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社区化办学”的探索与思考——基于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的探索实践

2015-02-01赵小段

职教论坛 2015年3期
关键词:社区化职院职业院校

□赵小段

“职业院校社区化办学”的探索与思考——基于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的探索实践

□赵小段

“探索社区化办学模式”,是我国职业院校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近十年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从办学体制重构、运作机制创新、培养过程改革、育才效果优化等方面着手,持续加大“社区化办学模式”实践探索力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收获了职业院校推进社区化办学的宝贵经验。

职业教育;职业院校;社区化办学;探索;思考

201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进入“全面改革,加快发展”的崭新阶段,而“推动职业院校社区化办学”[1]是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以下简称为“广城职院”——笔者注)在“探索社区化办学模式”[2]方面,属于我国起步较早的院校之一。自2005年合并组建以来,广城职院在“社区化办学”道路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收获了职业院校社区化办学的宝贵经验,其探索实践及创新成效得到教育部相关领导的充分肯定。

一、广城职院社区化办学的探索历程

迄今为止,广城职院的“社区化办学”探索经历了两个阶段——

(一)自发阶段:2005-2008年

2005年,“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为顺应学习型社会建设和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而正式挂牌成立,广州市政府为学院确定了“建设成为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融社区教育和成人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学院”的建设目标;2007年,广州市发改委、市教育局编制的《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再次明确学院“服务产业、服务社区、服务市民”的办学定位;2008年,学院制订《关于将社区教育与服务融入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意见》,力求形成“坚持文化塑校,植根社区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特色。这一时期学院的“社区化办学”探索是“与生俱来,自然发生”的。

(二)自觉阶段:2009年至今

顺应学习型社会建设大势,2009年5月,广州市政府批准广城职院加挂“广州社区学院”的牌子,确立了学院在广州市社区教育推进工作中的主体地位;2010年,“完善社区教育服务”被列入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同年,学院制定《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与服务工作方案》,并开始认真实施;同期,学院承担了多项国家、省、市等研究项目,开展了学习型社会建设、社区教育推进等课题研究,以比较理性的认识和清晰的思路推进改革,带动了学院的科学发展。这一时期学院的“社区化办学”探索是“有所认识,主动而为”的。

总括地看,广城职院的“社区化办学”探索在我国起步较早、收效显著。学院的探索实践受到教育部的重视,2012年,教育部职成司领导认为广城职院“在职业院校服务社区教育工作中走在了全国前列”,将其视为我国教育制度创新的一大“亮点”,教育部还委托广城职院起草了《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服务社区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稿)》。广城职院的“社区化办学”探索也受到广东省、广州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和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多家新闻媒体的关注。

二、广城职院社区化办学的探索重点

在过去的十年中,广城职院对“社区化办学”进行了全方位探索,探索重点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

(一)办学体制的完善

“社区化办学”是职业院校办学方向的大幅调整,它首先要求院校调整机构设置,重划管理权限,制订管理制度,新建教学平台,为“社区化办学”提供体制保证。为此,广城职院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1.完善学院管理体制。职业院校要实现“社区化办学”,必须取得相应的名份和权限,方能 “名正”、“言顺”,以求“事成”。2009年5月经广州市政府批准,广城职院加挂了“广州社区学院”名牌,通过“一校两牌”落实了社区化办学的权利、责任;学院组建“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由院长、副院长任主任、副主任,各部门、各系部负责人任委员,负责学院社区化办学工作的领导协调;组建“社区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和广州市十余个政府机关部门的领导担任委员,为社区化办学提供咨询;同时,学院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服务、管理权限,完善了社区化办学管理办法,为“社区化办学”清除了体制障碍。

2.构建三级办学“地网”。学院要实现“社区化办学”,就必须构建深入社区的办学网络,为社区居民接受教育、学习,为学院师生社区教育服务提供方便。为此,广城职院经多方努力,与全市12个区及广州市团校共建13个“社区分院”,并依托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成人文化学校等教育文化机构,与白云、花都、黄埔、萝岗等46个街镇共同组建“社区分校”,在社区建立“教学点”,初步形成覆盖全市的“区—街—社区”三级教育、学习体系,为“社区化办学”构建了实体网络。

3.搭建社区教育“天网”。为了有效推进社区化办学,满足社区民众多样化教育、学习需求,学院还在“天网”建设上狠下功夫。学院创设了“广州社区学院网站”,搭建了区域网络公共学习平台;开发出道德法制、职业技能、文化素养、生活休闲四大系列171门社区教育课程,引进了100多门优质视频课程;开发、建设了“就业创业”、“国学养成”、“卫生保健”、“食品安全”等26个资源库,建成了网络选课的“社区教育课程超市”;同时,在网络上为市民提供学习目标设计、方向引导、过程管理、活动参与以及成果激励等一体化教育、学习服务。

(二)运作机制的创新

“社区化办学”意味着职业院校办学方式的大幅转变,它必然要求院校为着实现全新的办学目标,创造全新的制度化运作方式,以维护相对稳定的运作秩序,获得良好的运作效果。为此,广城职院创新了三大办学机制:

1.职教社教整合联动机制。这种机制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统一规划、联动发展的运作机制。在广城职院建议下,2012年广州市编办批准成立 “广州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以统一规划、指导全市社区教育的推进,“中心”的常务办事机构设在学院,日常工作主要由学院派出人员承担,这就为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联姻”、联动提供了便利。两年来,在“中心”指导下,广城职院以其资源优势、能力、经验,提升社区教育素质;社区教育又为广城职院办学方向的校正、适用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导引帮助。更重要的是,二者的联动发展为职业院校的“社区化办学”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开拓了宽阔的发展道路。

2.三类教育协调推动机制。这种机制是职业院校实行“社区化办学”必须实施的自身运作机制。我国职业院校历来只关注正规教育,对非正规教育特别是非正式教育不屑一顾,而要实现 “社区化办学”,就必须推行三类教育协调运作机制。广城职院一方面严格遵循正规教育规律办学,保证在校生教育教学质量;一方面大力开展各种非正规教育活动,丰富学校教育方式,有效提升在校生素质,特别是为社区民众送去教育、学习机会。最近三年,学院师生参与社区教育活动达48万人次,服务社区居民超过百万人次;同时,学院通过“地网”、“天网”为在校生、为社区居民提供非正式教育的学习指导,以满足他们多方面、多层次的教育需求。三类教育的协调推进,显著增强了学院的办学活力。

3.科研引导理性带动机制。这种机制是职业院校保证“社区化办学”科学推进的有效机制。“社区化办学”是全新的办学路径,缺乏理性指导的实践只会事倍功半甚至走上歧途。广城职院在探索实践中,特别注重科研引导、理性带动。学院由李训贵院长带头,成立社区教育研究中心,组建科研团队,先后承担并完成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广州社区教育发展研究》、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心城市社区教育创新发展研究》等十多项课题,2012年,又承担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社区教育)”的研究任务;与此同时,学院组织广大教师普遍开展“社区化办学”科学研究,仅最近三年,学院教师就有逾500人次承担了210项校内课题研究任务。扎实的理性探讨为学院“社区化办学”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三)培养过程的改革

“社区化办学”对办学方向、培养目标的调整,必然要求职业院校对培养方案、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建设、教学过程安排、教育技术运用、培育效果评价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造。为此,广城职院狠抓了三个重要环节:

1.专业设置的调整。专业设置、专业方向调整是最能体现办学方向调整的标志性环节。广城职院在大量社会调研的基础上,从2009年开始,逐年加大为着实现“社区化办学”的专业设置、专业方向调整力度。到2014年,学院设置的专业已从2009年的26个增加到34个(2011年曾达38个),新增设的专业大都是凸显社区化办学方向的,譬如“社区管理与服务”、“社会工作”、“物业管理”、“城市建设工程”、“城市园林”、“食品营养与检测”、“汽车检测与维修”、“物流管理”等专业;学院原有专业如“财务管理”、“金融保险”、“文秘”、“计算机应用技术”等,逾八成都作了专业方向的“社区化”调整。

2.课程建设的拓展。课程建设是新设置专业和调整培养方向的原专业实现培养目标的基础保证。广城职院特别强调新开专业和改造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块的开发,譬如,新开设的“物业管理”专业,确定了“社区管理服务主管”岗位培养目标,开发了社区管理与服务技能专业素质与技术课程模块,对应的核心课程有“社区文化与管理”、“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主要课程有“城市公共服务”、“社区服务礼仪”等;原有的“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在进行办学方向调整后,增加了包含公共健康咨询、疾病评估、营养教育、社区营养调查及干预方案设计等内容的教学模块,增开了“公共营养师”、“社区营养教育与管理”等新课程。

3.培育过程的改革。培育过程的改变是突破传统教育模式、培育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环节。广城职院改变培育过程的主要做法是“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把学生走进科研院所、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走进农田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列入教学计划”[2]并认真执行。学院经过努力,在11个街道建立起23个实训基地,加强了实践教学。譬如,“物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三年级需要到社区物业公司顶岗实习一学年;“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在“社区工作”、“社会工作实务”、“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四门课程教学中,必须进行一学期实训。实践教学环节有严格的学时、学分、考核等规定,实践教学的强化牵动着教学计划制订、课程内容安排、教学技术革新、教育质量评价等所有环节,优化了职业教育育才过程。

(四)育才效果的优化

“社区化办学”的实效,最终要体现于职业院校育才效果的优化,即职业院校能够培育出满足地方产业发展、社区发展的适用人才,同时大力推进社区教育、有效提升社区民众的整体素质。广城职院在三方面做出了努力:

1.培育目标由“成才型”转向“服务型”。一直以来,高等教育都在引导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成为杰出人才”,高职院校也不例外。广城职院这些年更注重“立人立业”教育,首先是加强“三观”教育,加强时事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立人”;同时,加强专业思想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引导学生认识时代、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将自己与社会对接、专业与行业对接、素质与岗位对接,实事求是地谋划“立业”。通过“立人立业”教育,使学生消除不切实际的“成才”空想,坚定为社区、为民众“服务”的志向,学院的一次就业率最近几年始终保持在98%左右,“社区管理与服务”等专业2014年就业率达到100%。

2.从业导向由“普适型”转向“地方型”。高等教育历来关注“就业率”却不太在意毕业生的从业流向,学生是“普适型”的。高职院校实现“社区化办学”,就要“更加贴近所服务的产业和社区”,满足地方“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人才需求”[1]。广城职院十分重视从业引导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对接,与地方产业企业、社区管理服务人才需求的对接,注重地方就业政策解读、就业信息传递,加强校地联系、就业推荐咨询服务,同时,加强毕业生就业思想引导,使毕业生在当地企业、社区的就业率保持在60%以上。2012-2014年,学院分别为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现代城市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一线输送毕业生2186人、2669人、3280人,其中绝大部分留在广州,有效满足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

3.居民生活由“随意型”转向“学习型”。职业院校“社区化办学”成效的重要方面在于促进社区民众生活方式的转型、综合素质的提高。几年来,广城职院高度重视社区民众的教育学习,为社区民众搭建了学习“地网”、“天网”,开办了“社区教育课程超市”,与社区合作努力打造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开设“社区大讲堂”,举办“书香羊城”全民阅读活动,大力推进各种非正规、非正式教育学习活动的开展,使“学习”、“发展”逐渐成为社区居民生活的重要内容,开始改变社区居民以喝茶、打牌为主的随意休闲生活方式,逐步提升着社区民众的综合素质,逐步优化着社区的社会环境。

三、广城职院社区化办学的探索经验

经过十年的努力,广城职院在“社区化办学”探索实践中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也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

(一)更新理念以启发内生动力

职业院校的“社区化办学”,是院校发展的一次“自我革命”,它要求在相当程度上对院校自身的办学方向、办学目标、办学过程、办学实效进行调整甚至颠覆,这仅凭外力(譬如“上级指示”)是难以完成的,必须依靠院校自身的内生动力。内生动力的激发,来源于办学理念的更新、办学思想的校正,来源于对职业院校时代使命的认知、对传统教育缺陷弊端的认知,来源于对教育教学惯性惰性的摒弃。内生动力的激发是职业院校实现“社区化办学”的首要条件。

(二)顶层设计以提供体制保证

职业院校的“社区化办学”,是一种创新的办学模式,它要求院校突破“关门办学”的模式,与地方政府、与社区、与产业、与企业、与社会组织等合作办学,“积极探索多元主体合作共赢的集团化办学机制”[2],院校原有的机构设置、管理体制当然难以当此大任。院校需要在机构设置、权限划分、责任分担等方面重新做好“合作共赢”办学体制的顶层设计与构建工作,以便“落实各方主体责任”[2]。这样,顶层设计与构建才能为“社区化办学”提供体制保证。

(三)机制创新以增强办学活力

职业院校的“社区化办学”,是院校办学方式的重大转变,为了使这种转变有秩序推进、有规律遵循,院校必须努力探索并尽快形成切合自身实际的、行之有效的社区化办学运作机制。机制是制度化的运作方式,好的机制一经形成,便会按照一定规律自发、能动地运行,以有效的方式激发各方活力,形成办学合力,依成熟有序的方式运作,既能保证相对稳定的运作秩序,又可获取前所未有的良好运作效果。所以,机制创新是职业院校实现“社区化办学”的关键环节。

(四)全面改革以优化培养过程

职业院校的“社区化办学”,也是院校全面提升办学能力、提高院校素质的过程。社区化办学要求职业院校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3],就是要全面深化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全面优化院校的教育培养过程,这是一项宏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从根本上说,全面改革是职业院校“社区化办学”成败的决定因素。

(五)多方协同以提升育才质量

职业院校的“社区化办学”,是政府、行业、企业、社区等多方的“合作办学”,只有各方尽心尽力、各负其责、密切协调、相互配合,才可能“完善政产学研的协作对话机制,推进行业企业全过程参与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2],才可能有效提升职业院校教育质量,培养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3]、“高素质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者”[1]。职业院校在多方协同办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好引导、协调、服务、督促等作用。

(六)各界支持以提供探索保障

职业院校的“社区化办学”,是院校办学路径的新探索、办学功能的新拓展、办学领域的新开发,必然需要得到各种社会支持。首先要努力消除对职业教育的种种偏见,营造支持职教社区化办学的舆论环境;其次要有效敦促政府、行业、企业、社区等为职教社区化办学提供政策、财政、人力、物力等支持,尽快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局面;第三是引导广大青少年、社区居民积极接受职业教育,为职业院校社区化办学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社会支撑。

尽管经过十年努力,广城职院的改革实践已经收获了较丰硕的成果、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但这一切仅仅是社区化办学探索的“初级阶段”,广城职院的探索实践还存在诸多问题,在办学理念转变、办学方向调整、顶层设计优化、运作机制创新、三级网络协调运作、教育教学深化改革、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等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从事业发展的宏观角度看,对“职业院校社区化办学模式”的探索,仅停留在“自发阶段”、“自觉阶段”是远远不够的,最终必须进入“把握规律,随心所欲”的“自由阶段”,这对广城职院以及我国所有职业院校来说,还需要历经较长时期的艰苦跋涉过程。

[1]教育部等六部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EB/OL].http://www.moe.edu.cn/ewebeditor/uploadfile/2014/06/24/20140624110835609.rar.

[2]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N].中国教育报,2012-07-22(1-4).

[3]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edu/ 2014-06/22/c_1111255199.htm.

责任编辑王国光

赵小段(1978-),女,山东济宁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社区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高等职业教育。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编号:04-119-174)之子项目“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研究”(编号:2014SQJY04-1)成果之一。

G720

A

1001-7518(2015)03-0059-04

猜你喜欢

社区化职院职业院校
基于社区化编码的网络协同开发模式分析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试论农村村组职能社区化
诺奖得主霍夫曼团队落户深职院
微信群:民族村落的“再社区化”——基于一个彝族村的微信群观察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全国劳模、“金牌工人”窦铁成受聘陕铁职院专业带头人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院学生癔症性晕厥临床处理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