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地写新闻 写快乐的新闻
2015-02-02李梓
编者:2013年对燕赵晚报首席记者李梓可谓是大丰收之年。在这一年他收到几个证书——2012年的2篇作品被评为河北省好新闻和赵超构好新闻。其中,《七妈妈办展览,痛揭“人流无痛”》报道,荣获河北省好新闻一等奖和赵超构新闻奖特等奖;《网友晒日军侵占石家庄罕见铁证》一文,荣获赵超构新闻奖一等奖。其次,他在燕赵晚报“每月一星”评选活动中,连续两个月被评为“星记者”,而且所采写的报道,90%以上获得良好、优秀、最佳质量奖。这一年,他再次被燕赵晚报编委会推选为“年度记者”。
2013年采写的《大学生炫“收棒子父亲”网友泪奔》系列,被评为河北省好新闻一等奖。于是,有朋友建议我给《采写编》写篇稿子,写什么呢?就写写快乐地写新闻吧!
我一直庆幸自己选择了一个年轻的职业,就像这个时代从来没有让我们感觉苍老一样。参加新闻工作20多年,年逾五旬,算得上是新闻战线一个老兵了,可我从未觉得自己有多老。永远处在进行时的新闻工作,总是让人满怀激情地迎接新的黎明和色彩,也总能让我们的体魄在快乐地享受这个过程中,逆生长。
所以,我很推崇这样的人生感悟:“人一简单就快乐,一世故就变老。”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做个简单的人,享受阳光和温暖。
快乐地写新闻,帮一位老大娘要回村委会拖欠22年的欠债
很多读者熟知李梓这个名字,应该追溯到2003年晚报成立李梓工作室。那个时候取名“工作室”在咱报社还属于首次吃螃蟹,非常时尚。晚报领导把我从其他部室抽调出来,主要做舆论监督类报道。如今,10年过去了,无论舆论环境怎样变化,李梓工作室作为晚报的一个品牌,抑或是晚报一个部室,都被晚报领导在一次次变革中延续下来。对此,我一直心存感念,豪情满怀。
然而,伴随着时代变迁,舆论监督类报道越来越不好做了。因此,从2012年初开始,在晚报领导的关心下,李梓工作室的报道定位开始转型,我博客上的宣传语“关心百姓利益,披露事实真相”,被“新鲜的事、感人的事、离奇的事”所取代。尽管如此,可每每遇到不平事,还总想跃跃欲试。今年来,我采写的《八旬老太向村里讨万元欠债:拖欠22年啥时还》、《大学伐200多棵白杨,学子很痛惜》、《治理病虫害,为何要砍伐树冠?》等报道,都有了处理结果,收到了良好社会效果,被晚报评为最佳新闻或优秀新闻。
1991年,无极县北苏镇新城村因无钱上缴“村提留”,就向当时还健在的村民刘大娘之子姜社良借了11700元钱。可22年过去了,村委会一直没有还钱,84岁的刘大娘病倒在医院。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013年8月,我在报社新闻热线上看到这条新闻线索,非常同情这位老大娘,就想帮帮这位无助的老人。可此事毕竟过去了20多年,解决起来困难很大。同事也好心提醒我,此事可以关注,但要回钱来的可能性不大。
可没想到,2013年8月27日,《八旬老太向村里讨万元欠债:拖欠22年啥时还》见报当天,村支书就给我打电话,说此事发生在1991年,至今村委会已经换了七八届,村干部也是换了一茬又一茬,利息越来越多,致使当年的1万元多元欠款,变成了现在的7万多元,实在没有能力偿还。他们见到相关报道,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乡干部的帮助下,想办法借来6万元,马上还给刘大娘。
欣闻这样的反馈信息,我的心情无疑是非常快乐的。22年没解决的问题,我仅仅写了一篇报道,就立马给解决了。瞧瞧我们燕赵晚报的影响力有多大啊,能够在这样的新闻单位当记者,能不感到骄傲和自豪吗?于是,我就美滋滋地在电脑键盘上敲打新闻追踪,听着“噼里啪啦”的键盘声,就好像欣赏一首优美的钢琴曲,字里行间都流淌着欢快的音符。
2013年 8月29日,石市东开发区一位不留姓名的读者,在给晚报记者南开宇寄来表扬信的同时,也给我写了一封题为《什么是好记者》的表扬信。
他在信中说:“李梓,您好!27日看到您写的关于八旬老太讨债的报道,我当时心想‘管用吗?出乎意料之外,第二天报纸就登出了讨债成功的回音。如果没有您这篇报道,八旬老太恐怕到死也讨不回来了……我很感动,所以就动了写点什么的念头。舞台上唱《风风火火闯九洲》的歌,那是为唱而唱,没意思,刘欢也唱不出它的味道。而您却用无声的语言,唱出了直冲云霄、响彻石家庄市上空的《好汉歌》……”
一遍遍读着这样的读者来信,我感觉鼻子酸酸的,也备受鼓舞。记者不是官员,更不是领导,可我们却可以借助晚报这个平台,通过舆论监督为读者排忧解难,这不正是人生价值的体现吗?有了这样人生价值的积淀,我无悔于“当老记”。
写快乐的新闻,《我父亲是个收棒子的》红遍大江南北
尽管当一个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记者很快乐,但干好这个职业很不容易。除了众所周知的苦累、危险、竞争压力大等因素外,更重要的则是来自于职业操守的一贯坚持。
“陈永洲事件”的发生,也让我对记者的职能、采访的权利、应负的责任等,有了进一步的思考。记者是干什么的?是客观事实的报道者、讲述者、记录者,而不是裁判者,更不是被报道者,尤其不是被自我报道者。如果弄不清自己是报道者,还是被报道者,分不清新闻客体和主体,常常在非体验或暗访调查类报道中出现诸如“记者赶到现场采访”、“接到线索后,记者赶往……”、“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采访了”等等,就不仅仅是业务能力问题,而且还容易滋生个人膨胀心理,误入歧途,更有陈永洲之流,把职业当成摇钱树,打着舆论监督的幌子敲诈勒索。
平日里,时常有朋友打电话反映,某某报、杂志或网站一些所谓的记者,一次次给他们打电话、发短信,说他们有什么什么问题,要给曝光,或者把写好的稿子传给他们,让他们审阅……以致让他们诚惶诚恐,问我怎么办。我告诉他们,不能说记者在采访负面报道时故意亮明身份,就一定是敲诈的,但能够顺利见报的舆论监督报道,多为记者暗访所成。也就是说,搞舆论监督的记者是不会轻易暴露真实身份的,如果故意暴露身份,就有敲诈嫌疑。因此,始终坚守记者的职业素养和采访技巧,对于一名新闻工作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给晚报小记者讲课的时候,我经常对他们说,记者是做什么的?记者是新闻事实的记录者和见证者,也是社会教育者,是社会大课堂老师。我们经常采写报道,在报纸上教育别人,难道不是老师吗?既然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如果自身不正,焉能正人?做事和做人都是一样的,不求十全十美,但求尽善尽美,绝不做有损新闻工作者形象的事情。采写舆论监督类报道如此,挖掘社会生活中能够直接传递正能量的新闻也是如此。
近两年,我把寻找新闻线索的重点放在好人好事上,这样的新闻大概占到见报稿总量的92%以上。相对舆论监督报道,采写正能量新闻一般都是皆大欢喜,记者不用暗访,也不会得罪人,不怕被人报复,更无人跟你拍桌子瞪眼睛,甚至大打出手,抑或是打恐吓电话。至于为了保护记者强出头的事情,就更不会发生了。所以,采写这样的新闻更轻松,身心更愉快,社会关系也更融洽,人脉也更广泛。
回想今年采写的正能量报道,印象最深的当属《大学生炫“收棒子父亲” 网友泪奔》一文。
如今,很多年轻人在价值观扭曲,所谓“高富帅”、“白富美”倍受推崇,喜欢炫耀有权有势的父亲,而羞于谈及处于弱势群体的父亲。然而,鹿泉大学生李贺在经历了一番虚荣心的煎熬后,开始用敬佩的眼光重新审视靠收棒子养活一个家庭的父亲,从父亲做生意诚实守信的一个个细节中,感觉到父亲的伟大。于是,他在鹿泉贴吧发帖,炫耀自己收棒子的父亲,向“我爸是李刚”现象挑战。我在贴吧看到这个帖子时,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倡导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好帖子,便及时联系到发帖人李贺,并到他家采访了他及其父母。
结果,这篇报道触动了人们最善良、最敏感的情感,立即引起广泛关注。李贺的名字和他的“炫父贴”红遍大江南北,帖子点击量700多万人次,1.2万人回复;100多家重量级媒体联系采访李贺,转载“炫父贴”的网站多得无法统计。时至今日,仍有很多网友追着点评,称自己是第二次、第三次前来学习这个帖子。更让人兴奋的是,这个帖子被很多老师、家长当做育人教材,被搬进课堂,写进书本和试卷里。我写的相关报道,也被晚报评为当月最佳。
这样的报道效果,对于一位从业20多年的新闻工作者而言,心情无疑是愉悦的,甚至是幸福的。我想说,新闻工作不是缺少快乐,而是缺少发现。记者的快乐不仅体现在冲锋于广阔的社会舞台上,更在于我们能够整合社会力量,参与并可推动社会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正是新闻工作的魅力和神奇之所在。仔细想来,在社会发展史上,每一个社会进步的重大历程背后都离不开新闻力量的推动。
我庆幸自己选择了这样的新闻职业,并一直为之奋斗!
快乐地新闻策划,打造社区“国旗楼”活动受市领导表扬
我年轻的时候曾有很多梦想,比如梦想当画家、歌唱家、河北梆子艺术家等,可命运却让我无心插柳柳成荫地成为新闻工作者。
我很珍惜喜爱这个职业,在20多年的新闻工作中,历任记者、副主任、主任、副主任、首席记者之职,该经历的东西都经历过了,蓦然回首,早已双鬓染霜,到了“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年纪,无论在体力上,还是精力上,都很难跟年轻记者一同在新闻战场上拼杀了,也曾想过从冲锋陷阵的新闻第一线撤下来,找个不是特别血刃的岗位猫起来。可我好像生来就不是一个甘于寂寞的人,在镜子面前照照自己,觉得自己还年轻啊,于是就有了向前冲的勇气。这一冲,当首席记者快两年了,没想到居然干得还有模有样。
一个人快乐而充实地生活,需要信仰;一个人快乐而充实地工作,也需要信仰。一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决定了这个人对待生命的态度,工作是我们的天职,是人类共同拥有和崇尚的一种精神,当我们把工作当成一项使命时,就能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就能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乐此不疲。
当然,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不仅是一个能够拼抢新闻的佼佼者,而且也是在重要节点或重大新闻事实面前,能够驾轻就熟地进行新闻策划的人,让自己所要报道的新闻更好看,社会效果更加深入人心。
自1999年1月,我从石家庄经济报来到燕赵晚报工作以来,先后参与报道了洛阳大火、烟台海难、湖南张君犯罪集团公审、厦门走私案红楼展、神五、神六发射和嫦娥飞天等全国重大新闻事件报道,而且还组织策划了社区文化大PK、首届无车日大签名、迎北京奥运艺术展、国旗进社区等活动,都取得了圆满成功。尤其是国旗进社区活动在连续搞了几届之后,引起市委宣传部的高度重视,在活动经费上给予很大支持,即便是我现在当了首席记者,有关领导依然点名让我继续组织策划这样的活动。我在受宠若惊之余,就是努力把这个活动策划好。
然而,新闻报道策划是记者对新闻报道活动进行规划和设计,并且在报道实施过程中不断接收反馈,修正原先设计的行为的过程,如果年年国庆节前都重复一样的程序和内容,就容易导致视觉疲劳,毫无新意。为此,我们今年国庆节的“国旗进社区”,在坚持往届亮点的基础上,推出了打造“国旗楼”、评选“最美国旗楼”环节。
此次活动以“共筑中国梦 ·国旗飘起来”为主题,从2013年9月20日开始,到9月29日结束,历经10天时间,分发放国旗和悬挂国旗两个阶段。市内五区宣传部、办事处、居委会都很重视此次活动,积极报名参加,以致报名时间截止时,仍有不少社区通过各种渠道报名,使报名打造“国旗楼”的社区数量,由最初的40个,增加到51个。根据大家要求,我们不得不在首批入选的10个“国旗社区”的基础上,又追加了7个。精英集团、渝乡辣婆婆、花之吻3家热心企业共为这17个社区发放了6100面5号国旗、4000面手持小国旗。最终,10个首批入选的国旗社区,共打造了12个“国旗楼”。
如此以来,更增添了视觉冲击力,其社会价值越发明显起来,彰显了“年年花相似,岁岁人不同”的新闻效果,引起全国媒体的关注,中新社、新浪网、搜狐、河北电视台等媒体先后对此活动进行了视频报道,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高天也及时作出批示,高度赞扬了这个活动。
新闻每天都在不断发生,总也写不完。很多时候,决定一切的是态度,有了正确的态度,就可以将压力转化为动力,踏上成功的舞台。
(作者系燕赵晚报李梓工作室首席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