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对策搭建研究
2015-02-02钱崇辉
摘 要: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语文教育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意义。为此,从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出发,包括学生个性的缺失、价值观念的迷失以及辨别是非能力的丧失三个方面,然后就如何加强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从教学目标的人文化、教学环境的人文化以及教学方式的人文化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希望为今后的中学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育;人文精神;对策搭建
一、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缺失分析
1.学生个性的缺失
学生个性的缺失是人文精神缺失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中国的学生都比较擅长于考试,无论在什么地方,其考试的成绩总是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的学生。同时,许多学校的教师为了迎合以分数为核心的教育体制,往往会忽视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只
是一味地追求高分。这种环境下,学生从出生就开始了一系列的培训学习,为的只是在学校的各种考试中取得一个好的成绩,从而严重淹没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成为考试的“机械人”。
2.价值观念的迷失
价值观念的迷失主要体现在中学语文教育的目标放在了培养学生语言和文字的认知上,通过反反复复的阅读、朗诵,得到预定的语文学习目标。学校往往会忽视如何教导学生去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直接导致了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迷失。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还存在一些片面化、教条化、固定化的教学模式,缺乏对真实人性的分析,以标准答案为唯一的评分标准,从而让学生产生了价值观的部分扭曲,根本无法学会去处理真实社会中的人性复杂的问题。
3.辨别是非能力的丧失
辨别是非能力的丧失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在当今信息无限膨胀的社会中,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以及传播内容的复杂,使学生无法进行思考就获取了所需的信息。这虽然可以节省查阅资料的时间,开阔学生的视野,但是往往会让垃圾信息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尤其是一些黄、赌、毒的负面信息。这对于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不但能够影响到学生的思维,而且还会通过行为将这种负面的问题表现出来。
二、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对策
1.教学目标的人文化
教学目标的人文化是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一个先决条件。教学目标需要偏重于关注真实的世界,改变传统的考试分数一统天下的格局,确立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的教学目标。教师不仅要准确地将教材中的人文精神传达给学生,提高学生对生活、生命真谛的领会,而且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发现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促进学生高尚审美情趣的树立,健全学生的人格,增加生命的厚度。另外,教师还需适度地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想法,促进学生学习上的积极性与热情度,努力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之美的观察力。
2.教学环境的人文化
教学环境的人文化需要建立一个积极健康的班级文化,提倡民主的人文氛围,争取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保障每一个学生融入集体中去。另外,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爱书、敬书的习惯,发散学生的思维,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强化文化视野。这样不仅能够避免学生接受一些有害于身心健康的负面信息,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明确未来之路、人文之路。最后,还可以适当地将学习地点从课堂、校园搬到校外以及学生家中,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帮助学生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学习方面的情况,还可以提升学生面对陌生环境时的适应能力,促进人文教育中集体化以及社会化目标的实现。
3.教学方式的人文化
教学方式的人文化需要在“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上,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讨论、访谈、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等一系列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尽可能地设定一些发散性问题,消除答案的唯一性标准,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需要尊重个性的发展。这样才可以保障语文课堂的生命力与感召力,实现语文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总而言之,中学语文教育不仅是针对教导课本上有限的语文知识,更需要注重传播一种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本文从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出发,就如何加强中学语文教育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虽然不能够全面覆盖到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对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方面提供一个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基础,实现语文教学质量更加平坦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钱理群,孙绍振.中学语文教育改革对谈[J].书屋,2005,12(09):57-61.
[2]赵文汉.中学语文教育研究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01):125-129.
[3]赵乔翔.中学语文教育问题及改革策略论纲[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3(03):81-84.
作者简介:钱崇辉,毕业于兰州大学,现从事中学语文教学
工作。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