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内动脉狭窄支架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

2015-02-01鲍秀荣薛钢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9期
关键词:植入术颈动脉血栓

鲍秀荣 薛钢

颈内动脉狭窄支架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

鲍秀荣 薛钢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全程介入的护理措施及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行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9例患者恢复良好, 无相关并发症发生, 且日常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对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实施全程介入护理有助于手术安全、顺利的进行, 同时有利于患者预后。

颈内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介入护理

颈部血管狭窄的原因很多, 动脉硬化狭窄为脑血管狭窄最常见的原因, 多见于40~80岁的中老年患者, 如果颈动脉狭窄率超过70%, 且为症状性狭窄, 就需要做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或者在狭窄的血管内放置血管支架使管腔扩大, 从而达到治疗目的[1]。在国内颈动脉内支架治疗应用非常广泛,它的特点是创伤小, 患者的耐受性好, 对于多处病变且患者心肺功能差且病变部位复杂的患者, 手术操作难度大, 多分支狭窄的病变, 血管内支架植入术为良好的处理方式[2]。对颈内动脉进行重新塑形, 难度较大, 风险高[3]。如何安全有效的治疗颈内动脉狭窄, 减少相关并发症, 减少社会经济负担, 为患者减轻病痛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目标。本科应用球囊扩张或自膨式支架治疗颈内动脉狭窄, 行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33例, 患者术后效果较好。在治疗的过程中, 作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包头医学院一附院2008年1月~2014年2月共收治的颈内动脉C1段狭窄患者33例, 其中男11 例,女22例, 年龄53~77岁, 颈内动脉狭窄率70%以上, 且为症状性狭窄。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局部麻醉下经主动脉弓+全脑血管造影术, 了解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及代偿情况, 评估血管,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所有患者术后均给予扩容、改善微循环和双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

2 结果

在所有患者中3例出现穿刺部位淤血、青紫, 1例出现支架内血栓, 导致偏瘫。余29例患者恢复良好, 无相关并发症事件发生, 且日常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3 讨论

3.1 心理护理 颈动脉狭窄患者常因劳累、脱水、腹泻、低灌注等原因而致脑血流灌注不足, 形成脑梗死, 导致偏瘫,失语, 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在术前进行有效的评估及恰当的术前指导非常重要。入院后与患者沟通, 了解患者的想法,对其进行良好的心理辅导, 多次与患者沟通, 缓解患者的顾虑, 可适当给予药物治疗, 让患者积极配合手术。

3.2 术前护理

3.2.1 一般护理 患者入院后安排安静舒适的病房, 少活动, 减少探视及情绪波动, 多食蔬菜及水果, 通畅大便, 稳定血压。

3.2.2 加强术前检查及监测 完善术前准备, 包括心电图、术前九项、胸片、心脏彩超及各项生化指标及凝血功能的检查。并监测血压、血糖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值), 必要时给予提高灌注压治疗。

3.2.3 术前准备 术前1 d术区备皮, 术晨禁食水。并备罂粟碱、尿激酶阿托品、地塞米松、肝素及鱼精蛋白等药品。

3.3 术中的观察及护理 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血压、脉搏、心率、意识的变化。

3.3.1 全身肝素化护理 进行全身肝素化能防止急性血栓的形成及对支架植入术后血管内血栓形成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穿刺股动脉成功后, 从血管鞘内给药致全身肝素化,一般每公斤体重2~3 mg, 多次给药, 监测INR及有无出血倾向。

3.3.2 术中病情观察 因为手术为局部麻醉, 部分患者需要全身麻醉, 支架植入治疗过程较长, 在释放保护伞及支架植入过程中会刺激颈动脉窦, 引起血压下降、心率减慢等症状, 严重者影响患者生命, 所以应严密观察患者的各种反应: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意识障碍、肢体麻木或不利等脑缺氧表现, 如有及时通知医生暂停手术及时处理。

3.4 术后护理

3.4.1 术后穿刺点的护理 因血管内支架治疗需要放入较大直径的动脉鞘及导管, 对穿刺部位的损伤大, 患者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聚集及大量使用抗凝药物, 在拔除动脉鞘后, 可给予局部缝合, 并延长局部压迫时间。观察足背动脉情况,并观察患侧足背皮肤颜色、温度等情况, 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 及时处理。本组患者中有3例出现了皮下血肿,给予了局部热敷及使用硫酸镁湿敷, 促进血肿消散、吸收,并给予康复治疗, 出院时症状完全消失。

3.4.2 术后血压管理 患者术后使用他汀类降脂药物稳定斑块及抗血小板聚集的治疗, 并且给予改善微循环、扩容、扩张血管、利尿等治疗, 因此术后仍需严密观察呼吸、血压及凝血功能的监测, 使用微量泵, 避免血压过高引起的高灌注, 脑内出血, 以保证达到预期治疗效果又不出现并发症。

3.4.3 术后病情观察 在植入支架后仍会出现血管内闭塞及脑缺血的表现, 导致脑功能丧失, 肢体功能障碍及失语表现。术后应使患侧肢体严格制动, 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及移位, 穿弹力袜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随时观察患者情况, 包括运动、感觉及言语功能障碍表现, 如有功能障碍, 应尽早肢体功能锻炼, 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医患相互配合, 配合心理医生给予心理调节治疗, 为病情好转创造条件。

总之, 对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实施全程介入护理有助于手术安全、顺利的进行, 同时有利于患者预后。

[1] 刘新峰, 王斌.血管内介入治疗颈内动脉狭窄.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08, 11(4):316-317.

[2] 马永迁, 王伟, 于金录, 等.球囊闭塞试验在颅内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2(4): 445-448.

[3] 张民, 冯小奇.血管内介入治疗在颅内巨大动脉瘤中的应用.中国医药导报, 2010, 36(7):137-138.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9.187

2014-11-26]

014010 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薛钢

猜你喜欢

植入术颈动脉血栓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翼突种植体植入术的研究进展
血栓会自己消除么? 记住一个字,血栓不上身!
血栓最容易“栓”住哪些人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伴随疾病心理疏导
不同超乳切口联合IOL植入术后视觉质量的比较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植入术治疗青光眼疗效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