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丁胺醇和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临床观察
2015-02-01孟凌
孟 凌
沙丁胺醇和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临床观察
孟 凌
目的 探讨沙丁胺醇和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 77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采用硫酸沙丁胺醇及丙酸氟替卡松经口腔吸入, 对吸气和吸药同步进行有困难的患者借助储雾器, 并对治疗前后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77例患者中, 临床控制30例, 显效35例, 好转8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达94.8%;治疗后患者肺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沙丁胺醇联合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安全、有效、依从性好, 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症状、较好控制炎症、改善患者肺功能, 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沙丁胺醇;丙酸氟替卡松;支气管哮喘;肺功能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是最常见的呼吸道慢性疾病之一, 是由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反应性的增加, 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 病因亦较复杂, 主要包括个体因素、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由于支气管哮喘发病迅速,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或加剧, 持续状态下有导致死亡的危险。WHO全球哮喘防治创议提倡, 在哮喘急性发作期使用皮质激素和支气管扩张剂气雾吸入治疗。吸入疗法具有作用快、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依从性高等特点, 目前被公认为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最好方法。本文采用硫酸沙丁胺醇和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 取得了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科2012年4月~2013年4月间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77例, 均符合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1], 其中男45例, 女32例, 平均年龄(38.5±11.7)岁,平均病程(13.5±7.4)年,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喘息、胸闷、咳嗽、呼吸困难, 双肺均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哮鸣音, 胸部X线检查显示不同程度肺纹理紊乱、两肺透过度增加及炎性浸润阴影。按哮喘急性发作病情分级标准[2], 对77例患者进行评估, 其中轻度33例, 中度38例, 重度6例, 危重0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在接受常规吸氧、祛痰、平喘、抗感染及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治疗的基础上, 同时采用硫酸沙丁胺醇(国药准字J20110040, 西班牙葛兰素史克集团公司)100~200 μg (1~2揿)+丙酸氟替卡松(注册证号:H20080283, 葛兰素史克制药重庆有限公司)250 μg(1揿)经口腔吸入, 每12小时1次, 7~14 d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变化, 肺功能改善情况。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疗程结束后, 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哮喘学组制定的疗效标准》, 对所有患者疗效进行评定:临床控制:症状消失、哮鸣音消失, FEV1、PEF增加35%以上;显效:症状及哮鸣音好转(+++~+), FEV1、PEF增加31%~35%;好转:症状及哮鸣音好转(+++~++、++~+), FE V1、PEF增加10%~30%;无效:症状及哮鸣音无好转或恶化, FEV1、PEF增加<10%。总有效率=(临床控制+显效+好转)/总例数×100%。
2 结果
疗程结束后77例患者喘息、咳嗽、咳痰量、呼吸困难及昼夜哮喘发作次数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肺部哮鸣音基本消失;其中临床控制30例, 显效35例, 好转8例, 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94.8%。治疗后患者肺功能均明显改善。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患者气道处于长期慢性炎症状态, 对各种激发因子具有气道高反应性, 一旦发作便会出现气道缩窄、呼气相气流受阻、反复发作性喘息、胸闷或咳嗽等主要症状,病情轻重不一, 重者偶尔可在数分钟内危及生命, 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极为重要。
糖皮质素和支气管扩张剂联合雾化吸入已作为治疗哮喘急性发作的首选急救措施[3]。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是一种吸入用皮质激素, 具有脂溶性特点, 气道吸入后与气道黏膜皮质激素受体结合, 发挥强大的局部抗炎作用, 不仅具有抑制组织中细胞生长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合成和释放作用, 而且使血液中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尤其是黏膜上的肥大细胞显著减少, 并通过对血循环中T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再分配作用, 使这两种细胞由血液进入其他部位, 而在血循环中的数量明显减少;而且对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趋化因子有明显抑制作用, 又可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 从而减少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向炎症部位游走和聚集;抑制激肽和5-羟色胺引起的炎症反应, 有直接缩血管作用, 从而降低血管通透性和减轻黏膜水肿[3,4]。沙丁胺醇是一种选择性的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药, 呼吸道存在的受体主要是β受体。支气管平滑肌细胞主要靠β2受体接受循环血中儿茶酚类β受体激动药的刺激, 以维持气道的舒张状态[4,5], 两者强强联合将更加有效的改善哮喘症状[4]。
本院对77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采用硫酸沙丁胺醇+氟替卡松经口腔吸入治疗。结果临床总有效率达94.8%;FEV1、PEF、FEV1/FVC与治疗前比较明显改善, 治疗后患者肺功能均明显改善。
综上所述, 沙丁胺醇联合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安全、有效、依从性好, 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症状、较好控制炎症、改善患者肺功能, 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及教育和管理方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3, 26(3):132.
[2] 刘又宁.呼吸内科学高级教程.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3: 229.
[3] 梁庆标.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干粉治疗48例成人支气管哮喘的效果分析.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6, 25(3):46-47.
[4] 徐叔云.临床药理学.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275.
[5] 徐隽, 陈冠容.沙丁胺醇的药理作用及临床新用.中国社区医师, 2007, 14(11):73-74.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8.097
2014-08-19]
111300 灯塔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