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湿地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2015-02-02陈晨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4年11期
关键词:湿地保护污染

陈晨

摘要:介绍湿地在环境保护及动物保护方面的主要功能,总结目前辽宁省湿地保护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为提高辽宁省的湿地保护水平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湿地保护;涵养水源;污染;科技支撑

中图分类号:S2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11-0075-02

辽宁省林业厅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省自然湿地面积约为121.96 hm2;其中,海域、河口湿地面积约为73.81万hm2,占全省自然湿地面积的60.5%,主要分布在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州和葫芦岛6个沿海城市;河流湿地面积约为25.22万hm2,占全省自然湿地面积的20.7%,是全省分布最广的湿地类型,包括鸭绿江、辽河、太子河、浑河、六洋河、碧流河、大凌河、小凌河、复州河等四级支流以上的河流,遍布全省14个市;湖泊(水库、池塘)湿地面积约为11.90万hm2,占全省自然湿地面积的9.7%,遍布全省14个市39个县;沼泽湿地面积约为11.00万hm2,占全省自然湿地面积的9.0%,主要分布在丹东、大连、营口、盘锦和锦州5个城市。

1 湿地的主要功能

1.1 蓄水调洪功能

湿地具有强大的蓄水调洪功能,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在时空上可分配不均的降水,通过湿地的吞吐调节,可避免水旱灾害。

1.2 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功能

湿地具有很强的蓄水和排水能力。汛期发生洪水时,湿地成为径流的暂时储存地,地表水可向下渗透补给地下水含水层,成为地下水的补给水源。当枯水季节,地下水上升到湿地表面成为地表水时,通过外流和蒸发,湿地便成为地下水的排泄地。特别是生长着茂密植物的沼泽湿地,在植物长期生长过程中形成了几十厘米的草根层,草根层疏松多孔,具有很强的持水能力,能保持大于本身绝对干重3~15倍的水量。沼泽湿地不仅能储蓄大量水分,还能通过植物蒸腾和水分蒸发,把水分源源不断地送回大气中,从而增加了空气湿度,调节降水,在水的自然循环中起着良好的作用。据试验研究,1 hm2的沼泽在生长季节可蒸发掉7415 t水分,可见其调节气候的巨大功能。

1.3 营养物的滞留、去除和转化功能

河流带来大量的N、P等营养物质,在湿地内滞留期间,经过复杂的理化过程和生物过程,发生重要改变,有些被去除,有些被转化,减缓了湿地的富营养化进程。同时,亦改善了其下游河口的水质。

1.4 消减海流、降解沉积物的功能

湿地多种植被可削减海流或潮汐浪的能量,降低其对近海岸的侵蚀力和破坏力。潮汐海浪带入湿地内大量泥沙,在湿地植被如碱篷群落、白刺群落等的作用下,沉积在植物群落的根部。潮间带“白刺包”景观便是这种沉积物稳定作用的产物。

1.5 水质净化功能

湿地是天然的过滤器,有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当含有毒物和杂质(农药、生活污水和工业排放物)的流水经过湿地时,流速减慢有利于毒物和杂质的沉淀和排除。另外,一些湿地植物能有效地吸收水中的有毒物质和富营养物质,通过吸收、降解、转化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1.6 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和迁徙停歇站的功能

湿地为多种迁徙的水禽及其他湿地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水源和安全的隐蔽场所、繁殖地。辽宁省湿地不仅是亚洲东部重要鸟类迁徙路线上关键停歇站,还是珍稀鸟类的繁殖地。

2 辽宁省湿地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湿地资源对辽宁省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自然湿地污染日趋严重

辽河、浑河、太子河、大辽河、大凌 河和鸭绿江6条主要河流中,鸭绿江水质良好。辽河、浑河、太子河、大辽河和大凌河城市段水质污染严重。在6条河流的36个干流断面中,有69.4%的断面为劣V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和化学需氧量,分别有66.7%和33.3%的断面超过V类水质标准。各水期中,枯水期污染最重,75.0%断面为劣V类水质。葫芦岛、背口、丹东海域为II类海水,水质良好。盘锦、锦州海域为W类海水,中度污染。

2.2 自然湿地面积逐年减少

我国对湿地实施保护计划起步的时间较晚,人们对保护湿地资源的意识滞后,多年来湿地一直被视为荒地进行大面积开垦,使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据有关资料显示,1984年的自然湿地面积同1997年相比,减少了5.1万hm2。 在国家取消农业税收、粮食价格一路看好的当今,湿地被开垦的现象依然存在。据不完全统计,近2 a全省自然湿地被开垦的面积在5.0万亩以上,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遏制湿地盲目开垦的任务相当艰巨。

2.3 自然保护区建设滞后

辽宁省虽然建立了一批自然保护区,对湿地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从总体上看,保护区建设滞后,管理不利。一是自然保护区占全省湿地面积比例小,远远低于全国40%的平均水平。二是个别自然保护区保护标准低,管理水平差。三是自然保护区批而不建、建而不管的情况依然存在。

2.4 科研基础薄弱

目前,辽宁省没有省级专门研究结构,对湿地的功能、价值、作用等方面缺乏足够的研究,在城乡建设用地时,无法提供科学依据,从而造成决策上的随意性、人为化。全社会的科技意识淡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不到位,科技部门也没有把湿地研究作为资助方向,对湿地保护和管理的措施和科学利用研究少,科技投入不足,科技资源分散,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湿地保护与管理的手段相对滞后。

3 加强辽宁省湿地保护力度的措施

3.1 制止随意侵占和破坏湿地行为

从维护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必须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对现有自然湿地资源实行普遍保护,坚决制止随意侵占和破坏湿地的行为。要严格控制开发占用自然湿地,凡是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和国家重要湿地名录,以及位于自然保护区内的自然湿地,一律禁止开垦占用或随意改变用途。对开垦占用或改变湿地用途的,应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采取各种补救措施,努力恢复湿地的自然特性和生态特征,并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要依法做好湿地登记、确权、发证等基础工作,为湿地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

3.2 加强湿地保护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全省湿地处于需要抢救性保护阶段,努力扩大湿地保护面积是当前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要从抢救性保护的要求出发,按照有关法律法规,采取积极措施,将那些生态地位重要及受到严重破坏的自然湿地划为保护试域,实行严格有效的保护。努力实现湿地资源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

3.3 加强自然湿地保护工程建设扩

通过加强自然湿地保护工程建设,形成自然湿地保护网络体系,使自然湿地面积萎缩和功能退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提高我国湿地资源监测、管理、科研、利用的能力。加大湿地保护工程建设、湿地恢复工程建设、湿地合理利用工程建设和湿地持续发展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使湿地真正成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天然物种库”,努力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促进湿地保护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荣凤,孙冬红.唐海湿地现状与保护对策[J].河北水利,2010(5):18-19.

[2] 何哲.沈阳市湿地现状及其保护的建议[J].现代农业科学,2009,16(5):187-188.

[3] 张和平.辽河三角洲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管理的优化策略[J].生态保护,2008(408):28-30.

猜你喜欢

湿地保护污染
液压系统常见污染及控制措施的探讨
SOUNDS OF THE CITY
哪个罐子里的药被污染了
浅谈湿地保护管理制度的建设问题
南宁市湿地保护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对张掖湿地科普教育工作的思考
城市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的治理模式研究
湿地保护与湿地协调发展关系探讨
你是污染链的第一环吗
洗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