础课,临床教研组包括外科教研组和内科教研组,所有的医学临床课分属这两个组。近几年,学校一直坚持医学临床课教师集体备课,针对不同专业,对某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练习题及思考题等进行备课,既保证了不同专业教学内容与教学大纲的一致性,又保持教学进度与教学计划的高度统一性。各教研组依据不同专业的特点,量身定制、因材施教,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提高。
1.新学期开始前备课
这种集体备课一般安排在新学期开学前一周左右进行,属于前瞻性备课。以教研组为单位,由教研组长召集,各科临床课教师参加。其程序是先个人备课,然后汇集成集体备课,最后再改进个人备课。各专业教研组接到教学任务后,依据教学大纲和各专业情况,制订出教学计划,教师个人拿出新学期的授课计划和教案,在此基础上参加集体备课。备课过程中,首先由本学科资深教师陈述本课程大概内容、各章节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等;然后由大家自由发言,就本课程的各个章节进行深入探讨;最后各抒己见,集体讨论,达成共识,整理成文字材料分发给各位教师。集体备课后,各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再对集体备课的内容进行消化、吸收,并对个人教案进行修改,形成个性化教案。因此,集体备课不是个人备课的简单重复,也不是所有教师共用复制教案,而是一个对个人备课再认识、再创造、再提高的过程,是个人备课的深化和延伸。
以儿科学教学为例,我校的护理、农村医学、影像三个专业均要学习这门课程,而各专业所使用的教材并不一样,讲授的内容也大相径庭,因此,针对不同专业,各教研组内又分小组备课。这种集体备课可以使各专业课教师对不同专业的授课达成共识,又可以兼顾各种教学资源的共享,优势互补。同行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可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资深教师可以引导年轻教师在教学一线迅速成长。新学期开始后,各教研组长和资深教师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兼顾每周随机随堂听年轻教师的课,提出意见和建议,做好“传、帮、带”。
2.学期间的集体备课
这种集体备课一般在一个学期的中间部分,属于阶段总结性备课,仍以教研组为单位。不同于学期前集体备课的是,学期中集体备课以专业划分,即讲授同一专业、使用同一本教材的教师为一小组,大家分别对自己的授课情况,如教学进度、教学中存在问题等进行个人汇报,再由各教研组长和资深教师点评,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和教学进度的偏差,指正修改教学计划。
3.学期末的集体备课
这种集体备课一般在一个学期的授课结束、学生期末测试后,属于反思性集体备课。教学反思是教师评价自身教学实践的反馈,教师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学教研水平的提高。由教研组长根据学生理论测试结果和实践操作水平进行综合评定,反思本学期教学过程的得失,分析教学计划和教学实际是否相符,还存在哪些问题,集体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反思性的集体备课是对整个学期教学工作的总结,既要肯定教学过程中的成绩,也要找出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尤其要明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有效改善新学期的教学工作。
二、教研组之间的集体备课
在中职护校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医学基础课和医学临床课之间的交叉与衔接问题。例如,在儿科学讲授“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时,要讲述该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表现等,其中发病机制、病理表现这些内容在医学基础课免疫学和病理学中已经讲过,因此,很多专业课教师在讲到此处时往往一带而过;而一些基础课教师则认为这些知识点反正在以后的临床课上还要再讲,于是也把这些内容给忽略了,结果便造成知识体系中交叉内容反而成为教学中的遗漏和薄弱环节。针对这种情况,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教研组间的集体备课,针对医学临床课与医学基础课中的解剖、生理、病理、微生物、免疫、药理等内容,教研组之间协调沟通,明确分工与合作,该重点讲述的内容,基础和临床课两方面都应详细讲述,有些内容则根据需要交给其中一方详细讲述。这种跨教研组的集体备课可以有效避免知识点的遗漏,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衔接,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促进了校内各教研组之间的教学活动开展。
总之,有效开展集体备课既提高了教师群体的专业素养,同时也提高了教学的效率,这一做法值得推广。
(责编 王鹏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