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2例脑梗死患者的综合护理干预研究

2015-02-01李艳荣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9期
关键词:等待时间病死率溶栓

李艳荣

42例脑梗死患者的综合护理干预研究

李艳荣

目的 评价综合护理干预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4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收治时间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2例, 对照组患者在临床治疗的基础上采取常规急诊护理措施,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两组的治疗过程情况、48 h病死率及治疗后3个月各项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脑梗死至救治时间、脑梗死手术等待时间、48 h病死率及3个月后各项并发症发生率(颅内出血、运动障碍、颅内水肿、负面情绪、排尿障碍、睡眠障碍)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脑梗死患者较常规护理措施能够显著减少脑梗死至救治时间、脑梗死手术等待时间, 并能有效的降低患者48 h病死率和3个月后各项并发症的发生率。

脑梗死;护理干预;转归

近年来, 脑梗死的发病率及致残率逐年升高,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有研究显示, 脑梗死的时间和患者的临床预后关系密切[1]。因此, 减少脑梗死发病到治疗的时间及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在该病的治疗中十分关键[2]。本文研究中, 通过对脑梗死患者在临床治疗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探讨其在减少梗死手术等待时间及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中的作用,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急诊科收治的84例脑梗死患者,收治时间分别为2010年2月~2011年1月(对照组, 42例)和2011年2月~2012年5月(观察组, 42例), 其中对照组男31例, 女11例, 年龄48~72岁, 平均年龄(60.8±9.7)岁,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6~15分, 平均评分(12.6±4.7)分, 观察组男33例, 女9例, 年龄51~70岁,平均年龄(61.5±9.9)岁, NIHSS评分为7~15分, 平均评分(12.7±5.0)分, 全部患者在纳入本研究前均未经过其他特殊治疗,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NIHSS评分及其他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临床治疗的基础上采取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康复护理及控制复发性脑梗死相关因素等常规急诊护理措施,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主要措施如下:①患者如疑似脑梗死症状,可协助专科医师对患者的病情程度进行快速评估及记录评估项目。②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并建立静脉通道和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颅脑CT及心电图等各项检查。③快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溶栓适应证, 并在确定后, 立刻通知准备心电监护仪、氧气、冰毯、冰帽及溶栓药物等。④严格执行医嘱, 并对专科医师对患者的溶栓处理予以快速准确的配合。全部患者每3个月复查1次, 复查时间为2年。对两组患者治疗过程情况、48 h病死率及治疗后3个月的各项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脑梗死至救治时间、脑梗死手术等待时间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 实施t检验;48 h病死率及3个月后各项并发症发生率等计数资料以率(%)形式表示, 实施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及病死率情况 对照组患者脑梗死至救治时间、脑梗死手术等待时间、48 h病死率分别为(38.9±12.3)min、(58.7±20.1)min、28.6%(12/42);观察组患者脑梗死至救治时间、脑梗死手术等待时间、48 h病死率分别为(17.2±5.3)min、(28.8±9.7)min、7.1%(3/42);可见, 观察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的并发症发生率 治疗后3个月, 对照组存活患者(30例)颅内出血22例(73.3%), 运动障碍15例(50.0%), 颅内水肿8例(26.7%), 负面情绪7例(23.3%),排尿障碍6例(20.0%), 睡眠障碍6例(20.0%);观察组存活患者(39例)颅内出血2例(5.1%), 运动障碍8例(20.5%), 颅内水肿2例(5.1%), 负面情绪1例(2.6%), 排尿障碍1例(2.6%),睡眠障碍1例(2.6%);可见, 观察组患者的上述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目前我国每年新发脑梗死病例约200万例, 其中致残率和致死率可达到60%以上[3], 且脑梗死因对脑组织的损伤能够对患者的运动及感觉神经功能造成程度不一的负面作用, 从而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4]。而脑梗死需要尽早进行治疗和干预, 死亡风险才能有效的降低, 并使并发症发生率降低[5]。

在脑梗死的治疗过程中, 护理干预方式也会对患者的预后情况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急诊科此类疾病没有针对性的快速处理通道, 从而造成脑梗死患者的救治时间延迟, 且手术准备过程也较为繁琐, 从而延长了患者的手术等待时间, 患者的脑梗死症状呈进行性加重[6]。而有研究表明, 减少脑梗死时间能够显著降低治疗后颅内出血、水肿、运动障碍等一系列并发症, 且患者预后情况也可以得到显著改善[7]。本文研究中, 通过采取综合的护理干预措施, 建立了一套快速有效的脑梗死患者护理处理流程, 使患者从发病到得到救治的时间显著缩短, 并进一步优化护理过程, 挑选责任心强的护士及加强护理过程中的评估, 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同时, 责任护士在护理过程中采用患者易知的语言讲解颅脑损伤的病情程度, 并对其发病机制和预后相关因素进行描述, 使患者能够正确的认知脑梗死, 并配合医护人员。本文结果显示,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的观察组较常规护理模式的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脑梗死至救治时间及脑梗死手术等待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 说明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减少患者的脑梗死发生至救治时间, 且观察组患者48 h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在治疗后3个月经调查统计观察组患者的颅内出血、运动障碍、颅内水肿、负面情绪、排尿障碍、睡眠障碍并发症发生率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说明综合护理干预措施通过减少脑梗死发病到救治的时间也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综上所述, 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较普通脑梗死急救护理模式能显著降低患者48 h病死率, 并有效的降低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并发症发生率, 使患者的预后得到改善。

[1] 李慧萍, 李惠琳.行为护理对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18):31-32.

[2] 黄海燕, 张丽华, 沈碧玉, 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的早期转归及护理对策.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17):1544-1546.

[3] 崔莉.细节优质护理对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的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12):2807-2808.

[4] 孙惠杰, 赵勇, 赵英凯, 等.老年糖尿病、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z1):16.

[5] 欧艳.NIHSS评分与SSS评分对脑梗死急诊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实用医学杂志, 2014, 30(19):3124-3126.

[6] 李燕.高压氧治疗脑梗死患者的护理.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3, 30(16):50-51.

[7] 胡秀梅.延续护理在脑梗死患者出院后的应用.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8):1752-1754.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9.195

2014-12-09]

455000 安阳市人民医院急诊科

猜你喜欢

等待时间病死率溶栓
给学生适宜的等待时间
——国外课堂互动等待时间研究的现状与启示
全髋翻修术后的病死率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意大利:反腐败没有等待时间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顾客等待心理的十条原则
顾客等待心理的十条原则
呼吸科医生应当为降低人口全因病死率做出更大的贡献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