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地铁一号线地面沉降观测与分析
2015-02-02郭龙浩
郭龙浩
摘要:沈阳市地铁一号线是沈阳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有必要进行地面沉降观测。介绍观测点布设原则、监测频率及监测方法,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沉降监测结果表明,地铁车站基坑开挖、降水对周围建筑物及地面沉降的影响很小,不会超过规范界限值。
关键词:降水沉降;观测点;地铁一号线;沉降量
中图分类号:TU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1-0060-02
在重大工程基坑降水施工中,基坑周围的建筑物及地面沉降与降水、施工工况有很大关系,若地面沉降程度过大,有可能引起周围地面塌陷,引发事故。因此,重大工程基坑降水施工必须进行地面沉降观测。沈阳市地铁一号线是沈阳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在地铁车站修建过程中,基坑开挖及降水导致的周围建筑物沉降程度必须在规范界限值内。对由地铁降水引起的沉降进行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为地铁工程的进一步施工奠定基础。
1 沉降观测点布设及施工
1.1 水准基准点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中的9.1.3和9.3.2规定:每个工程至少应选择3个稳固可靠的点作为基准点;水准基准点应埋设在变形区以外的基岩或原状土层上,亦可利用稳固的建筑物、构筑物设立水准点。
沈阳市地铁一号线沉降测量共设3个基准点(编号为BM1—BM3),位于基坑西北方向、中山路与青年大街路口处,距基坑西北角485 m,远离施工变形区。
1.2 沉降观测点
按《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中3.8.2的要求,在基坑边缘到基坑深度的1~2倍范围内布置地面沉降观测点和建筑物沉降观测点。
地面沉降观测点设置在基坑西侧的青年大街人行道隔离带及南侧的大西路人行道隔离带上,约50 m设一点,共设11个地面沉降观测点,点位编号为D1—D11。地面沉降观测点采用φ22 mm、长1.5 m的钢筋制作,其中大西路北侧人行道的4个观测点(D8—D11)利用人行道护栏的地脚螺栓作为观测点。
在基坑北侧、东侧的住宅楼和南侧的金园大厦等建筑物上设置建筑物沉降观测点。除在建筑物的四角、沉降缝的两侧等关键部位设点外,还在较长建筑物的中部增设观测点。共设建筑物沉降观测点26个,编号为A1—A26。建筑物沉降观测点采用膨胀螺栓制作,朝外一头车制成球状,表面均镀铬以防锈蚀。测点标志埋置在距建筑物地坪30 cm处,外露60 mm。所有的观测标志都稳固可靠、便于观测、不易破坏,且不影响路面和建筑物的美观和使用。沉降观测点的布设情况图1。
2 监测仪器及精度
沉降观测仪器为瑞士N3精密水准仪(DS05级仪器)及铟钢尺。水准仪精度为±0.4 mm/km。
3 监测频率及方法
在基坑降水前进行第一次观测,降水开始后进行第二次观测,随后根据沉降情况和施工进度确定观测频率。监测共历时129 d,累计共观测11次。
除满足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有关要求外,沉降监测还应做到:1) 三固定原则,即固定观测人员、固定仪器、固定观测线路,保证每次观测的权相同;2) 为确保观测质量,在第一次观测前用皮尺选量仪器观测位和标尺定位,并用红色油漆做好标志。以后的观测均按固定位置、秩序进行,以同精度观测2次;3) 首次观测前,检测基准点并进行仪器检查。
4 监测结果评价
以首次观测的结果为起始值,历次测得结果与其进行比较,求出每次的沉降量和累计沉降量(下沉为正,上升为负),并依次列出沉降量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及沉降速度。各观测点的累计沉降量见表1。
由表1可知:沉降量最大值为A8点的4.42 mm,各点平均沉降量为1.94 mm。测量过程中的最大沉降量为7.68 mm,发生在9月12日观测的D5点。根据《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中7.1.7的规定,工程所属的二级基坑地面最大沉降监控值为6 cm。沉降监测结果表明,未来地铁车站基坑开挖和降水对周围建筑物及地面沉降的影响很小,不会超过规范界限值。
摘要:沈阳市地铁一号线是沈阳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有必要进行地面沉降观测。介绍观测点布设原则、监测频率及监测方法,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沉降监测结果表明,地铁车站基坑开挖、降水对周围建筑物及地面沉降的影响很小,不会超过规范界限值。
关键词:降水沉降;观测点;地铁一号线;沉降量
中图分类号:TU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1-0060-02
在重大工程基坑降水施工中,基坑周围的建筑物及地面沉降与降水、施工工况有很大关系,若地面沉降程度过大,有可能引起周围地面塌陷,引发事故。因此,重大工程基坑降水施工必须进行地面沉降观测。沈阳市地铁一号线是沈阳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在地铁车站修建过程中,基坑开挖及降水导致的周围建筑物沉降程度必须在规范界限值内。对由地铁降水引起的沉降进行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为地铁工程的进一步施工奠定基础。
1 沉降观测点布设及施工
1.1 水准基准点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中的9.1.3和9.3.2规定:每个工程至少应选择3个稳固可靠的点作为基准点;水准基准点应埋设在变形区以外的基岩或原状土层上,亦可利用稳固的建筑物、构筑物设立水准点。
沈阳市地铁一号线沉降测量共设3个基准点(编号为BM1—BM3),位于基坑西北方向、中山路与青年大街路口处,距基坑西北角485 m,远离施工变形区。
1.2 沉降观测点
按《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中3.8.2的要求,在基坑边缘到基坑深度的1~2倍范围内布置地面沉降观测点和建筑物沉降观测点。
地面沉降观测点设置在基坑西侧的青年大街人行道隔离带及南侧的大西路人行道隔离带上,约50 m设一点,共设11个地面沉降观测点,点位编号为D1—D11。地面沉降观测点采用φ22 mm、长1.5 m的钢筋制作,其中大西路北侧人行道的4个观测点(D8—D11)利用人行道护栏的地脚螺栓作为观测点。
在基坑北侧、东侧的住宅楼和南侧的金园大厦等建筑物上设置建筑物沉降观测点。除在建筑物的四角、沉降缝的两侧等关键部位设点外,还在较长建筑物的中部增设观测点。共设建筑物沉降观测点26个,编号为A1—A26。建筑物沉降观测点采用膨胀螺栓制作,朝外一头车制成球状,表面均镀铬以防锈蚀。测点标志埋置在距建筑物地坪30 cm处,外露60 mm。所有的观测标志都稳固可靠、便于观测、不易破坏,且不影响路面和建筑物的美观和使用。沉降观测点的布设情况图1。
2 监测仪器及精度
沉降观测仪器为瑞士N3精密水准仪(DS05级仪器)及铟钢尺。水准仪精度为±0.4 mm/km。
3 监测频率及方法
在基坑降水前进行第一次观测,降水开始后进行第二次观测,随后根据沉降情况和施工进度确定观测频率。监测共历时129 d,累计共观测11次。
除满足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有关要求外,沉降监测还应做到:1) 三固定原则,即固定观测人员、固定仪器、固定观测线路,保证每次观测的权相同;2) 为确保观测质量,在第一次观测前用皮尺选量仪器观测位和标尺定位,并用红色油漆做好标志。以后的观测均按固定位置、秩序进行,以同精度观测2次;3) 首次观测前,检测基准点并进行仪器检查。
4 监测结果评价
以首次观测的结果为起始值,历次测得结果与其进行比较,求出每次的沉降量和累计沉降量(下沉为正,上升为负),并依次列出沉降量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及沉降速度。各观测点的累计沉降量见表1。
由表1可知:沉降量最大值为A8点的4.42 mm,各点平均沉降量为1.94 mm。测量过程中的最大沉降量为7.68 mm,发生在9月12日观测的D5点。根据《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中7.1.7的规定,工程所属的二级基坑地面最大沉降监控值为6 cm。沉降监测结果表明,未来地铁车站基坑开挖和降水对周围建筑物及地面沉降的影响很小,不会超过规范界限值。
摘要:沈阳市地铁一号线是沈阳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有必要进行地面沉降观测。介绍观测点布设原则、监测频率及监测方法,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沉降监测结果表明,地铁车站基坑开挖、降水对周围建筑物及地面沉降的影响很小,不会超过规范界限值。
关键词:降水沉降;观测点;地铁一号线;沉降量
中图分类号:TU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1-0060-02
在重大工程基坑降水施工中,基坑周围的建筑物及地面沉降与降水、施工工况有很大关系,若地面沉降程度过大,有可能引起周围地面塌陷,引发事故。因此,重大工程基坑降水施工必须进行地面沉降观测。沈阳市地铁一号线是沈阳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在地铁车站修建过程中,基坑开挖及降水导致的周围建筑物沉降程度必须在规范界限值内。对由地铁降水引起的沉降进行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为地铁工程的进一步施工奠定基础。
1 沉降观测点布设及施工
1.1 水准基准点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中的9.1.3和9.3.2规定:每个工程至少应选择3个稳固可靠的点作为基准点;水准基准点应埋设在变形区以外的基岩或原状土层上,亦可利用稳固的建筑物、构筑物设立水准点。
沈阳市地铁一号线沉降测量共设3个基准点(编号为BM1—BM3),位于基坑西北方向、中山路与青年大街路口处,距基坑西北角485 m,远离施工变形区。
1.2 沉降观测点
按《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中3.8.2的要求,在基坑边缘到基坑深度的1~2倍范围内布置地面沉降观测点和建筑物沉降观测点。
地面沉降观测点设置在基坑西侧的青年大街人行道隔离带及南侧的大西路人行道隔离带上,约50 m设一点,共设11个地面沉降观测点,点位编号为D1—D11。地面沉降观测点采用φ22 mm、长1.5 m的钢筋制作,其中大西路北侧人行道的4个观测点(D8—D11)利用人行道护栏的地脚螺栓作为观测点。
在基坑北侧、东侧的住宅楼和南侧的金园大厦等建筑物上设置建筑物沉降观测点。除在建筑物的四角、沉降缝的两侧等关键部位设点外,还在较长建筑物的中部增设观测点。共设建筑物沉降观测点26个,编号为A1—A26。建筑物沉降观测点采用膨胀螺栓制作,朝外一头车制成球状,表面均镀铬以防锈蚀。测点标志埋置在距建筑物地坪30 cm处,外露60 mm。所有的观测标志都稳固可靠、便于观测、不易破坏,且不影响路面和建筑物的美观和使用。沉降观测点的布设情况图1。
2 监测仪器及精度
沉降观测仪器为瑞士N3精密水准仪(DS05级仪器)及铟钢尺。水准仪精度为±0.4 mm/km。
3 监测频率及方法
在基坑降水前进行第一次观测,降水开始后进行第二次观测,随后根据沉降情况和施工进度确定观测频率。监测共历时129 d,累计共观测11次。
除满足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有关要求外,沉降监测还应做到:1) 三固定原则,即固定观测人员、固定仪器、固定观测线路,保证每次观测的权相同;2) 为确保观测质量,在第一次观测前用皮尺选量仪器观测位和标尺定位,并用红色油漆做好标志。以后的观测均按固定位置、秩序进行,以同精度观测2次;3) 首次观测前,检测基准点并进行仪器检查。
4 监测结果评价
以首次观测的结果为起始值,历次测得结果与其进行比较,求出每次的沉降量和累计沉降量(下沉为正,上升为负),并依次列出沉降量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及沉降速度。各观测点的累计沉降量见表1。
由表1可知:沉降量最大值为A8点的4.42 mm,各点平均沉降量为1.94 mm。测量过程中的最大沉降量为7.68 mm,发生在9月12日观测的D5点。根据《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中7.1.7的规定,工程所属的二级基坑地面最大沉降监控值为6 cm。沉降监测结果表明,未来地铁车站基坑开挖和降水对周围建筑物及地面沉降的影响很小,不会超过规范界限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