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紧急介入治疗能否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患者的预后

2015-02-01徐国民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31期
关键词:心源性心肺溶栓

徐国民

探讨紧急介入治疗能否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患者的预后

徐国民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患者采用紧急介入的治疗效果。方法 60例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救治存活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0例。观察组行紧急介入治疗, 对照组行常规保守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心源性休克率为43.3%(13/30), 心力衰竭率为30.0%(9/30), 死亡率为20.0%(6/30)。对照组心源性休克率为66.7%(20/30), 心力衰竭率为60.0%(18/30),死亡率为63.3%(19/3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严重出血患者, 对照组2例。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复苏成功存活病例行紧急介入治疗, 可改善患者心功能, 迅速稳定病情, 改善近、远期预后,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意义重大。心肺复苏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近端多有闭塞, 或有多支病变合并, 且无侧支循环, 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适应证, 需提倡早期介入治疗。

紧急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

急性心肌梗死由心肌缺血坏死所致, 死因多为心脏泵血功能衰竭或与其有关联的心脏破裂、恶性心律失常, 是心肌大面积坏死的后果, 早期重建或恢复冠状动脉血流运行是最有效的限制心肌坏死范围的方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为改善远期预后、降低病死率的有效方案[1]。但心肺复苏(CPR)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担心胸腔内出血, 采用静脉溶栓方案有一定限制。本次选取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患者, 对紧急介入治疗效果与常规保守治疗效果展开对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选取急性心肌梗死经心肺复苏救治存活的患者60例, 男34例, 女26例, 年龄47~74岁, 平均年龄(52.2±7.7)岁。梗死部位:下壁12例, 广泛前壁16例,下壁合并右室10例, 前壁、高侧壁22例。平均复苏时间(15±11)min。排除电解质紊乱、合并房颤、室颤、严重左室射血分数低下、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者。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在心肺复苏成功后, 行紧急介入治疗, 入路选择桡动脉或股动脉, 以Judkin’s法完成左右冠状动脉造影, 以确定梗死相关血管, 并用标准方法实施急诊冠状动脉内支架安置术。若患者有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缓伴发, 取临时起搏电极植入。休克伴发者, 实施主动脉内囊反搏术。取氯吡格雷片300 mg 、阿司匹林肠溶片300 mg术前胃管内灌注或口服, 术后取氯吡格雷片75 mg/d, 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服用,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 共5~7 d。并取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他汀类降脂药等辅助治疗。对照组应用常规保守治疗方案。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心源性休克率为43.3%(13/30), 心力衰竭率为30.0% (9/30), 死亡率为20.0(6/30)。对照组心源性休克率为66.7%(20/30),心力衰竭率为60.0%(18/30), 死亡率为63.3%(19/3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严重出血事件, 对照组2例。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的患者, 理论上具有实施抗凝和溶栓治疗的可行性。有报道称, 溶栓治疗在目前仍认为属急性心肌死心肺复苏后患者禁忌证[2]。针对此类患者行溶栓治疗可增加出血风险, 推测可能与心脏骤停后大量凝血因子消耗、血管壁缺血、应激反应、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 而创伤性的心肺复苏术与其关联不大。临床在处理心肺复苏或心脏骤停后的患者时, 急诊介入治疗是否适宜实施, 目前意见尚未统一, 而就普通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心肺复苏后属高危人群, 故临床部分医生多应用保守方案处理[3]。

1999年相关学者对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有心脏骤停合并实施介入治疗的患者10例, 成功完成手术且明显改善心功能9例。2005年相关学者选取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实施心肌复苏后应用急诊介入方案治疗的患者40例, 与急性心肌梗死无心脏骤停采用介入方案直接介入治疗的患者326例展开对比, 在住院期间的病死率前者低于后者, 但对比出院后2年的预期, 组间无明显差异, 提示心肺复苏成功后行紧急介入救治, 具有一定可行性。本次选取的60例患者在行心肺复苏治疗后, 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 实施复苏的时间较短、并发症少、成功率高。分析原因, 与患者心脏骤停多在院内发生可及时复苏相关, 及时除颤是对原发心脏骤停抢救的重要步骤。有效心肺复苏是急诊实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关键。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为100%, 支架置入后未出现残余狭窄的情况。评估前后血流TIMI3级, 未出现手术相关的不良事件。结合相关报道显示,梗死相关血管位于前降支近端的患者更易发生心脏骤停, 右冠状动脉居其次, 血管病变越多, 突发心脏骤停事件率便越高[4]。心肺复苏的患者分析其冠状动脉造影特点, 心搏骤停发生多为近端血管出现闭塞, 或有多支病变并发。

本次研究回顾分析有限的病例, 结果显示, 紧急介入治疗的观察组在心力衰竭发生率及住院期间病死率上均较未行紧急介入治疗的对照组低, 但严重出血事件两组无差异, 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有心脏骤停合并者, 在积极行心肺复苏的基础上, 尽早介入治疗, 可使抢救成功率提高, 促使患者近期预后显著改善, 且未增加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 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复苏成功存活病例行紧急介入治疗, 可改善心功能, 迅速稳定病情, 改善近、远期预后,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意义重大。心肺复苏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近端多有闭塞, 或有多支病变合并, 且无侧支循环, 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适应证, 需提倡早期介入治疗。

[1] 牛和平, 张军, 袁琛, 等.血栓抽吸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介入中的应用.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12): 3335-3337.

[2] 邱建军, 卢玲, 魏玉慧.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紧急介入治疗的疗效.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14(14): 3-4.

[3] 陈容, 李平.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术后急诊介入治疗19例围术期护理.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17):60-62.

[4] 宋慧慧, 楚英杰.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急诊介入术的疗效.中国实用医刊, 2015, 42(5):115.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1.125

2015-04-29]

022150 内蒙古林业总医院心血管内科

猜你喜欢

心源性心肺溶栓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心肺血管病杂志》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心源性猝死的10个“魔鬼时刻”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心源性呼吸困难的诊断新策略―肺部超声“彗尾征”
美皮康用于心源性水肿所致皮肤溃烂护理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