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围观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2015-02-02陈恺燕
陈恺燕
一、网络围观的涵义与特征
(一)网络围观的涵义
“网络围观是不同目的的网民围绕某一话题,以网络聚集的方式制造社会舆论、促动社会行为的传播过程。”网民通过微博、微信、博客、论坛等途径的传播把网络热点事件扩大化为网络群体事件,并对其集中关注,在互联网上对社会事件进行评议,使得局部性议题变为公共议题,最终形成社会舆论。
网络围观通过信息的聚集形成社会关注,并凝聚成“意见气候”。网民们在大量的回帖、跟贴的围观过程中,形成一种集体狂欢的局面。网民通过信息的发布、关注和讨论获得选择议题的自由,逐渐自行设置议题,形成民意的聚集,并达到全民的公共参与。
(二)网络围观的特征
1.自发性
网络围观是网民自发形成的网络集聚行为,网络为分散在各处的网民个体提供了群体聚合的平台,而社会热点事件则为互相孤立的网民提供集聚围观的原由和话题。网络围观是一个自发和主动的民意表达过程,加上网络特有的虚拟性和匿名性营造了相对安全的话语环境,使得网民能更真实地发言表达内心的想法,加剧了网民自发参与的热情。
2.多元性
网络事件一旦被揭露,所有阶层的网民都能参与围观。少数意见领袖的发言能起到引导舆论方向的作用,大部分网民起到参与传播的作用。因此,包括事件的当事人、媒体人、事件的相关人、意见领袖、专家等都可参与到网络围观中,多元的参与主体推动了事态的发展。
3.去中心性
网络的交互性双向传播模式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核心地位,网络传者和受者角色相互转化,使得网民能平等地发布信息和创造话题。再加上网民数量众多,其在网络上是以无组织的聚集方式进行围观,事件散场后便离开。因此,围观行为促使网络事件瞬间爆发,信息以极快的速度进行传播。这种传播方式使得网络围观具有不可控性、无组织性和去中心性,网络这个开放的舆论场为网民们进行舆论狂欢提供了绝佳的平台。
4.非理性
当出现某些热点事件时,网民们往往借网络平台发表一些冷嘲热讽的评论甚至谩骂,尽情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这时候网民的情绪容易激化,言论中会夹杂着攻击和流言蜚语,甚至演变成网络暴力现象。在网民大量转发参与的情况下,网络事件会产生“蝴蝶效应”影响现实事件的发展。
二、网络围观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社会各阶层迫切需借助媒体表达自身利益诉求。而网络世界是现实社会的缩影,社会问题会投射到网上,成为网民热议的话题。在政府职能不够完善,社会矛盾无法解决的情况下,民意需要寻找宣泄的渠道,网络围观恰好起到了缓解矛盾、平息冲突和协调利益的作用。网络相当于“社会安全阀”,政府在网络围观的压力下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解决社会矛盾,排解人们不满情绪,如南京江宁区房产局局长周久耕的落马就是网络舆论监督的结果。因此,网络围观作为减压阀能促进政府改革,提高办事效率,维护良好的社会关系。
(二)心理因素
1.认同心理
网络围观是群体聚集行为,具有短暂性、狂热性、非常态等特征,这种集群行为主要是由情绪诱发和感染引起,因此网民们必须互相认同和产生共同的观念,才能形成一致的利益诉求并共同围观事件。如邓玉娇一案因网民们的聚焦关注、深入挖掘真相,形成网络围观的热潮,体现了网民对同一事件相互认同,并在拥有共同态度的基础上自发地参与围观。
在网络中网民的想法一般可由回帖内容得知,因此从另一个角度看,网民的心灵是彼此敞开的,内心有共同想法的网民会聚集到同一个话题的讨论中,并进行呼应和认同,这种交流会产生集体归属感,进而形成一定的舆论。
2.看客心理
某一社会焦点事件在网上的爆发,往往是网民的围观行为所促动。当网民们抱着看客心态去围观事件时,往往带有幸灾乐祸的看热闹心理。这是由于在现实中人们面临各种压力,其内心的本能和欲望被主流价值观所压制,而网络的虚拟环境给予人们放松身心、逃避现实的场所,网民可以在网上挖掘名人隐私、丑闻来提升自身优越感,满足猎奇和窥私心理,并借此缓解压力和抒发情绪。
如文章和黄海波曝出丑闻后,网民们几乎把二者当作谈资和笑料津津乐道,其中不乏夹杂着些许幸灾乐祸的愉悦感。因为二者在影视剧中扮演的好男人形象深入人心,当他们曝出丑闻后,其身上的好男人光环瞬间破碎,人们内心的偷窥心理被激发。所以网民们热衷于讨论和对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把其私生活曝光于众人,并进行道德谴责,甚至衍生出各种后续的恶搞或对事件进行深挖掘,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窥私欲心理。在此过程中逐步把名人拉下神坛,这种祛魅的行为使得网民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进而发展成全民围观的狂欢。看客心理和娱乐心理促成网民的围观行为以满足自身优越感的情感诉求。
三、网络围观的应对策略
(一)政府提高服务水平
政府需提高舆论危机意识来应对网络围观,面对突发事件时及时疏导网络民意,尊重民意,做到信息公开透明,发布权威官方信息,澄清虚假信息,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把握舆论的主导权,避免事态扩大化。政府可建设网络信息反馈平台以更好地回应民意,增强与公众的良性互动。政府要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使网络舆论向适度方向发展,提升议程设置能力重构议题引导舆论,实现有效的网络沟通,预防事件的第二次发生。
(二)媒体主动引导舆论
一方面,传统媒体要改被动为主动,及时报道事件真相,积极求证寻找事实,紧紧把握事件发展方向,并与新媒体合作形成优势互补的联动效应,适当地引导社会舆论。传统媒体在网络盛行的时代下,更应保持其权威性,以客观的角度报道,提升报道的公信力,善于挖掘事件的深层问题,还原事件真相的同时分析事件的社会历史等原因,使公众认识到事实的全貌。另一方面,网络媒体自身也应加强自律,不发布未经核实的信息,不盲目炒作,对信息进行严格筛选,强化监督,进行多方面的检查和把关过滤,提高信息质量。网络媒体的管理者应理性引导网络热点话题,传播主流的思想和声音,主动辟谣,保证内容的真实准确。
(三)网民加强自身修养
首先,网民必须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进行自我监督,培养高雅的情操,摒弃无聊的恶搞和猎奇心态,抵制非理性的网络围观。其次,网民要加强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善于对网络上纷繁多样的信息进行识别,理性分析新闻的可信性,不盲听盲从,不轻易相信谣言,更不参与传播谣言。网民应自觉不滥用言论自由,对自己发布和传播的信息负责。再次,网络意见领袖应谨慎言行,因其对舆论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并能影响事态发展,所以网络意见领袖必须警惕自身的刻板印象和主观判断,保持中立角度不偏不倚看待事件。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