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康复治疗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及远期预后的影响
2015-02-01陈伟
陈伟
加强康复治疗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及远期预后的影响
陈伟
目的 观察康复治疗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126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6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脑梗死神经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康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4周后基本痊愈率为88.89%, 随访1年基本痊愈率为96.83%;对照组患者治疗4周后基本痊愈率为79.37%, 随访1年基本痊愈率为90.48%。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随访1年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常规治疗中及时进行康复治疗能明显提高临床基本痊愈率, 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一步研究推广。
急性期脑梗死;康复治疗;临床疗效
临床统计资料显示, 脑梗死占全部脑卒中患者的80%左右[1], 是导致患者残疾、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急性脑梗死后使闭塞血管再通的介入手术, 改善脑微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等治疗虽能降低致残率、死亡率, 但仍有部分患者遗留功能缺损, 导致功能障碍。临床观察显示, 及时进行康复治疗可降低致残率。本研究通过分析126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的不同, 观察比较进行康复治疗对治疗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入选的126例均为本院神经内科于2013年5月~2015年4月住院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患者临床表现为失语、肢体活动障碍等症, 经急诊头颅CT、MRI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项检查确诊为急性期脑梗死, 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检查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2]。患者发病后就诊时间均<48 h, 患者病情评估方法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法[3]。126例患者中, 男73例, 女53例, 年龄53~79岁, 平均年龄63岁。入院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63例。观察组中, 男37例, 女26例, 年龄54~79岁,平均年龄63.5岁;对照组中, 男36例, 女27例, 年龄53~78岁,平均年龄62.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发病后至就诊时间及伴发病症等方面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 均按照脑梗死常规治疗方法给予吸氧、改善脑微循环、营养脑神经、脑细胞活化剂、溶栓、血管内支架介入成形术、抗凝、支持对症等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基础上再给予康复治疗, 主要包括按摩和适度运动。按摩与被动锻炼: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早期对患者按摩瘫痪肢体, 帮助患者进行屈伸膝、屈伸肘, 弯伸手指等关节的被动运动。病情好转患者可于病床平卧进行主动屈伸手臂, 伸屈手腕和并拢、撑开手指, 手抓乒乓球球等主动运动。患者能下床时, 搀扶患者坐在凳椅上进行提腿、伸膝和扶物站立等活动, 病情允许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逐渐走路, 在患者可自行走路后, 可要求患者走路时将腿抬高, 做跨步态,并逐渐练习跨门槛, 斜坡上行走, 上下楼梯等运动;加强下肢锻炼的同时要注意进行患侧上肢平举、抬高、上举等上肢锻炼运动, 对上肢的锻炼, 主要是训练两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在以上治疗基础上进行洗脸、更衣、洗澡、进食动作、排便训练、家务劳动等康复锻炼法。
1.3 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NIHSS评分法评估两组患者治疗4周的病情变化, 并随访观察1年后患者情况。疗效评定根据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变化分3级。基本痊愈:治疗后患者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 病残程度为0;有效:治疗后患者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在18%~90%, 病残程度为1~3级;无效:患者临床疗效未达以上标准或较治疗前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基本痊愈56例, 有效5例, 无效2例, 基本痊愈率为88.89%, 随访1年基本痊愈61例, 有效1例, 无效1例, 基本痊愈率为96.83%;对照组患者治疗4周后基本痊愈50例, 有效8例, 无效5例, 基本痊愈率为79.37%, 随访1年基本痊愈57例, 有效4例, 无效2例, 基本痊愈率为90.48%。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随访1年疗效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血管病是我国神经内科中严重影响人民健康的常见病之一, 脑血管病中75%~90%为缺血性脑血管病,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每年都有大量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发生脑梗死, 虽然通过传统的药物治疗、介入溶栓治疗可使闭塞的血管再开通, 但因部分患者血管内有多发的硬化斑块等不利因素, 可使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血管狭窄, 不但影响血管再通率, 而且一部分患者发生急性期脑动脉再闭塞, 故而造成患者一定程度的功能缺损。
早期康复治疗能有效地促进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脑功能重塑, 康复治疗是目前对脑卒中偏瘫、失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唯一有效的方法, 早期康复治疗在脑梗死治疗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现代康复治疗手段, 让患者重新建立积极、主动的认知过程, 通过学习正确、有效的运动方式, 帮助患者加强或建立随意控制瘫痪肢体的残余功能, 尽可能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
本组研究发现, 在观察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及时进行康复治疗可使患者4周基本痊愈率达到88.89%, 随访1年基本痊愈率达到96.83%, 疗效明显优于未进行康复治疗的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 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急性期脑梗死时根据病情及早进行康复治疗能显著提高疗效, 降低致残率, 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1] 葛均波, 徐永健.内科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733-735.
[2]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995).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1):379.
[3]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6):381.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3.208
134000 吉林省通化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2015-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