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时代的新闻
2015-02-02徐芳
徐芳
在这个网络已普遍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时代,资源共享、信息传递的速度大大提高,资源信息的互动性大大增强,新闻事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由于网络的出现,个人在传播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逐渐得到强化,无论是网络聊天工具还是论坛或者微博,都为个体传播信息提供了便捷的途径。新闻信息的传递不再只是传统媒体或门户网站的专利,个人也可以成为新闻信息的发布者、解释者。然而,信息传播途径的拓宽,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使得大量虚假新闻乘虚而入,严重扰乱了人们的视听,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新闻乱象。
一、来源渠道更广
网络平台的快速发展为虚假新闻制造者提供了新天地。2008年以来出现的假新闻中,来源于网络、手机短信及其它渠道的明显增多。如2013年国庆节“黄金周”长假结束后,有关“2014年春节、国庆节休9天,增休元宵节”的假消息在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网络上广泛流传,引起大量网民的讨论与猜测,成为当年年度十大假新闻之首。
二、造假手段更多样
随着图像处理技术的日益成熟,通过技术手段来制造假新闻成为可能。如2013年4月7日,《新文化》根据网上一段视频刊发了题为《长春老人因脑梗塞摔倒 白衣女子坚守救护》的报道,称在长春市财神大厦2楼的市场里,一位老人突发脑梗塞摔倒在地,在等待救护车的过程中,共有178人从老人身上跨过,只有白衣女子一人帮忙看护老人。后经调查发现,那段视频是事发现场的监控画面经过加速、剪辑处理之后被人放到网上的,并不是真实情况的反映。
三、传播范围更广,传播速度更快
一般说来,虚假新闻比真实新闻具有更强的“传播力”。因为真实的新闻受客观事实的限制往往接近生活的真实,而虚假新闻则偏离了客观事实,有些甚至纯属虚构,那些离奇的情节更能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因而更能为媒介和受众关注、传播。在网络传播结构中,每一个网友都可以参与信息的生产和传播,门户网站、网络论坛、微博等新媒体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而QQ、微信、朋友圈等聊天社交工具更是让信息可以渗透到身边的每一个人。因此虚假新闻一旦通过网络传播,无论传播速度还是范围,都会呈几何量增加。
四、虚假新闻的产生更加容易,且更具煽动性
在网络这个匿名传播环境下,个人的话语权被极度扩大,但“从众心理”依然起着作用。网民通过转帖、跟帖等促成网络舆论的形成,而一些群体性事件则更容易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和热议,特别是政府部门、城管、警察等具有特殊身份的群体。如在网络上经常出现的城管打人、警察打人等消息,实际上绝大多数网友并没有目击到整个事件的始末,也不知道事件的真实过程,很多结论都是网友片面的主观臆断。但由于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中,网民都是以匿名身份参与到事件当中,他们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交流意见,又因当事人身份的特殊性和敏感性,广大网友在接收到信息后,并没有对事件的真实性产生丝毫的怀疑,而是一边倒地支持弱者,抨击强势者,从而导致事态的不断扩大。
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包括一些新闻从业人员缺乏媒体责任感、人们普遍具有从众心理以及新闻审查机制的不完善等。而在当今,网络之所以称为虚假新闻的重灾区又具有一些特定的原因。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利益的驱使。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新媒体之间,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媒体的市场化和商业化倾向,使经济效益超越媒体责任成为很多新媒体的首要目标。为了获取最大收益,一些门户网站、论坛盲目追求点击率和访问量,一些不靠谱的虚假新闻就凭着能够吸引眼球的优势成功进入并被广泛传播。
还有一些非媒体圈的个体将虚假消息放在网上,并大肆炒作,以达到获取私利的目的。如2014年4月4号,一则“4月8号成都机动车将限牌”的消息在网上疯传,不少市民也收到了各种署名汽车销售顾问的短信,称8号零点成都可能限牌,请先买车占号。经警方调查,此消息纯属谣言,造谣者为成都某4S店施某。
除了利益的驱动,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下降以及在对待负面事件时的不当处理也为虚假新闻的产生提供了温床。近几年,一些政府部门不作为、乱作为,公职人员知法犯法、以公谋私的事件频频出现,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的形象受到极大损害。而且事件发生后,很多官员和部门没有采取公开透明化的处理方式,反而以“瞒”、“躲”、“拖”、“推”的态度,极大地伤害了急于得知真相的群众。网络的普及使这些事件更容易暴露在公众面前,而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将一些捏造出来的事件散布在网上,一些部门和官员依然采取回避的态度,任凭网友猜测。这就很容易让虚假消息得到大众的普遍认同,并迅速扩散。
网络时代,虚假新闻的治理面临着更高的难度和更大的挑战,但并非无路可寻。首先,新闻媒体要更强化职业道德,并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不应为了经济利益而盲目追求轰动效应,导致新闻失实。其次要加强网络监管,强化信息发布的审核机制。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测算,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约为6.18亿人。可以说网民的渗透性无处不在,尤其是近年来微博的兴起,发布信息者没有经过“把关人”,这些未经核实的信息,随意在网上发布,极易引发社会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再次,政府部门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还应采取积极妥善的措施来应对负面事件。政务网站和政务微博信息的不透明和公布信息的滞后性,给网民带来了“合理想象”的空间。争议和恶性事件突发时,当事人一味回避或者统一口径,公众的求知欲望无法满足,才会轻信谣言。
网络时代,新闻事业在不断的变革中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也因媒体和信息的多元化而产生了种种乱象,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媒体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杜绝虚假新闻更是每个信息发布者、甚至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作者单位:河南省虞城县广播电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