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柏坡精神影视作品传播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2015-02-02梁笑然常力轩朱宁

采写编 2014年3期
关键词:西柏坡纪录片创作

梁笑然+常力轩+朱宁

一、西柏坡精神影视作品的传播现状

西柏坡是全国五大革命圣地之一,是党撤离延安后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自建国后,不少以解放战争为背景的红色影视作品都表现了西柏坡的重要历史地位,如电影《开国大典》、《大决战》系列、电视剧《解放》等。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对西柏坡精神研究的深入,以反映党在西柏坡的历史为主要内容的影视作品开始出现。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出现了一些颇具影响力之作,影视作品在数量上也有了一定积累。

1、作品概况:种类多样,纪录片占相当比例

1990年,学者斯苏民第一次提出了“西柏坡精神”,很快引发了理论界的关注,并随着大众媒体的传播逐渐为百姓所熟知。这其中影视作品的作用功不可没。经过二十多年的积累,反映西柏坡精神的影视作品达十多部,涵盖电影故事片、动画电影、电视剧、电视纪录片、戏剧戏曲影视作品等多种类型,其中又以纪录片占多数。(见图1)

图1 反映西柏坡精神的影视作品概况

2、作品内容:战场斗争与政治决策并重

和其它反映新中国成立前党的历史的影视作品侧重表现战场斗争不同,绝大多数反映西柏坡精神的影视作品在表现战争智慧的同时,也聚焦党在这一时期的政治决策。这主要是因为西柏坡作为党撤离延安后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在这里党中央不仅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而且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全国土地会议”等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重要会议。以纪录片《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为例,就分《选址西柏坡》《土地革命》《人民币诞生》《决胜千里》《大决战》《民主的胜利》等八集专题展开叙事,既关注了国共之间的战场斗争,还充分挖掘了党在战争之外对政权建立、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等各方面的政治举措。与此类似的还有电影《谁主沉浮》,纪录片《西柏坡来电》《大转折:西柏坡1947-1949》。这种选题内容充分体现了西柏坡时期党的工作重心逐步转移的历史特点,而这也恰恰是西柏坡不同于其它革命圣地的重要特点。

3、作品视角:以国共两党对比为主要角度,宏观叙事大于微观叙事

全面内战爆发前,国民党无论在政治影响力、军事实力还是占领区域上都远远超过中国共产党。但是仅仅三年后,正是党在西柏坡时期,国共形势就发生了重大逆转。因此,反映西柏坡精神的影视作品往往以此为视角,不断挖掘两党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差异,试图以此寻找到两党成败的历史因缘。不仅纪录片《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较量·西柏坡1948年记事》《大转折:西柏坡1947-1949》等以此为主要视角,甚至故事片《谁主沉浮》也以毛泽东和蒋介石两个历史人物的心理对话为线索,对比国共双方在军事斗争、群众基础、发展城市经济、对待民主人士等方面的不同做法,来表现中国共产党战胜国民党的正义性和必然性。

正是在这样对比的视角下,数百万士兵参战、涉及亿万百姓的解放战争在现有影视作品中常常被抽象为“共产党”与“国民党”的较量。在这种宏大叙事下,人物形象、细节描写、草根英雄等微观叙事往往被忽略了,取而代之的是理论性、概括性很强,但略显空洞的叙事。

在反映西柏坡精神的影视作品中,电影《走出西柏坡》是一个例外,这部影片将关注点放在了普通人身上,但遗憾的是这样的作品还比较少。

4、作品创作手法:传统与创新并存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反映西柏坡精神的影视作品的创作手法也随着创作思潮的变化、越来越丰富的创作主体的加入,呈现出传统创作手法与新创作手法并存的特征。

(1)纪录片

在反映西柏坡精神的影视作品中,纪录片占了相当比例。这些纪录片在创作思潮的影响下,也经历了格里尔逊式——真实电影——新纪录电影的发展历程。经过八十年代纪录片“解说+画面”的创作方式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拍摄的《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就带有浓重的真实电影特征,经常使用长镜头跟拍、同期声等纪实风格表现手法。进入新世纪,随着《复活的兵团》《故宫》等纪录片的出现,中国纪录片进入新纪录电影时代。西柏坡精神影视作品在这种创作思潮下也普遍借鉴故事片叙事手法,引入情景再现、数字技术特效等新的表现方法,但每部作品也各有特点:凤凰卫视制作的《较量·西柏坡1948年纪事》通过设置戏剧冲突、强化对主要人物的情感描写,将国共两党在1948年的历史再现为一场由两党领导人毛泽东、蒋介石及其他重要历史人物参与的一场波诡云谲的斗争;北京卫视《档案·西柏坡密电》则更侧重揭秘,通过一环接一环的悬念设置和精心的细节描写讲述解放战争期间西柏坡发生的“故事”;河北电视台制作的《西柏坡来电》以党中央在西柏坡发出的二百多封电报为线索,通过每集设置的悬念激发观众兴趣;河北电视台制作的《大转折:西柏坡1947-1949》则以逻辑顺序组织叙事,强调事件还原,辗转国内十多个省市,并且远赴美国、俄罗斯等地对当事人进行采访。

总体来看,这些纪录片都各有特点,呈现多元化发展。但相较而言,河北电视台联合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等党政机构合作的纪录片仍以文献纪录片为主。文献纪录片历史性、思想性强,因而拍摄制作手法上往往相对保守。《西柏坡来电》极少使用影视资料和情景再现等表现手法,《大转折:西柏坡1947-1949》更是完全没有这种表现手法;在叙事上,这两部纪录片戏剧化的叙事也相对较少,而更侧重于事实的陈述。这种创作手法尽管严谨,但从观众角度来看,相较于和其它几部纪录片,这两部文献纪录片的观赏性还有一定差距。

(2)剧情作品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红色影视作品片面强调思想性,因而在创作中存在题材向领袖集中、剧情概念化、人物脸谱化的情况。这种情况在早期创作的反映西柏坡精神的影视作品中也存在。1996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召开的长沙会议确定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性统一的电影衡定标准。红色影视作品的拍摄开始回归电影本体,关注观众口味。反映西柏坡精神的几部剧情作品也积极尝试突破原有红色电影拍摄模式,寻找到新的叙事角度,加强故事性。

但总体来看,这些影视作品在创作中变化不大,创新不足。创作的变化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做出一些努力和尝试。比如,从新时期以来坚持的原则就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在表现人物时正面人物不神化、反面人物不鬼化,并力求表现伟人、英模人物亲切随和的一面。新时期红色电影有一点这样的改变,观众还有新鲜感,但是这些变化是远远不够的。

5、市场策略:营销不足,影响力有限

在商业氛围浓郁的市场环境中,影视作品要想占领市场、赢得观众,取得好的收视效果,除了精良的制作外,还需要充分考虑市场策略。反映西柏坡精神的影视作品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

从项目策划阶段来看,反映西柏坡精神的影视作品中明星元素、类型片元素等“吸睛”元素较少,这也给后期宣传的展开带来了困难。其实,故事片找明星主演,动画片找名人配音,纪录片选择知名人士做解说、主持人……这些元素的加入的确会给影视作品带来观众的目光。近些年,《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秋之白华》等作品就通过加入明星和偶像元素成功吸引了一部分观众的注意力。

从播放平台来看,反映西柏坡精神的电视作品播出平台过于集中,主要以河北卫视和央视社教频道、纪录频道为主,从平时收视情况来看,这三个频道收视率和优势频道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反映西柏坡精神的电影作品尽管也都进行院线公映,但绝大多数影片排片量不足,往往只是院线“几日游”,便匆匆下线。

二、西柏坡精神影视作品传播的发展建议

西柏坡精神是党的重要精神财富,也是河北省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每年从河北省到石家庄市都会投入人力、财力对其进行研究、发展和传播。对于反映西柏坡精神的影视作品来说,未来的发展还可以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1、与时俱进,为影视作品注入时代精神,融入时代元素

西柏坡精神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驻西柏坡期间所创立的一系列革命精神,是体现历史性转折的时代要求的革命精神。尽管西柏坡精神的形成在1948年到1949年间,但一直以来,党的领导同志都曾在不同历史时期来到西柏坡重温西柏坡精神,重提西柏坡精神。由此可见,西柏坡精神并不是只存在于特殊历史时期的过时的精神,而是具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精神。但遗憾的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反映西柏坡精神的影视作品长期集中在聚焦领袖、表现战争历史和政治决策上。多年来拍摄的作品在类型、佐证材料和表现方式上不断扩展和翻新,但内容上变化不大,没有与时俱进的深入发掘西柏坡精神在当代的对照性作用。(见表1)

毫无疑问,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历史贡献是作为革命圣地的西柏坡的传统优势,这类反映历史的作品提升了西柏坡精神的内涵层次。但相应的,这类作品在关照现实、贴近生活方面略显不足,在当代受众群体中,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中缺乏足够的亲和力。

因此,在今后拍摄反映西柏坡精神的影视作品时,可以将时代精神注入其中,不断寻找西柏坡精神和当下社会的契合点,比如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两个“务必”在当下的现实意义,比如以土地改革为线索,梳理自1948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到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由此深入挖掘西柏坡精神在历史现象背后的真正的活的灵魂。

在内容上关照当下的同时,反映西柏坡精神的影视作品在叙事手法和表现方式上也可以积极尝试融入时代元素,比如在纪录片中巧妙的“讲故事”,在电影电视剧中适当加入年轻人喜欢的明星元素、类型片元素等,以增加这些影视作品的亲和力和时代感。

2、树立观众意识,回归影视本体,拓展表现类型,提升市场策略

尽管反映西柏坡精神的影视作品的重要特征是其深刻的思想性,但最终检验作品的重要标准依然是观众的接受程度。因此需要在影视作品拍摄时,牢固树立观众意识,真正回归到影视本体,在文本创作阶段把握好叙事逻辑、构建好矛盾冲突,塑造好人物形象,从而打动观众,让观众信服;在拍摄制作环节,能够运用类型化手段,在场面调度、剪辑节奏、音效音响等方面尽量贴近观众的审美视听要求,故事和类型要满足观众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普通公众看得下去,发自内心感受到西柏坡精神的魅力。

现有的反映西柏坡精神的影视作品,类型已经涵盖了纪录片、故事片、电视剧、动画片和戏曲等类型。其实,除了完整的、大部头的作品外,让西柏坡和西柏坡精神走入电视节目也是一个可以拓展的渠道。如在《中华颂·送给献给党》晚会和娱乐节目《年代秀》中都曾经有关于西柏坡的内容。电视节目的收视人群稳定,无需做太多额外宣传,是相对比较经济的影视传播渠道。

(作者简介:梁笑然系河北传媒学院影视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常力轩系河北传媒学院影视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朱宁系军械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西柏坡纪录片创作
Rough Cut
西柏坡
Jazz
毛泽东在西柏坡使用的办公桌
等待
超级蚁穴
西柏坡精神的理论意蕴和党建价值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建国以来西柏坡研究文献统计分析及发展对策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