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回归教育本质的实践与探索
2015-02-02郑吉春
郑吉春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指明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北京工业大学结合学校特色,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从教师的立德,到学生的树人两方面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构建起“4+4工程”,推动和深化学校人才培养和大学文化建设。
关键词:教育;本质;育人
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承载着生产和传播知识与文化的功能,人、校园和教育教学活动构成了大学,教师以丰富博学的知识,传承和发展着科学知识和文化精神,知识传授是教育的有形载体,文化传承是教育的无形内涵。大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和技能,更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高校在历史发展演变中,由单一的教学功能发展到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但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如何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以人为本,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高校的重要使命。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我国高等教育经历近30年的快速发展,正由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教育工作者肩负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培养大批优秀人才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古语有云:“一德立而百善从之”。立德树人就是要让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永续,让中国人崇真向善的德心发扬光大,高校通过“立德树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自尊自信、素质全面、专业拔尖的大学生人才,为国家实现“两个百年目标”提供可靠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同时,“立德树人”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高校科学发展的核心任务,更是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愿望和要求。高校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融入立德树人的实践,既是职责与使命所在,也是不断提升立德树人实践成效的要求和选择。北京工业大学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在建设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大学过程中,将道德品质的培养与科学文化素质的传授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要培养高技能的人才,更要培养有灵魂的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构建“立己德” 与“树人德”的育人机制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
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项塑造灵魂的伟大事业,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社会活动,育人是教育的根本,教育活动要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关注人的幸福生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对教师这一职业最为经典的解读,高校教师是一个具备较高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的群体,是推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具备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正是基于社会对高校教师的社会期望,教师更要注重“立己德”,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与个人品德等方面要坚守社会主义道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充满正能量的人格品质熏陶感染学生。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以育人实践来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通过“4+4工程”搭建起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1.搭建四项铸魂工程,提升师德水平,增加育人能力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是1931年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在其就职演说中提出的著名论断。之所以如此看重“大师”,是因为教师对育人的重要性。他指出:“我们的智识,固有赖于教授的教导指点,就是我们的精神修养,亦全赖有教授的Inpiration”,教师承载着培养人才的重任,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因此,立德首先是“立师德,铸师魂”。学校面向教师群体,实施“引领、助力、标准和融入”四项铸魂工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讲台、扎根实验室、扎根校园、扎根社会。
第一,引领工程。2013年5月,学校召开“立德树人”素质教育大会,认真分析育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做好学校政策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鼓励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携手努力,形成合力,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2013年11月,在全国高校率先选拔青年教师成立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班”(简称“青马班”),“青马班”选取具有一定理论功底、熟悉宣传思想工作规律、具备热情奉献精神的青年教师,并配备学员成长导师,通过理论学习、岗位挂职、社会实践的方式,经过三年的时间培养60名左右既懂马列又懂业务的青年教师,以点带面,推动广大青年教师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正确理解各级党委的政策方针和重大工作部署,当好青年学生的思想引路人,让“青马班”成为青年教师交流、研讨、参与学校改革发展工作的重要平台。2014年暑期,学校组织教师赴江西省井冈山、河南省兰考县等地实践学习,使教师走出去,通过实践感受中国历史和老一辈革命家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精神品质,感受优秀共产党员一生为百姓着想、甘于贫苦的奉献精神,让青年教师的心灵得到洗礼。充分发挥新媒体快捷、方便的特点,组建多类型教师微信群,促进教师交流经验、凝聚正能量,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评选“感动工大”人物、立德树人榜样等不同层次的先进群体,以严谨治学、笃定实干、崇善重德的精神和事迹树立榜样,弘扬正气。
第二,助力工程。“德”包括诚信、仁义等美好品行的道德范畴,是中国伦理的核心概念。《周易·系辞》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具有高尚品德是为师之魂、立学之魂、育人之魂。在新的历史时期中,不仅要强调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引导教师敬业爱岗,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来,而且还要积极探索建立切实可行的新时期教师职业准则。一个清晰明确的、可以规范和引领每个教师日常教学活动的学校教师职业准则,更能促进学校整体师德建设和师德水平的提高,更具有建设性。学校修订并颁布了《北京工业大学教师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在项目申报、职称评聘、岗位聘任、绩效考核等工作中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积极搭建青年教师成长平台,实施 “京华人才”和“日新人才”培养计划,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资助,并为每一位青年教师设立指导教师,引导青年教师自觉抵制学术浮躁,脚踏实地开展教学科研工作,树立良好学术道德,维护良好的学术环境,激励一大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
第三,标准工程。学校先后修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员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办法》,引导教师将个人梦与工大梦、民族梦、中国梦紧密结合;完善《北京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教代会组长联席会制度》《教职工申诉受理办法》《教职工处分暂行规定》等各类规章制度,使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观成为校园生活的基本遵循。
第四,融入工程。社会服务是高校的重要功能之一。长期以来,高校以高深专业的知识和科学创新的力量为现代社会发展和转型贡献着应有的力量。学校积极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用高科技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学校领导亲自带队深入走访北京市各区县、委办局、兄弟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围绕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需求,开展清洁空气与碧水专项、顺畅交通专项等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不断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贡献度,正是带着融入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感情,教师们用渊博的知识为社会提供多元的智力服务。
2.实施四项育人工程,提升学生思想素质,筑牢理想信念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告诉教师要教学生求真知,学真本领,养真道德。青年人是祖国建设的生力军,高校要引导学生“树人德”, 培养健全的人格、向善的人性和高尚的情操,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以生动形象、一目了然的形式讲到学生的“心坎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学校通过用鲜活的事例在学生群体里开展思想、文化、创新、实践四项育人工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第一,思想育人。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研究性阅读相结合、与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与专题讲座相结合“四个结合”的教学模式;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塑造“知工大,爱工大” “践行北京精神,争做工大先锋” “立德、立业、立人” “工大梦、中国梦”为核心的主题教育活动品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鲜活生动的活动传递给学生,引发学生的思考与参与。
第二,文化育人。当前高校普遍存在重科学知识、轻文化素养的现象。学校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与时俱进,从知识本位向素质本位转变,通过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领悟天人合一和民胞物与的哲学境界,并以此来对待万事万物,进而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伦理意识。打造校园“文化节”和“科技节”两大校园文化品牌,毕业歌会和新年音乐会两个音乐会品牌,提高学生文化艺术素养,建立政策、激励、场地和经费四个方面的保障体系,让专业的艺术活动引领群众性艺术赛事,进而辐射到广大学生普及性的艺术活动,使每年14,000余名学生受益。
第三,创新育人。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创新活动需要专业的知识和坚强的毅力,在历史长河中,每一项造福人类的创新活动都是立足于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点。学校注重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引导他们尊重科学规律、树立正确的科学伦理观和道德观,通过本科生“星火”基金和研究生科技基金和省部级、市级、校级与院级的四级科技竞赛体系,让学生在创新实践的过程中感受科学精神,让学生在创新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各项能力。近年来,学校平均每年组织科技竞赛80余项,参与学生数量7,000余人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竞赛奖300余项。
第四,实践育人。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点点滴滴都会影响学生的成长。教师将建设祖国、建设家乡的感情融入到社会服务的各项活动中,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体现在学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学子们乐于奉献,通过实践活动服务社会。学校先后建立了各级各类社会实践基地60余个,在册志愿者2万余名,近两年完成各类志愿服务项目531项,累计提供志愿服务千余人次,万余小时;大力拓展国际志愿服务活动,合作国家和地区已拓展为11个,工作营地53个。通过实践,学子们不仅找到学习的差距、找到今后的工作方向,更是在实践中提升了能力,锤炼了品质。
深化创新育人机制,回归教育本质
在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高校的发展与社会经济进步密切相连,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成为当前高校肩负的四大功能,但高校教书育人永远是第一位的,作为教师要以师德为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坚守高尚的职业理想,做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践行者;要立足崇高的精神追求,做科学精神和学术规范的守护者;要全方位关爱学生,做深受学生信赖和爱戴的引领者。“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教育的本质就是立德树人,坚持立德树人是大学的正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只有培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才能真正推动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兴旺。学校在立德树人建设过程中,不断深化各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为建设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奠定扎实的思想根基和良好的文化氛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今后的工作中,学校在前期“铸魂育人”的基础上,推出“兴教圆梦”为主题的培育践行实践活动,为广大师生打造实现精彩人生的舞台。首先,坚持和深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师生精神塑造相融合、与学校办学定位相融合、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融合、与学生全面发展相融合,创新“四个融合”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思路,建立起长效机制。其次,实现“两个贯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贯穿于课堂教学内容、贯穿于课外活动主题,使“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的基本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广大师生学习生活的基本遵循。再而,搭建起“四个平台”,丰富拓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通过完善“教书育人、学术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四级综合平台的建设,不断拓展教育载体和途径,增强培育践行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龚克.立德树人、素质教育与内涵式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3(02):6-8.
[2]田刚,白晗.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J].当代教育论坛,2013(04):2-4.
[3]雷庆,胡文龙.工程教育应培养能造福人类的工程师—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人道主义工程” 副修计划的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12):113-116.
[4]孙凯.教师文化建设: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内容[J].现代教育管理,2013(05):83-86.
(作者系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卜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