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临床体会

2015-02-01蒋永顺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31期
关键词:颅脑有效率营养

蒋永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临床体会

蒋永顺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随机分为A、B两组, 各40例。A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B组采用早期完全肠外营养支持。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采用营养支持后, A组总有效率为97.5%, 高于B组的82.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 P<0.05);A组患者营养指标血红蛋白、转铁蛋白、血清总蛋白及血清白蛋白消耗幅度明显低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后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可以降低营养指标的消耗幅度, 很好地改善患者预后, 提高临床疗效, 降低并发症。

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治疗;临床效果

重型颅脑损伤(SHI)[1]是临床常见的急性创伤, 尽管临床对于颅脑损伤的救治手段及水平在不断提高, 但SHI的病死率依旧很高。因此, 在SHI患者的救治过程中, 采用正确的营养支持有助于患者恢复机体内环境稳定及重要内脏器官的功能, 帮助其改善预后。近年来, 肠内营养逐步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和推崇。研究发现[2], 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有助于保证肠道黏膜的完整性, 减少肠源性感染的发生,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基于此, 作者选取本院2008年9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8年9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CT或MRI证实并结合我国脑血管病诊断要点确诊[3]。其中男45例, 女35例, 年龄17~68岁, 平均年龄(38.7±10.9)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患者分为A组与B组, 每组4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患者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于入院后12 h内进行十二指肠置管, 开始适当给予小剂量流质饮食, 1 d后给予本院自配的营养液, 滴入量由起初的500 ml/d逐渐增加到2000 ml/d。B组患者入院后1 d进行早期完全肠外营养支持,入院后1周采用延迟性胃肠营养, 给予鼻饲本院自配的营养液, 滴入量由起始的500 ml/d逐渐增加到2000 ml/d, 并逐渐减少肠外营养量。

1.3 观察指标 治疗2周后, 测定两组患者血红蛋白、转铁蛋白、血清总蛋白及血清白蛋白等营养指标。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手术效果良好, 患者未出现残疾或轻度残疾。有效:患者术后出现中度残疾、重度残疾。无效:患者出现死亡。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A组显效20例、有效19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7.5%;B组显效17例、有效16例, 无效7例, 总有效率为82.5%,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营养指标对比 采用营养支持后, A组患者营养指标消耗幅度血红蛋白为(108.7±9.12)g/L、转铁蛋白为(2.09±0.43)g/L、血清总蛋白为(63.68±3.21)g/L及血清白蛋白为(34.26±3.13)g/L;B组患者营养指标消耗幅度血红蛋白为(122.3±10.1)g/L、转铁蛋白为(2.67±0.38)g/L、血清总蛋白为(70.24±3.11)g/L及血清白蛋白为(39.15±3.24)g/L, A组明显低于B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并发症对比 采用营养支持后, A组电解质紊乱5例, 应激性溃疡4例, 上消化道出血2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27.5%;B组电解质紊乱13例, 应激性溃疡12例, 上消化道出血8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82.5%,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SHI是临床常见的创伤性疾病之一, 创伤早期患者可出现胃肠功能障碍、基础代谢率升高、能量消耗增加、蛋白质分解及低蛋白血症等应激反应, 此时, 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而易发生感染性并发症, 致使其病残率和病死率升高。研究表明[4], 由于SHI患者颅内压升高, 导致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加, 致使胃酸分泌增加, 进而使交感神经兴奋, 使得大量儿茶酚胺释放, 最终使得胃肠黏膜血管收缩引起缺血、缺氧而诱发急性胃出血。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有效中和胃酸、提高胃液pH值, 使胃泌素水平升高, 促进胃肠黏膜修复。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不但有利于清除肠内瘀滞物、促进肠蠕动、防止肠麻痹, 还可有助于维持肠壁血供的稳定性, 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 改善机体之异常营养状态, 提高机体免疫力。本组研究结果显示, 采用营养支持后, A组总有效率为97.5%, B组总有效率为82.5%,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营养指标血红蛋白、转铁蛋白、血清总蛋白及血清白蛋白消耗幅度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上述结果提示, SHI患者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可以有效改善其预后。

综上所述, 重型颅脑损伤后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可以降低营养指标的消耗幅度, 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提高临床疗效, 降低并发症, 因此, 建议对SHI患者应尽早实施肠内营养支持。

[1] 张丹.早期肠内营养对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及并发症的影响.中国实用医刊, 2014, 41(11):102-103.

[2] 丁秀芝.12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早期营养支持治疗.中国当代医药, 2014,3(5):21-22.

[3] 谭敏, 朱京慈, 王惠君, 等.早期肠内营养联合益生菌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中华创伤杂志, 2011, 27(4): 316-319.

[4] 张锋, 孟兆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观察.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4):350-352.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1.066

2015-04-13]

133300 吉林省珲春市人民医

猜你喜欢

颅脑有效率营养
夏季给猪吃点“苦”营养又解暑
这么喝牛奶营养又健康
张务锋:着力构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营养Q&A
很有效率
藏药当佐治疗胃病的疗效研究
春天最好的“营养菜”
67例颅脑疾病神经介入的诊断及治疗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联合内外减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Current pre-hospital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anagement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