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使用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研究
2015-02-01史晓泓
史晓泓
基于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使用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研究
史晓泓
目的 对于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使用中牙釉质脱矿情况进行研究。方法 70例(共1468颗牙齿), 固定矫治患者牙釉质脱矿的临床情况, 对牙釉质脱矿的发病率、好发部位、好发牙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0例固定矫治患者有牙釉质脱矿现象的发病率为57.1%;牙釉质脱矿好发牙位为上颌侧切牙, 发生率19.6%;发生部位多位于正畸托糟龈方釉质区域, 占48.4%。结论 临床工作者应掌握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影响因素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降低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发生率, 保障患者的口腔健康。
口腔正畸;牙釉质;脱矿;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1年2 月~2013年 2月固定矫治患者70例(共1468颗牙齿), 其中男40例, 女30例, 平均年龄14.5岁, 治疗前全部患者牙齿光滑, 无釉质脱矿情况。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使用直丝弓矫治器治疗, 托槽使用京津釉质粘合剂进行粘固, 带环使用的是玻璃离子粘固剂,平均矫治时间18个月。在治疗过程中不间断的向患者进行口腔卫生方面的宣传教育, 另外每日要用含氟的牙膏刷牙。
矫治器拆除后, 彻底去除牙齿表面的釉质粘接剂, 用75%酒精清洁牙面并吹干, 观察牙齿的唇颊面, 如牙齿表面较粗糙松软, 出现不透明的白垩状或染色斑点、斑块、小凹陷,即为釉质脱矿, 记录牙位及脱矿部位。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70例病例中40例出现牙釉质脱矿现象, 发病率为57.1%, 1468颗牙齿中252颗发生牙釉质脱矿, 脱矿率为17.2%。不同部位牙釉质脱矿率为:上颌中切牙24.0%, 上颌侧切牙30.4%,上颌尖牙21.6%, 上颌前磨牙12.1%, 上颌磨牙10.5%, 下颌中切牙11.3%, 下颌侧切牙18.5%, 下颌尖牙17.7%, 下颌前磨牙13.2%, 下颌磨牙8.9%。
734颗上颌牙中144颗发生釉质脱矿, 734颗下颌牙中108颗发生釉质脱矿, 上颌牙齿脱矿发生率(19.6%)高于下颌牙齿脱矿发生率率(14.7%),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252颗脱矿牙中, 122颗(48.4%)发生在托槽龈方釉质区域, 67颗(26.6%)、49颗(19.4%)分别出现在托槽的近远中方釉质区域, 14颗(5.6%)发生在托槽颌方釉质区域。牙釉质脱矿的好发部位为托槽龈方区域。
3 讨论
目前, 口腔正畸治疗的方法主要有:活动矫正、固定矫正和无托槽隐形矫正器。活动矫正器虽然方便拆卸、清洁,但矫治效果难以得到有效保证;固定矫治器因其不能随意拆卸, 正畸效果得到较好保证。因此, 固定矫治器的应用较为广泛。但是, 固定矫治器的使用打破了牙釉质脱矿与再矿化的动态平衡, 脱矿过程占据优势地位, 导致牙釉质脱矿。
本调查中70例患者牙釉质脱矿发病率为57.1%, 这与一些国内外报道的发病情况基本一致。固定矫治器导致牙釉质脱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固定矫治器在治疗过程中不能取下, 加大口腔清洁难度, 食物碎屑更容易在其间残留,大量细菌繁殖, 局部pH值下降, 成为釉质脱矿的有利因素[1];②矫治过程中, 特别是在粘接托槽前对牙面的酸蚀处理, 牙釉质的表面凹凸不平, 这样易使菌斑停留在牙釉质小处凹陷的表面, 从而加重脱矿现象的发生, 但是一旦发生脱矿再通过唾液矿化恢复就很难了;③固定矫治器使用, 改变了口腔内细菌群落的环境, 托槽周围的菌斑中变链菌数量也越来越多, 而变链菌与釉质脱矿有正相关关系, 是引起釉质脱矿的主要细菌[2];④口腔卫生欠佳及经常摄入甜食或碳酸饮料的不良饮食习惯也是导致青少年牙釉质脱矿的重要原因。
固定矫治引起牙釉质脱矿与牙齿部位有密切关系。通过分析看出, 上颌侧切牙、上颌中切牙釉质脱矿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牙位, 其次是下颌侧切牙和上下颌尖牙。这主要是因为上颌前牙和口腔大唾液腺开口距离较远, 故唾液不易缓冲的菌斑产生的酸性物质, 形成酸性环境, 增加了脱矿概率。另外, 上颌侧切牙的牙冠稍微短一些, 对正畸托槽粘接后,牙龈间与托槽显露出来的的釉质面积较小, 有效刷牙变得困难, 使食物和菌斑堆积聚集, 因此上颌侧切牙较其他牙齿更容易脱矿[3]。因为正畸带环所使用的玻璃离子粘固剂在一定时间内释放的氟离子增强了牙釉质的抗酸能力, 降低了牙釉质脱矿发生率, 所以上下颌磨牙釉质脱矿率最低。牙釉质脱矿的好发部位多在托槽龈方釉质区域, 其次是托槽近远中釉质, 这些部位不易清洁, 导致菌斑滞留, 长期作用导致釉质脱矿。由此可见, 对口腔正畸患者来说, 加强口腔卫生尤为重要。
本调查结果显示正畸固定矫治中牙釉质脱矿的发病率相当高, 为减少牙釉质脱矿的发生, 在临床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对患者宣教正畸治疗前、中的口腔卫生, 对患者使用正畸牙刷和必须的刷牙方式应及时教导, 平时要用含氟的牙膏、漱口水, 做到饭后漱口, 早晚刷牙, 并定期洁牙。②正畸治疗过程中尽可能规范操作, 以有效的降低牙釉质上菌斑的滞留;对牙釉质酸蚀的面积要合理控制, 并且最好要要略大于托槽的底部;在托槽进行粘接时候, 要使托槽和牙面贴紧, 同时将周围的粘接剂处理干净。在操作过程中, 对最佳的酸蚀时间要注意合理掌握。有相关研究表明能够满足固定的要求的酸蚀时间为15 s粘接力, 这样的话可以有效减少粘接剂的残留量[4]。③应用氟化物进行预防。临床发现, 氟化物的应用对釉质脱矿及龋坏的防治较为有效, 平时经常用到的的氟化物有:高浓度氟凝胶、氟溶液、含氟粘结剂、氟化泡沫、氟保护漆等。
综上所述, 牙釉质脱矿是正畸治疗中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 应引起口腔科医师的高度重视,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 医患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将牙釉质脱矿发生情况降至最小程度。
[1] 秦晓虹, 徐琳.正畸固定矫治器对牙龈指数和口腔卫生指数的影响.临床军医杂志, 2011(4):727-729.
[2] 张新状.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应用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分析.现代医药卫生, 2011(17):2653-2654.
[3] 张惠乐.口腔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观察.中国当代医药, 2013(29):16-17.
[4] 钱哲.固定正畸治疗后牙釉质脱矿的临床观察与预防.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3(5):282-283.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5.082
2015-03-01]
130022 吉林省人民医院口腔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