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分层教学法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刍议
2015-02-02章翔
章翔
摘 要:为了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尤其是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建议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采用分类分层教学法,在此基础上进行进步度评价,以激发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运动,保证每个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
关键词:分类;分层;中小学;体育教学;体质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11-0043-01
教育部近日印发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即从新学年起,大中小学生实行最新标准。新标准一出台,就引发了各方热议,其中重点关注的是体测成绩达不到良好者将不能评优。然而在中小学,评优与升学之间有必然联系。因而社会各界有这种担心:太胖或太瘦的孩子评优都将变难,这些特殊群体孩子的升学将会受到影响。为了消除这种担心,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我们有必要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尝试推行分类分层教学法。
一、分类分层教学法产生的背景
目前,大学生由于体质健康问题而猝死的现象经常见诸于报端,我国不少高校为了安全起见,在高校运动会或体质健康测试过程中,纷纷取消了中长跑等被视为危险性的运动项目。
2013年我校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开展了协同创新合作,其核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结合学生的体质状况,将学生分成若干类别,每个类别又分成若干等级,不同类别不同等级的学生将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再采用动态性评价方法,也就是进步度评价,评价学生的体质状况,从而达到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目的。从现阶段实施的效果来看,学生的积极性高,效果良好。因为每个学生的体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了提高,从而激发了学生主动从事体育运动的兴趣,形成了良性循环。实践证明:分类分层教学法能有效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
二、分类分层教学法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所谓分类教学法,就是根据学生的体质状况和先天条件,依据一定的标准,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别,比如心肺功能不足组、肥胖组、肌肉力量较弱组和体质正常组等。而分层教学法,就是将同一类别的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等级区分。比如肥胖组,可分为重度肥胖、中度肥胖和轻度肥胖组等;心肺功能不足组,可以分为心肺功能轻度不足、中度不足和高度不足组等;而体质正常组又可以根据项目的技术水平等级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组等。
不同类别等级的学生,采用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是不一样的。比如肥胖组与肌肉力量较弱组之间,采用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是完全不同的。肥胖组更多的是采用有氧训练法,教学内容应该是以游戏、快走、慢跑、游泳和骑自行车为主;肌肉力量较弱组则更多采用的是无氧训练法,而教学内容主要采用的是克服自身体重、克服外部环境的阻力、克服弹性物体和负重抗阻练习等。同一类别不同等级的学生之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一致的,不同的是训练量上的区别。而对于体质正常技术水平等级不同的学生之间,不同的则是教学内容难度上的差异。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对学生需要采用动态评价,也就是进步度评价,绝对不能采用仅仅具有普适意义的评价标准,搞一刀切。因为学生的体质状况不一样,先天条件不一样,技术基础不一样,如果采用同一评价标准,结果往往造成体质强、技术好者吃老本,先天条件不足、技术差者自暴自弃,这样后果就是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低下和学生的体质普遍得不到增强。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评价,对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确实有显著进步或者不能承受原有水平等级要求者,则可以调整层级,进入上一层级或调整到下一层级学习,也就是实施动态分层。目前动态分层即所谓的“流动式”分层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已取得明显效果。
三、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分类分层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应用分类分层教学法的前提是将学生科学合理的分类分层,这就要求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必须具备一定体育测量与评价的知识。首先必须对学生的体质状况进行科学测量,其次必须对学生的体质状况进行客观评价,然后依照一定的标准,将学生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分类别、分等级,最后根据类别层级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最终激发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从事体育运动,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另外,在分类分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良好的健身习惯不但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更有利于学生走向社会后保持良好的体魄,从而推动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
(基金项目: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与安庆师范学院协同创新项目、安徽省2011年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卓越中小学体育教师培养项目共同资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