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传播的目标与层次
2015-02-02倪邦文
倪邦文
摘 要: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传播的目标是一个系统,包括总体目标以及由总体目标决定的具体目标。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传播的总体目标集中体现在党、国家、民族和人民四个维度,即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基础性目标和要求是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三观”、做到“三热爱”和“一个投身”,最高要求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忠于党、忠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青年;传播;目标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的广泛传播,始于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主动学习、研究和宣传。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始终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始终把青年看作自己的助手和后备军,在青年中深入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播撒理想信念的种子,引领一代又一代青年自觉投身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程中。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他强调,广大青年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增强对坚持党的领导的信念,永远紧跟党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与青年学生座谈时又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新时期对青年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准确把握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传播的目标和层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在当代青年中传播总体目标的四个维度
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传播的目标是一个系统,包括总体目标以及由总体目标决定的具体目标。从党、国家、民族和人民四个维度出发,可以抽象出四个高度浓缩、有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总体目标,即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
1.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
任何一个政党要赢得执政地位、获得人民信赖,都离不开铸造属于自己的执政基础。就中国共产党来说,它的执政基础不仅包括阶级基础,还包括群众基础。而不断巩固和扩大群众基础,是其长期执政的根本前提和必然要求。青年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群众基础,是促进改革、建设、发展的生力军。对于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传播而言,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就是要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所强调的那样,要“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事实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传播的首要目标。
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扩大青年社会参与是基础,扩大覆盖面和提升有效性是关键。充分尊重青年的主体地位,注重引导青年经常性地参与到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决策中来。支持青年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各项民主实践,推动青年参与法律政策制定,引导青年在实践中增强参与意识,提高参与能力。针对新时期青年阶层、青年群体不断涌现,各级党团组织应采取多种有效的措施,切实提高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党的群众工作在青年中的覆盖面和有效性,创造性地巩固共青团在青年组织中的核心地位。
2.实现国家富强
国家富强是我们党确立的奋斗目标之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根本目标,就是“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扩大党的执政基础的同时,实现国家富强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又一个总体目标。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国家富强”?党的十八大对此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如何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要坚定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三个自信”,即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三个自信”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体现了对我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对人民福祉的责任担当。增强“三个自信”,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推动和扩大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青年中的有效传播。
3.实现民族振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是贯穿近现代中国历史的主线,是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矢志追求并为之接力奋斗的共同目标。正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下,凝聚起了中华民族砥砺前进、艰苦奋斗的精神力量,激发出了无数青年上下求索、振兴中华的青春热情。从鸦片战争以来的170多年的历史来看,一代又一代的先进青年走在时代前列,为实现民族振兴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在实现民族振兴的征程中,青年是不可或缺的社会群体,也是大有可为的中坚力量。青年树立共同理想,实现民族振兴就会拥有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把实现民族振兴作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传播的总体目标之一,正是把时代要求与青年使命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此岸世界的现实关注”[1]。
4.实现人民幸福
实现人民幸福的伟大目标,更多地是从民生改善的维度来确立的。幸福是人类社会最高的价值追求。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执政党,必须将为人民谋幸福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本质要求。无论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还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归宿和落脚点,那就是人民幸福。
人民幸福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说到底也就是为了使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和美满、更有尊严和价值。为人民求解放、谋幸福,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的,也是马克思主义能成为人民大众的理论、由少数人掌握到大多数人掌握的根本原因。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已经进入关键时期,利益矛盾和社会问题比较突出,人民群众在一些问题上存在困惑。在这一形势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传播,需要我们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要抓手,积极为包括青年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排忧解难,重点围绕他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解答,使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过程切实转化为不断实现、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过程,让人民在自身利益不断得到满足中真切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威力。
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在当代青年中传播的基础性目标和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强调:“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三观”、做到“三热爱”和“一个投身”,这既是广大青年理论和实际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解答的重大课题,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传播的基础性目标和基本要求。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是“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把追求人类解放与每个人自由和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理想,提出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的基本思想,诉诸现实的革命力量(无产阶级等),强调使用现实手段‘改变世界,等等。”[2]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下简称“三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实践的产物。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更好地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三观”,分重点、分群体引导无疑是破题之选。一方面,分重点引导。世界观方面,重点引导青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人生观方面,重点引导青年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价值观方面,按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重点引导青年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另一方面,分群体引导。对于党团员青年,重点在于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强调坚定政治信仰、增强党性修养,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而对于普通青年,重点在于基于思想道德建设,强调坚定理想信念以及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具体要求,增强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认知和认同。
2.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
“三观”是历史的、具体的。在当代中国,树立正确的“三观”,就是要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以下简称“三热爱”)。“三热爱”与“三观”是一脉相承的,是“三观”的具体化。
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三热爱”的前提和基础。祖国是一个地理概念与心理概念的统一体,与每一社会成员都息息相关。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是热爱祖国的延伸与拓展。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热爱祖国和热爱人民的凝聚与升华。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由此可见,无论是树立“三观”,还是实现“三热爱”,归结到一点,就是要引领和激励广大青年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青年中传播的最高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要保持马克思主义蓬勃生机和强大的生命力,需要一批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忠于党、忠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青年中传播目标的最高要求。
1.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2009年5月13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首次提出了“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这一要求。而对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也恰恰是对一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理论素养提升方面的最起码要求。
真学,就是学习态度要老实认真,做到埋下头来学、下苦功夫学。真懂,就是钻研问题要勇于较真,力求精益求精、融会贯通,做到马克思主义主要观点懂、精神实质懂。真信,就是要真正建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做到思想深处信、灵魂深处信。真用,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与实践相结合,做到联系实际用、针对问题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四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真学是基础,真懂是前提,真信是关键,真用是目的。
2.影响和带动别人
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人际传播的作用是一个备受瞩目的新课题。无论是在思想政治素质还是科学文化素质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们的人际表现往往对于社会其他具有正确价值观的成员有非同一般的参照价值。
作为一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不仅自己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更要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接受马克思主义传播并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在真学方面,在注重自身汲取理论营养的同时,不忘利用自己在理论知识储备和素养方面的优势,引导和帮助更多的青年人静下心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真懂方面,引导和帮助更多的青年人全面、系统、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使他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以此认识事物、指导实践;在真信方面,不但自己要信,还要向身边的青年广泛宣传,引导更多的青年人去学习、去掌握、去相信,不被错误思潮所惑,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执行者、自觉实践者和积极促进者;在真用方面,带头将所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将科学理论和先进思想真正转化为实践成果,争做理论联系实际的模范,以此示范带动更多青年人养成“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和作风。
3.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在实践中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优良学风和科学方法的有机统一,也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理应具备的理论素养。作为一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系统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同时,更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
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须具备鲜明的实践品格,须培养不懈的创新精神。“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3]青年时期是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力、最少保守思想的人生阶段,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理应在党的理论创新发展中,为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境界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及其实现途径[N]. 光明日报2009-8-4.
[2]董德刚.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建构的问题与出路[J].哲学动态,2011(3).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1.
(作者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李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