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族婴幼儿蒙古斑发生率及消退时间
2015-02-02杨圣敏
王 斌,杨圣敏
(1.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北京 100081;
2.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081)
新疆维吾尔族婴幼儿蒙古斑发生率及消退时间
王斌1,杨圣敏2
(1.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北京100081;
2.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081)
摘要:调查蒙古斑在维吾尔族婴幼儿中的发生率及消退时间,完善该民族体质人类学资料,探索该民族人种构成特点及演化过程.肉眼观察新生儿身体各部皮肤,用半透明纸拓绘蒙古斑外形轮廓,以重量面积换算法确定蒙古斑的面积.结果表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不同地区维吾尔族新生儿蒙古斑发生率不同,各地区之间差异显著,从东部到西部呈逐渐减少趋势,平均发生率为46.12%.从东部到西部,蒙古斑面积占体表面积比率逐渐减少,平均比率为0.69%.1岁内蒙古斑消退78.08%,5岁内消退98.71%,未发现蒙古斑对婴幼儿生理产生异常影响,消退后皮肤未出现异常.蒙古斑在新疆不同地区维吾尔族新生儿中的发生率及东西方向的梯度差异,体现了现代维吾尔族可能具有欧罗巴人种血源,欧罗巴人种血源对维吾尔族的掺入是由西部向东部逐渐深入的演化过程.
关键词:维吾尔族;婴幼儿;蒙古斑;发生率;人种
中图分类号:Q 98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988Ⅹ(2015)03-0084-05
Incidence and fading time
of Mongolian spot in Xinjiang Uygur infants
WANG Bin1,YANG Sheng-min2
(1.Institute of Lif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81,China;
2.Institute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81,China)
Abstract:Investigate incidence and fading time of Mongolian spot in Xinjiang Uygur infants to improve Uygur physical anthropology datum and explore Uygur race composi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ary process.Observe each part of newborn body skin.Depict outline of Mongolian spot with translucent paper.Calculate Mongolian spot area with weight area conversion.I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Mongolian spot incidence of Uygur newborns in different areas are different,which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regions,incidence gradually decrease from the east to the west,the average incidence is 46.12%.From the east to the west,the ratio of Mongolian spot area to body surface area decrease gradually,average percentage is 0.69%.Mongolian spot fading is 78.08% within one year and 98.71 % within five years.Mongolian spot have no abnormal effect on infant physiology.Skin have no abnormal after fadeaway of Mongolian spot.The incidence of Mongolian spots and the gradient difference from the east to the west in Uygur infants living in different areas of Xinjiang approved that Uygur may have European descent.The incorporation of European descent to Uygur have a gradual evolutionary process from the west to the east.
Key words:Uygur;infant;Mongolian spot; incidence; race 蒙古斑(Mongolian spot)也称蒙古蓝斑(Mongolian blue spot)是最常见的先天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一般多见于黄种人和黑种人儿童,而白种人儿童较少见.已有的调查结果显示,蒙古斑可以不同程度地发生于人类所有种族,东亚人81.0%,非洲黑人95.5%,拉美地区的印第安人70.1%,欧洲白种人9.6%[1],蒙古斑在新生儿中的发生率具有非常明显的人种、民族及地域特异性.
蒙古斑呈斑片状黑青色、青灰色、浅灰蓝色、浅灰色、暗蓝色或偶尔为褐色的色素沉着斑,边缘逐渐移行为正常皮肤色.呈圆形、椭圆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状,边缘界限不很明显,直径从数毫米至数厘米,可达10 cm不等,多为单发,偶见多发,发生处皮肤与正常皮肤一样柔软.蒙古斑出生时即有,发生于新生儿腰骶部及臀部,也见于背部或其他部位,随着婴幼儿的生长发育,蒙古斑颜色逐渐变浅,大多数婴幼儿在5岁左右自然消退,不留痕迹,个别人可终生存在.
通常在人类皮肤的真皮中不含黑色素,人类皮肤的黑色素主要存在于皮肤表皮的生发层中,在真皮中一般不含黑色素,蒙古斑是一种真皮黑色素细胞增多症.黑色素细胞在胚胎时期起源于神经脊,11周左右开始移入表皮,20周以后此种细胞数量趋于稳定.新生儿发生蒙古斑是由于一些黑色素细胞向表皮移动时未能穿过真皮与表皮的交界,停留在真皮,延迟消失所致.由于此斑在蒙古人种的新生儿中有很高的发生率,故被称为蒙古斑.
目前关于维吾尔族婴幼儿蒙古斑的报导较少[2],有调查显示,其他民族新生婴儿蒙古斑发生率整体偏低,疑似该文的维吾尔族婴儿蒙古斑的发生特性与实际情况有差异.另外,有研究表明,在新疆不同地区维吾尔族体质存在一定差异,一个地区的样本不能反映维吾尔族的整体情况.我们历时五年多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不同地区维吾尔族新生儿蒙古斑的发生率及消退时间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进一步确定该项体质人类学指标在不同地区维吾尔族新生儿中的发生率及发生特点,有助于揭示现代维吾尔族的体质特征、人种构成、族源及演化过程,为维吾尔族乃至我国西北民族历史研究提供生物人类学依据.
1调查地点
现代维吾尔族主要生活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东部和南部,即哈密盆地、吐鲁番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周边的绿洲上,其他地区的维吾尔族多是后期来自南部和东部的移民.多项体质人类学指标研究显示,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不同地区的维吾尔族人群之间体质上存在一定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东西方向上人群之间.历史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亦表明,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欧罗巴人种和蒙古人种的融合是从东西方向相互渗透的.依据上述事实及研究成果,确定本次调查地区和人群,调查地区(哈密市、吐鲁番市、若羌县、且末县、库车县、和田市、喀什市)在新疆的地理分布如图1.
图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图(●调查采样地区)
2调查对象和方法
新生儿父母世代均为维吾尔族,家族内无与外族通婚史,世代居住在被调查地区,一个月以内(含一个月)的健康新生儿.在婴儿产房或家中,自然光下,用肉眼对新生儿的身体各部分皮肤进行仔细观察,对与整体皮肤颜色不同、边缘界限不清晰、皮肤质地与周边皮肤无差异的色素斑做详细记录,包括色素斑的部位、颜色、大小、形状、数量,用半透明纸拓绘出蒙古斑外形轮廓,测量新生儿的身高和体重,采用重量面积换算法[3]确定蒙古斑的面积,每年对调查对象蒙古斑的消退情况进行一次回访或由婴幼儿家长报告,至婴幼儿五岁.
用分析天平称量、确定本次调查所用拓绘纸面积质量比为0.293 cm2·mg-1,将调查时拓绘的蒙古斑沿轮廓线剪下,用分析天平称重,利用公式0.293 cm2·mg-1×拓绘有蒙古斑的纸重(mg)=蒙古斑面积(cm2)计算蒙古斑面积.采用《儿科临床手册》中的“小儿体表面积图”[4]计算每位有蒙古斑受检新生儿的体表面积,利用公式蒙古斑面积/体表面积×100%计算蒙古斑面积占体表面积的百分率.
3结果
表1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不同地区7 277例(男性3 603例、女性3 674例)维吾尔族新生儿蒙古斑发生率调查统计结果.
表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不同地区维吾尔族新生儿蒙古斑发生率
蒙古斑发生率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不同地区维吾尔族新生儿中不同,各地区间差异显著,最高为东部的哈密地区59.03%,最低为西部的喀什地区27.55%,平均发生率为46.12%,从东部到西部呈逐渐减少趋势.同一地区男性和女性间无显著差异,整体男性和女性间无显著差异(F=0.765,F
表2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不同地区3 356例(男性1 651例、女性1 705例)维吾尔族新生儿蒙古斑面积与体表面积比值的调查统计结果.
表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不同地区维吾尔族新生儿蒙古斑面积占体表面积的比率
蒙古斑面积占体表面积的比率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不同地区维吾尔族新生儿中不同,不同地区之间差异程度不同,见表3.东部与西部差异显著,最高为东部的哈密地区0.92%,最低为西部的喀什地区0.24%,平均比率为0.69%,从东部到西部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同一地区男性和女性间无显著差异,整体男性和女性间无显著差异(F=0.569,F
表4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不同地区3 217例(男性1 575例、女性1 642例)维吾尔族婴幼儿蒙古斑消退时间统计结果.最初调查的3 356例维吾尔族蒙古斑新生儿中有139例(男性76例、女性63例)因各种原因未能取得后期蒙古斑消退时间的资料.
维吾尔族新生儿蒙古斑一年内可大部分自行消退(78.08%),五年内可基本消退(98.71%),消退后患处皮肤未见异常,同一年内,西部地区消退的速度较东部地区快.
表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不同地区之间维吾尔族新生儿蒙古斑面积占体表面积比率差异性检验
*P<0.05,**P<0.01
表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不同地区维吾尔族婴幼儿蒙古斑消退时间
4讨论与小结
关于某一民族或某一地区特定人群婴幼儿蒙古斑消失的速度和时间尚无报导.本调查显示,维吾尔族新生儿蒙古斑1岁内大部分消退(78.08%),5岁基本消退(98.71%),没有发现蒙古斑对婴幼儿生理和皮肤产生异常影响,消退后皮肤也未出现异常,由此可见新生儿蒙古斑不需要治疗,在临床医学上无需给以特别的关注.
维吾尔族新生儿蒙古斑平均发生率为46.12%,欧洲白种人新生儿蒙古斑发生率约为10%,蒙古人种新生儿蒙古斑发生率约为80%,维吾尔族新生儿蒙古斑发生率介于蒙古人种和欧罗巴人种之间.维吾尔族新生儿蒙古斑面积占体表面积的比率平均为0.69%,小于蒙古族(1.10%)和汉族(1.06%)[3].蒙古斑在维吾尔族新生儿中的发生率和斑面积占体表面积的比率体现了该民族与其他民族在人种构成上的特异性.
对新疆古代人种构成进行的考古人类学研究成果表明,新疆地区古代人种的生物学来源是多源的,组成相对复杂[5,6],既可能源于西方人种,但又有东方人种成分的参与,而且在西方人种因素中,又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类型[7].人类学、民族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成果也显示,现代维吾尔族的人种构成应该是多源的,最主要可能是由居住在塔里木盆地的原住民(以欧罗巴人种为主)和来自蒙古草原的回纥人(丁零和铁勒的一支)相互融合而逐渐形成[8].体质人类学、遗传学和生物化学等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显示,现代维吾尔族主要表现为蒙古人种的体质特征和生物遗传特性,同时又有一定比例的欧罗巴人种成分掺入其中.而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不同地区的维吾尔族人群之间在体质特征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沿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从西到东,现代维吾尔族的欧罗巴人种的体质特征和生物遗传特性逐渐减弱,而蒙古人种的体质特征和生物遗传特性逐渐增强.
本研究显示维吾尔族新生儿蒙古斑发生率介于蒙古人种和欧罗巴人种之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从东部到西部,不同地区维吾尔族新生儿蒙古斑的发生率和蒙古斑面积占体表面积的比率逐渐下降,这体现了现代维吾尔族的人种构成特点及演化过程——现代维吾尔族可能具有欧罗巴人种血源,欧罗巴人种血源对维吾尔族的掺入是由西部向东部逐渐深入的演化过程.
参考文献:
[1]JACOBS A H,WALTON R G.The incidence of birthmarks in the neonate[J].Pediatrics,1976,58(2):218-222.
[2]艾琼华,许煌和,赛福鼎.1441名婴儿的蒙古斑分布[J].人类学学报,1996,15(3):263-265.
[3]陆舜华,郑连斌,韩莉,等.蒙古族和汉族新生儿及幼儿蒙古斑的研究[J].人类学学报,1999,18(1):46-52.
[4]刘湘会,金汉珍,段恕成,等.儿科临床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
[5]何惠琴,徐永庆.新疆哈密五堡古代人类颅骨测量的种族研究[J].人类学学报,2002,21(2):102-109.
[6]崔静,王博,邵兴周.新疆出土近代维吾尔族颅骨的初步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0(3):103-111.
[7]韩康信.新疆古代居民的种族人类学研究和维吾尔族的体质特点[J].西域研究,1991(2):1-12.
[8]杨圣敏.回纥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220.
(责任编辑俞诗源)
作者简介:王斌(1964—),男,黑龙江肇东人,高级实验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人类学与医学人类学.
基金项目: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项目(MUC985-9)
收稿日期:2015-01-05;修改稿收到日期:2015-03-12
E-mail:binwang110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