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报道巧在切入点
2015-02-02檀瑛琪
檀瑛琪
“切入点”,通俗地说就是解决某个问题的突破口,应该最先着手的地方。
新闻的切入点,就是记者发现事实、挖掘事实、表现事实的着眼点。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视角”就代表着一个不同的切入点。切入点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记者从什么方向、站在哪个立足点上、用什么视角或者通过什么突破口去寻找、挖掘、表现新闻事实,以更充分地、更鲜明地表现其新闻价值和思想性。而这,就要求我们记者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有政治敏感性、关注时事热点、践行走转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去寻找新闻报道的切入点,说明并揭示事物本质。
1、电视新闻会议报到:平民视角关注,巧选领导讲话。
一个会议的召开,议程、讲话有千万字,如何选取?
在会议报道中,可以运用领导讲话中个性化的发言为切入,切中要害,选取最能说明问题的角度,进而发掘这个会议所涵盖的内容。鲜明的提炼,让受众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最直接的了解报道的主题,会让一场看似平淡无奇的会议变得到有魅力,潮河工程是山海关区的重点工程,主要领导在调研后,召开会议,记者在采写这篇会议报道时,以领导的一句现场声“我们不应该总是莺歌燕舞、赞声一片,应该通过会议,让大家红红脸、出出汗”为切入点,采写了新闻《曹玉宝:动真格 拿实招 看实招》,报道工程进度慢,要真抓实干的内容,将一个例行的工程进度会,逆向思维,以退为进地进行了报道,不仅表现了领导者务实的工作作风,督促职能部门要用实招,出实效,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也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2、电视新闻民生报道:好新闻,就是讲故事。
一个地方的家长里短,蕴含大意义,从何挖掘?
民生类新闻的采编、报道,要抓住受众的心理,访民情、察民意、写民生,从一个新闻故事展开,其中人或事无需厚重,只需要注重他们与新闻主题关联的一个细节、一个点,并以此延伸,以点带面,以小见大。
在采编《王利民:我的乐趣,就是体验新技术》一篇报道时,记者走进瓜棚,亲身体验瓜农的酸甜苦辣,通过跟踪观察,发现果农王利民尝试新的种植方法失败了,但是我们没有放弃报道,而是逆其道而行,展现主人公败而不馁、勇于探索的精神,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这篇报道里,简短的切入中就可以反映现实意义,生动、具体,更具吸引力,在吸引了受众之后,便可将相关的新闻要素逐一传递,引导受众对政策的解读和实施过程,有更直观的了解。
3、电视新闻人物报道:扔掉事迹材料,突出个性色彩。
一个新闻人物的成长,有千言万语,从何落笔?
在典型人物报道中,要时刻记得,他是一位有血有肉的人,是一个平民百姓,我们必须扔到那些条条框框的事迹材料,更多的关注他性格特点、理性感受他的人格魅力,客观讲述他的成功故事,这样才更鲜活,更有感染力,起到更好的宣传作用。
写人物,要从生活中提炼,从平民角度切入,突出个性色彩。在采访山海关区拔尖技术人才的时候,有一位村党支部书记,能想事儿,能干事儿,而且能干成事儿,就是面对摄相机镜头时,说话结巴,我们马上将其作为切入点,为人朴实、肯干、有领导才能,就是不善言辞,这就是他的个性色彩,由此做了题为《董其志:咱各方面的,是吧…这个这个…》的报道,节目播出后,大家都记住了这个不善表达的人才。另外在报道中也要避免从一个角度切入报道,而是要以点带面,要突出层次感、多元性,从多角度解读,从而让人物变得有血有肉,而非超凡脱俗,使其更具现实感。秦皇岛市交警支队六大队副大队长叶连军,被河北省授予“范党育式好民警”荣誉称号,记者在采写这篇新闻时,采访不深入,切入点单一,没从人文和观众的角度去采访和报道,使这篇新闻苍白、空洞,没有说服力,人物显得不真实,不接地气。距离观众很远。
4、电视新闻系列报道: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力求新颖。
一件复杂的新闻事实,每每千头万绪,从何写起?
对时事热点、百姓关注问题进行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系列报道,能够更全面的报道新闻事实,揭示事情本质;选准报道的切入点,更能将事情讲述的吸引人。
2013年,“霾”和“PM2.5”走进我们的生活,我们也策划了相关系列报道,将视角重点指向大气整治,对这一新闻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多次性报道。在报道会议、督导、调研、视察、阶段成果等内容的同时,也时刻关注百姓身边的新闻,例如市民是如何身体力行环保的民生类、在当下如何健康生活等内容的科普类,以及能使受众获得信息需求与理想追寻的双重满足的连续报道。当然,在力求角度多面的同时,首先要做到切入点新颖。
(作者单位:山海关区广播电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