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音乐元素 构建情感体验
2015-02-02吴丽芬
吴丽芬
摘 要:在现在的音乐课堂教学中,许多音乐教师往往不重视分析作曲家在创作音乐作品时所用的音乐要素对表达音乐作品情感的关键作用。就这一问题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情感;节奏变化;音色变化
音乐教育实质就是审美教育,新课改的理念告诉我们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许多音乐教师不重视分析作品的音乐要素对音乐情感的关键作用,使学生在学唱歌曲时,
无法透彻理解作品的情感。
一、歌唱教学中对音乐要素关注的现状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笔者也就针对这一方面上了两节实验课,在两个同为40人的A班和B班,上两节内容一样的课,A班充分关注,仔细分析作品中的音乐要素,B班几乎不分析作品。结果B班学生对作品情感的理解程度大不如A班。由此得出,我们在平时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就应该加强对音乐要素的关注度。
二、关注音乐要素,构建歌曲情感体验的依据
音乐具有抽象性和具象性。从抽象和具体两个视角分析音乐的要素,我们发现,音乐要素的抽象与具体息息相关,没有具体的描述,无法理解音乐的抽象。没有抽象的概括,无从谈及具体的要素,二者是融为一体的。在音乐作品中,作者正是通过这些音乐要素把内心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表现在音乐作品中。
三、关注音乐要素构建情感体验的教学实践
1.关注旋律中的临时变化音,引导学生体验作品音乐色彩的变化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对歌曲旋律中出现的变化音一般都是让学生了解认知,然后唱准变化音,很少去思考变化音的出现对作品的情感会带来哪些不一样的体验。
人音版老教材七(下)第一单元贺绿汀作曲的《游击队歌》,节奏活跃,富于变化,曲调轻快、流畅,具有鲜明的进行曲风格。在歌曲的第二部分,我们发现这里出现了一个临时升级号#F,我认为在这里出现的升记号有两层含义,一是拉开“我”和“们”的音程关系,把小二度变成大二度,让大家体验到游击队员内心自豪的情感。第二,因为#F的不稳定,急切需求解决到5音,因此“敌人给我们造”更能体现“造”的重要性,音乐形象一下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全曲仅出现一个变化音,没有理由不好好研究这个变化音带来的瞬间情感变化。
2.关注节奏,引导学生体验作品情感的变化
节奏是音乐的骨骼,在同一首歌曲中,同样的一句歌词有时会用不同的节奏去表现,而这样的表现手法往往正是作曲家内心不同情感的最好表达。
人音版音乐新教材八(上)第一单元《大海啊,故乡》一曲中,心细的教师可以发现,最后一乐句出现“故乡”一共四次,但节奏完全不一样,特别是故乡的“故”字,第一次是两个八分音符,第二次出现的是前八后十六,第三次出现时变成四个十六分音符,最后变成二分音符和两个四分音符。
本人反复演唱歌曲,仔细体会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歌曲的主
题,认为第一个故乡是呼应第一乐句,我们可以想象当我们踏上回乡的旅程,从视觉角度取得的是远景,远远地能看到家乡的全貌,第二个故乡节奏是后十六,较之第一个故乡,内心更添一份迫切归乡,深情向往的因素,可以是中景,第三个故乡节奏更是改变之大,变为十六分音符,已经站在家门口,看到家人,心情激动,呼出与之,是为近景,十六分音符的巧用,瞬时把一个远在外漂泊的游子归家时的心情刻画得惟妙惟肖,可以清晰地看见。正当沉浸在这种温馨的喜悦、幸福、感动之时,音乐却慢慢地远去,节奏有意识地拉宽,让人回味,留恋家乡的味道。
3.关注音色,引导学生体验作品展现的艺术形象
音色是最为感性的要素,在有些歌曲作品中,用不同的音色去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就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所要表现的艺术形象。
人音版音乐老教材八(下)第五单元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就很明显凸显音色的指向,小提琴代表祝英台,大提琴代表梁山伯,铜管、打击乐器等代表凶残的封建势力。展开部分楼台相会,采用大提琴与小提琴两种不同音色来表现梁祝互诉衷肠的场面,以大、小提琴的音色对比来描绘两个鲜明的音乐形象,大提琴圆润、低沉,因为接近男声,小提琴优美、明亮,接近女声。大、小提琴对答、呼应,再现梁祝二人相识、相知、相爱的情景。
音乐通过声音表达内容,因此关注音乐,就是关注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在音乐作品分析中注重对音乐要素的掌握,客观、系统地为学生展示出音乐作品内在结构、发展规律极其表现方式。培养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敏锐感知,培养他们运用音乐思维理解音乐作品、塑造音乐形象,最终全面培养学生的旋律感、节奏感和声感以及对音乐要素细微变化所产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对音乐的审美。
参考文献:
刘陈秀珍.抽象与具象的融合:论昆德拉《不朽》的复调性[J].南平师专学报,2004(03).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