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针灸治疗经络疼痛100例的临床分析

2015-02-01王锋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24期
关键词:循行疼痛感经络

王锋

中医针灸治疗经络疼痛100例的临床分析

王锋

目的 探讨中医针灸治疗经络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100例经络疼痛患者, 对其实施中医针灸治疗, 30 min/次, 1次/d, 5次为1个治疗周期。结果 在所选取的100例患者中, 针刺次数1~5次, 显效82例, 有效13例, 无效5例, 总有效率95.0%。结论 中医针灸治疗经络疼痛, 临床效果显著, 推广应用较高。

中医针灸;经络疼痛;效果

针灸属于中医中较为传统的一种治疗方法, 在经络相关理论基础上, 在人体特定穴位上实施针刺或艾灸等, 由此对其产生刺激性, 并因此而激发经气、调整机能, 可以有效防治疾病。疼痛对于人们属于无法忍受的一种感觉或体验, 一般组织损伤存在一定有关性。由于此种病理状态, 很多人会沿经络循行路线出现疼痛感或引发湿疹、丘疹、疱疹、色素痣等不良反应, 经络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症状, 而此现象的产生也表明人体内经络具有客观存在性。临床中经络疼痛感的产生与组织器官病变而导致的疼痛及神经痛存在一定差异性, 其存在较特定的发病规律性与临床症状、体征[1]。在本文研究中, 选取100例经络疼痛患者, 采取中医针灸治疗,效果明显,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100例经络疼痛患者, 男60例, 女40例;年龄11~75岁, 平均年龄(32.6±6.5)岁;病程2 d~1个月。经络疼痛主要临床特征为涉及经络。其中手太阴肺经7例, 手厥阴心包经6例,手阳明大肠经6例, 手太阳小肠经7例, 手少阳三焦经5例,足太阴脾经5例, 足少阴肾经7例, 足阳明胃经9例, 足太阳膀胱经11例, 足少阳胆经20例, 任脉5例, 督脉5例, 带脉7例。患者疼痛范围主要为:整条经络循行位置均产生疼痛感, 通常为自足小趾位置开始, 顺着下肢后侧、腰部、背部一直到达头顶处均产生疼痛感, 表现为沿着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而产生的疼痛感;有的患者在经络某一局部位置产生疼痛感, 例如足少阴肾经产生疼痛感, 主要表现是大腿内侧一直到内踝位置产生局限性疼痛感;有的患者在经络循行路线上产生点状、不连续位置疼痛感, 例如足阳明胃经疼痛者产生膝关节、脚腕关节、足次趾内侧3个位置的疼痛症状;有的患者两条同名经络所循行位置均产生疼痛感, 例如患者上肢外侧、肩部、耳侧、下肢外侧等位置均产生疼痛症状,主要表现是手足少阳经两条经络均有疼痛现象。经络疼痛通常会伴随相对应脏腑出现的病理症状, 此情况是因中医理论中脏腑经络具有统一性整体性, 并由此引发相对应的临床症状。

1.2 方法 对于经络循行位置疼痛感, 均需取所在经络上位于四肢末端的经穴实施针刺治疗, 30 min/次, 1次/d, 5次为1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2]患者病情根据缓解程度分成3个等级, 可以分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及疼痛均全部消除;有效:患者疼痛得到一定程度减轻, 且临床症状出现一定程度缓解;无效:患者疼痛无减轻现象, 其临床症状也未得到缓解。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100%。

2 结果

经研究分析, 100例患者针刺次数保持在1~5次, 治疗完成后, 患者中显效82例(82.0%), 有效13例(13.0%), 无效5例(5.0%), 总有效率为95.0%。

3 讨论

按照中医理论可知, 人体内五脏六腑、皮肉筋骨、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由经络而构成一个有机性整体, 由此人体表里、内外、上下间能够进行有效沟通;经络也存在运行气血、调节阴阳及濡养脏腑作用。《灵枢》中提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 “经脉者, 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不可不通”。而且经络作为病邪传播途径同时, 也是疾病临床症状注意体现处。《素问》中提到“夫邪之客于形也, 必先舍于皮毛, 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 留而不去, 入舍于经脉, 内连五脏”。“病在内, 必形于外”。由此可知病邪能够通过经络由表入里进行传播;脏腑遭受病邪侵袭时, 也会通过经络反映到人体表面。在人体产生麻木、疼痛等非正常感觉时且均出现在某一特定经络循行路线时, 可以经相对应经络应用针刺等措施进行治疗并使之达到一定程度缓解。疼痛通常因多种因素侵袭到机体内从而引发不同情况病理性反应,引发疼痛病因存在多种, 但在中医理论中, 引发疼痛病机均时因为不通则痛。出现气血不通症状是引发疼痛感的病理基础, 而疼痛则为气血不通的一种外在表现。应用针灸治疗是在此理论基础上发挥疏通气血效果, 由此自根本上去除疼痛发生的病理基础。患者因外邪而引发气血循行障碍时, 在所对应经穴实施针灸且予以合适手法, 消除外部病邪;因内伤因素而引发气血循行障碍时, 应用针刺手法能够起到调理脏腑作用, 而且可以增补不足, 导泻余邪, 可以对气血循行起到明显疏通效果。而且针灸存在明显调理脾胃、消积导滞作用, 因为食积内停而引发的脘腹痞满胀痛能够发挥缓解止痛作用。所以不管疼痛病因为外邪或是内伤, 经针灸治疗后均能够经相应病因病机而发挥改善气血运行功能, 由此实现缓解疼痛目的[3]。经本文研究可知, 经针灸治疗后, 能够充分缓解经络疼痛症状, 但在临床诊疗时需注意辨证疗法, 辨证取穴、针刺止痛、施用手法在治疗中应注意其整体性, 确保经气开始激发进一步疏通因运行障碍而发生异常的气血, 并使得瘀阻经络得以通畅, 首先应按照患者临床症状体征予以准确辨证, 方可以制定准确治疗方法。

总之, 经络学说病机诊断与对症治疗具有一体性, 准确诊断后则可以在相关经络穴位上予以针刺、艾灸、拔罐、推拿、直接穴位给药等, 且按照病机予以对应补泻, 从而实现疏通经脉、调理气血、平和阴阳、濡养脏腑目的。

[1] 蒋学余.足三里穴位注射配合针刺推拿治疗膝骨性关节炎68例临床观察.中医药导报, 2011, 17(4):84.

[2] 苏永雄.小针刀配合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治疗膝骨性关节炎50例.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19):259-260.

[3] 王苏婷, 马铁明, 苏显红.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概况.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2, 30(9):2110-2112.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4.202

2015-03-10]

463000 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康复科

猜你喜欢

循行疼痛感经络
新材料作文“疼痛感”模拟实战
材料作文“疼痛感”升格指导
带脉循行浅议❋
情绪干预及注射手法对儿童预防接种疼痛感的影响
任督脉循行刍议*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论五输穴向心排列与《灵枢·经脉》中经脉循行方向相悖*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督脉循行考
试论寒烟、李南、荣荣诗歌中的疼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