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读者审美需求的图书馆中国喜剧电影资料分析

2015-02-02赵琨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读者审美图书馆

关键词:读者;喜剧电影资料;审美;图书馆

摘要:文章从读者审美需求的角度出发,试图从中国大众的特有文化心理、平民审美和愉悦享受三方面诠释该类型资料被广大读者接受的成功所在,从而启发当代喜剧电影的积极创作和馆藏该类资料的建设,以满足读者的文化需求。

中图分类号:G255.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4)12-0082-02

收稿日期:2014-11-12

作者简介:赵琨(1979-),中国国家图书馆馆员。1中国喜剧电影的概念

喜剧电影是以产生笑的效果为特征的故事片,以轻松、幽默的氛围愉悦着人们的观影情绪。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环境下,人们的生活压力愈来愈大,他们需要一个合理发泄的途径,以释放和缓解内心的压抑。而中国喜剧电影正是以对现实的超越精神为大众读者提供了一个忘却现实烦恼的契机。无论是冯小刚式的“平民喜剧”,还是宁浩式的“黑色喜剧”,尽管这些影片不及好莱坞喜剧电影,甚至我们于其中只看到社会阴暗的一面而忽视了城市的魅力与人们的健康,但这些喜剧影片都尽可能地展现现实,并以超越现实的天然走向去处理读者大众内心的恐惧。作为图书馆视听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喜剧电影资料以图文并茂等特点方便快捷地向读者传达着时代的步伐和人性的善恶,而读者则通过视觉上的感官刺激感受着影片中的精神,从而在艺术活动中实现替代性的满足。

2中国喜剧电影资料的读者审美需求分析

2.1东方式的文化心理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中国读者有自己特定的民族审美心理结构。同为华夏子孙,共同的审美情感、价值观念必然会给读者的心理期待烙上传统东方文化的印记。按海德格尔所指,这种理解可以看做由“先在的文化结构”构成的“前理解”。在接受美学上,“先在结构”就是指审美主体(观众)在接受审美客体(作品)之前,由生活经历、审美气质、社会习惯等诸多因素形成的心理模式。读者受文化传统的长期浸染,积淀在心灵中的文化价值观念与个人的经历及审美习惯相结合,就形成了一定的见解,即产生了“先在结构”。读者带着这种“先在结构”去赏评电影资料,必然会产生一种本土观影文化心理。现代阐释学的代表人物伽达默尔把这一“先在结构”具体化为“偏见”,这种“偏见”渗入到电影作品中,影响着读者的心态,进而驱使自己选择符合个人审美口味的喜剧电影资料。中国喜剧影片之所以能够震撼本土观众,关键一点就在于这些影片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精神的精髓,把握了广大观众的先在形成的心理脉络。

受传统伦理价值观的影响,多数读者在观影情感上呼唤真情与关怀,追求美好和谐的大团圆结局。比如,冯氏影片相当重视东方文化语境,其叙事策略、情感演绎和故事结局都是中国观众所熟悉的心理和文化经验。《甲方乙方》中,“好梦一日游”公司专门给人圆梦,虽然这些圆梦都是非理性的虚幻与无聊,但这种结果毕竟符合大众的接受习惯和心理认同,体现出了影片的人文关怀意识。姚远和周北雁大龄未婚,但二人宁愿推迟婚期把新房借给别人圆梦,最终自己的爱情也因此而弄假成真,这既体现出传统文化当中相互关爱的美德,有迎合了观众善有善报的观影心理。《不见不散》的片名本身就彰显了东方文化中诚实守信的优良传统,几经冲突后,刘元和李清终于走到一起也是观众期盼的一个大团圆结局。中国喜剧电影也从不回避现实的缺失,在不知不觉中折射着真情与和谐,以获得读者大众的情感期待。这些喜剧电影资料,展示自由的生活,向往美好的未来,呼唤人间的真情,这种健康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感,正迎合了大多数读者潜在的心理期待。读者追捧此类资料,其实也是把对当下生活的不满足感释放于喜剧影片中,并无意识地从中实现伦理生活上的满足。图书馆作为服务性的社会文化机构,在收藏视听资料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读者的本土文化心理,而中国喜剧电影资料凝聚着读者对希望的追求,图书馆在采编这类资料的同时就要把握这个大文化背景,让读者在利用馆方服务的过程中将自身的心理需求最大限度地得以传达。

2.2平民化的审美期待

喜剧电影是最大众化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不追求尊贵的“阳春白雪”,而以雅俗共赏为创作的美学基点。绝大多数读者还是普通人,他们期望通过作品看到自己和周围人的影子,寻求自己日常生活的情思梦想。“实际上观众期待欣赏一部电影作品,就是在期待体验某种情绪,观赏影片的过程就是情绪体验的过程。”[1]这种情感心理动力实际上就是一种情感内驱力。只有被作为审美主体的观众理解,才会产生喜剧性,这就要求影片用普通人易于接受的叙事方式关注人的情感轨迹,进而亲切地与观众对话。图书馆是为读者服务的,在采编电影资料的业务中,必然要把目光对准读者,读者就是观众,收藏大众喜欢看且容易看懂的影片资料。例如,《没完没了》中轻松处理的讨债问题,《大腕》中世俗之人对金钱的疯狂追逐,都展现了人们生活中的烦恼与渴望。这些热点话题用平民的眼光关注大众的生命体验和情感历程,无疑会得到认同。

当今时代节奏多变,人们渴求理想化的美好情感,但面对生活的艰辛和人生的尴尬,人的潜意识就会冲破文明规范的压抑,寻找契机,宣泄焦灼的情绪,满足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温馨梦幻。以冯小刚喜剧影片为代表的中国喜剧电影从大众角度出发,把人的欲望提出来,把大众的兴奋点调动起来,合情合理地点击着平民生活中的无奈与尴尬,并以积极幽默的态度让人们宣泄掉欲望,进而使其能产生快感,以缓解他们紧张压抑的神经。无论是研究型读者还是娱乐型读者,他们都有自己的情思梦想,都难以避免地释放现实生活积聚的压抑,他们会把个人的审美期待无意识地渗透在电影资料中,在虚实之间找到最大众化、最平民化的心理慰藉。“艺术作品从情节到人物,都是自我本能欲望的替代性满足,这种替代过程就是升华,它所起的作用同样的是自卫性的,因为这样一来,那种几乎使得整个神经系统崩溃的心理压力便被消除了,神经病的厄运避免了。”[2]图书馆就是要满足各类型、各层次读者的需要,尤其是要关注大众需求,那么采访中国喜剧电影资料就要选择贴近大众生活的电影,不能一味追求小众需求而忽视平民化的审美,至于那些脱离现实甚至单纯追求搞笑甚至滥用特技的喜剧就不具备资料收藏的价值了。endprint

赵琨:基于读者审美需求的图书馆中国喜剧电影资料分析赵琨:基于读者审美需求的图书馆中国喜剧电影资料分析2.3愉悦型的消费意识

人们在欣赏影视作品时往往会淡化单纯的教化目的,转而追求作品的消遣性、娱乐性,以获得审美愉悦。所以,娱乐功能较强的喜剧片就满足了电影读者的这种消费心理。对人们熟知的社会生活进行调侃,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情节曲折动人。的确,“提高电影的娱乐性,并非要在影片中加上笑的佐料,加上无聊的噱头和毫无意义的插科打诨,更不是说每部影片都要撒上一点爱情的胡椒面,来几下瓦尔特拳,或者搞一点迪斯科、小夜曲以及拍些灯红酒绿的场面和见所未见的异国风光。”[3]中国喜剧电影就要用民族智慧的想象力挖掘主题,演绎人的生存轨迹,让大众在出其不意的喜剧情境中获得美的愉悦,从而增强生活的信心,乐观地面对生活。

喜剧电影资料的娱乐性不是用庸俗的趣味迎合大众读者,而是通过对生活中无价值、非理性、丑恶等现象的夸张性和变形性讽刺实现笑的满足。鲁迅先生认为,“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那么,让美好的事物颠倒给人看,最终又是美好结局,算不算是喜剧呢?实际上,只要以引人发笑为组合模式的作品就是喜剧,那么喜剧电影就是寓教于笑的艺术。笑过之后,在让人得到美的愉悦的同时,会以敏锐的洞察力感悟、沉思,在思想上慰藉一下疲惫的心灵。“幽默和智慧是喜剧片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4]人们渴望的真情真爱等美好事物被戏剧化地颠倒,幽默与谐谑之后,最终有了圆满愉快的回归。一些喜剧贺岁片没有卓别林式的摩登,更不是香港版的“无厘头”,但在每一个寻常的故事里都隐藏着耐人寻味的智慧。葛优那含而不露的冷面幽默仿佛就是观众最默契的笑料。人物的游戏、调侃不是狂躁式的装腔作势,而是在一丝不苟的严谨逻辑中咀嚼着人生况味。虽难免强颜欢笑,但过目之后却能愉悦自我。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曾在所著《21世纪图书馆新论》中认为,21世纪的图书馆不仅有书刊资料,还可有演讲厅、小剧场、影视欣赏室等文化设施。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许多读者都将图书馆作为自己的第二起居室,希望通过读报观影等方式放松自己。那么,图书馆这个开放性的平台就要以开放性的胸怀尽量满足读者的休闲愉悦性的消费,抓准读者的情趣点,为读者提供更多愉悦性、人性化的电影资料。

3结语

古代文学家陆机曾说“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电影创作就像花开一样,要让观众有新的欣赏口味。虽然喜剧电影不是一个新鲜的电影类型,但发自读者内心的实在的笑声却为乏味的生活注入一股清新的气息。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播机构,要想在激烈的电影市场竞争中征服大批读者,不但要馆藏丰富,更要提供该类型电影的人性化的资料信息和数据设置,以满足众多读者的电影消费意识。图书馆把优秀的中国喜剧电影资料展现给读者,获得读者的认同,这也是电影资料中的每一丝光亮获得观众认同的一个最好的定位。

参考文献:

[1]章柏青.电影与观众论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83.

[2]藤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81.

[3]章柏青.电影与观众论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241.

[4]王亮蘅.电影学研究:第一辑[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257.

(编校:崔萌)endprint

猜你喜欢

读者审美图书馆
图书馆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读者》光明行动”(26)
“《读者》光明行动” (25)
“《读者》光明行动”(24)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