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前沿

2015-02-01

职教论坛 2015年1期
关键词:高技能评议学分

学术前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教育政策的演进分析及其发展调适

李小丽在《教育与职业》2014年第29期中撰文,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教育政策的演进,分析了我国现行高职教育政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我国高职教育政策发展调适的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教育政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1.萌生探索期,即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这一时期国家开始把眼光放到被长久忽视的职业教育上,促使高等职业教育开始兴起。2.形成发展期,即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21世纪初期,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讨论高职的办学特色,改革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式,确立明确的经费来源保障机制。3.内涵建设期,即21世纪初至今,这一时期高职教育政策从原来注重高等职业教育的外部条件建设和保障转移到自身内涵建设和质量建设上来。

通过深入分析,作者提出我国现行高职教育政策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政策文本繁荣与政策实践消沉的矛盾。原因在于,一是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层次较低,二是缺乏完善的执行与监督体系。2.政策本体的科学性和操作性欠缺。体现在,一是“三改一补”阻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大学办高职”成为大学“挂羊头,卖狗肉”的异化现象,三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会因政策的公平性不强而造成高职院校两极分化。3.政策定位与取向的偏差。原因在于,一是政策的公平取向执意偏向一方,二是政策目标定位过高,三是政策的市场化偏向过大。

针对以上问题,作者提出我国高职教育政策发展调适的建议有:1.提高高职教育政策的可行性。一是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制定主体的多元化,二是减少思辨内容,多进行调研,三是应当在对政策进行试点、修改和完善后,再逐步推广。2.完善政策执行的支持保障系统。一是提高中央和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二是利用国家宏观力量,保证各高职院校发展的相对公平性,三是建立完善的高职教育政策执行监督和纠偏机制。3.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一是制定《高等职业教育法》,二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三是保证高职教育公平的政策待遇,四是不断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高技能人才培养与现代服务业需求对接研究

许艳丽、王岚在《教育发展研究》2014年第19期中撰文,分析了现代服务业对高技能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并从高技能人才培养数量、人才培养结构、人才培养质量三个维度深入探讨了高等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与现代服务业需求的对接问题,提出了促进高等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与现代服务业需求对接的路径选择。

现代服务业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现代服务业的经济战略地位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关注,研究高技能人才培养与现代服务业需求对接问题具有现实意义。现代服务业对高技能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是1.需要大规模的高技能人才;2.需要受过专业训练的高技能人才;3.需要具有服务素质的高技能人才。然而,高技能人才培养与现代服务业需求对接存在以下问题1.高技能人才培养数量与现代服务业需求对接问题,我国现代服务业中高技能人才数量与未来人才的需求缺口较大。2.高技能人才培养结构与现代服务业需求对接问题,生产性服务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数量缺口最大,其次为公共服务业和个人消费服务业。3.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与现代服务业需求对接问题,大部分高技能人才不能胜任现代服务领域的相关工作。

根据以上分析,作者提出高技能人才培养与现代服务业需求对接的路径选择1.专业设置与产业人才数量需求对接:扩大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2.招生结构与产业人才结构需求对接:优化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结构。3.课程设置与产业人才质量需求对接:提升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技术应用类本科教育的内涵

徐国庆在《江苏高教》2014年第6期中撰文,从培养对象、办学模式、运行机制三个方面阐释了技术应用类本科的内涵。

技术应用类本科具有实践性特征。要把握其内涵,就必须要细化定位它所面向的是哪一类实践。这需要从人才结构理论入手,经典的人才结构理论将人才划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四类。而技术应用类本科教育的出现,是工程型人才进一步分化的结果。同时从发达国家技术应用类本科的课程体系来看,其课程设置中也包含许多与工程管理相关的课程。因此,技术应用类本科是培养工程型人才中偏重应用性的那一类人才的教育,而其中的“应用”指的是一种特定的人才类型而非一般意义上的应用。

技术应用类本科的办学模式也必须体现基础性与应用性的结合。首先,技术应用类本科需要应用技术知识进行人才培养,在基础知识与技术知识的分配来看,技术应用类本科教育的基础知识应以达到本科教育对基础知识的最低要求量为准,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知识的教育。同时,也不能忽视对技术知识进行研究,应当努力发展技术应用类本科院校的研究功能,同时发挥研究型大学的研究优势,实现建立技术知识体系方面的突破。

技术应用类本科教育的运行机制必须具备充分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这是由技术发明及应用逻辑与科学研究逻辑的根本性不同决定的。开放性就是在外部合作方面要突破学科领域本身的范围,与应用其学科知识的社会各领域建立复杂的合作关系;灵活性就是在项目管理等方面建立多样化的管理标准和要求,让管理制度具有较大程度的适应性。当前的许多管理模式实际上是不利于技术应用类本科教育的。要发展技术应用类本科,就必须突破当前研究性导向的评价标准,给予这类院校和教师的考核较大程度的灵活性,打破目前的科层制管理模式,在管理制度中凸显教师的主体地位,建立以教师为运行主题的管理模式。

体验式教育与传统创业教育模式相结合的构想

王博在《煤炭高等教育》2014年第5期中撰文,分析了体验式教育的积极作用和我国传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体验式教育与传统创业教育相结合的新型体验式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议。

体验式教育是指一种亲身体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核心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先通过社会实践,理解与掌握理论后再指导行为。创业教育的实质是教育学生增强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技巧和提高创业能力,最终提高学生在事业上的成功率,使更多的大学生走上社会后成为国家有用之才、栋梁之才,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比例较低的问题。因此,作者认为要把体验式教育与传统创业教育模式结合起来,把传统创业教育中的理论知识与体验式教育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促发学生学习创业知识,促进学生创业水平的整体提高。为此,作者提出了要构建体验式教育与传统创业教育相结合的新型的体验式创业教育体系。

这种新型的体验式创业教育体系包括:1.建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模式。结合实际,让学生了解创业过程中的社会现实和讲授创业失败的常见原因以及避免失败的常识,让学生掌握创业的方法。2.建立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邀请创业成功人士进课堂来讲授创业成功经验教训,并且让大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亲临创业现场,给他们提供见习、实习与亲自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自己的潜能与不足,对于自己的潜能可以通过实践检验,对于自己的不足则可带着问题学习、探索与体验。3.建立大学生创业实习基地。主管部门在政策上支持创业教育基地的建设,成立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4.结合所学专业开展创业教育。高校根据学生不同的学科背景,使用不同的创业教材,对不同行业的创业案例进行剖析,让学生更多了解各类行业的创业经验。

同行评议:我国职业院校质量评估的重要补充

王启龙、李君敏在《全球教育展望》2014年第11期中撰文,介绍了欧盟职业教育中使用的同行评议的特点和优势,指出了我国职业院校开展同行评议缺少的条件,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同行评议是一种以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为目的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外部评价方式。同行评议模式主要包括教学项目、评议专家组、评议结果等主要内容。操作流程主要有准备,评议和反馈三个阶段。在准备阶段中,待评议的职业学校首先自行选择两个拟评议的教学项目,针对当前的状况撰写自评报告,并针对教学项目提出观察的重点领域和重点问题,使评议小组充分了解学校的需求。然后,评议组织者针对评议项目协调与组织同行评议小组的成员。评议阶段中,评议小组首先分析自评报告,并与学校共同制定观察计划,然后开始为期三天的评议观察和交流。学校在第三天直接收到评议小组的口头反馈。评议结束后,评议小组将在一个月内出具一份初评报告。反馈阶段中,评议小组首先听取学校对初评报告的反馈意见,然后完善并形成评议报告;学校可以发表对评议报告的意见,提出建议,并自行决定是否进行改进,以及如何改进。

同行评议具有以下特点:1.学校内部产生评议动力。2.学校自行确定教学项目。3.学校有权更换评议成员。4.学校自行采纳评议结果。并且具有以下优势:1.具有评议机制民主的优势。2.具有评议过程高效的优势。3.具有评价结果有效的优势。

总而言之,同行评议模式具有多种优势,可以弥补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估的很多弊端,但该模式在我国推行过程中存在以下缺陷:1.缺少组织机构2.缺乏资金保证3.缺失内源动力。要解决我国职业院校教学质量评估现实问题,使其具备推广同行评估模式的制度环境,必须完善现有的职业院校质量评估体制和机制。主要包括:1.凸显以提升教学质量为评估目的的评估导向2.设立以职业教育质量评估的第三方专门机构3.以政府购买评估服务的方式保障资金投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估:现状、问题及改进策略

孙翠香、庞学光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年第5期撰文解读了我国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评估工作,介绍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估的现状,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当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关键的政策和时间节点:1.试评估阶段。这一阶段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试点工作的通知》,公布了试行评估方案并相继选择了26所院校开展了试点评估。2.全面正式启动评估阶段。此阶段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完善了评估方案,开始全面正式启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3.第二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启动。教育部在这一阶段发布了《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标志着第一轮评估基本结束,第二轮评估正式启动。

虽然评估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使高职院校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也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不断提升,但评估中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政府主导型”高职院校评估带来的“行政化”倾向、高职教育评估价值取向的偏差和异化、评估模式的单一、固化、高职院校“内生评估动力”缺失,引致各种功利化行为和评估“失范”行为。

针对评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者提出完善和改进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策略:1.科学定位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评估中的角色和职能,使之由“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和“宏观调控者”,同时引入“市场机制”,激发评估市场活力。2.正确选择高等职业教育评估的价值取向,关注“以人为本”、“教育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3.构建多元化、动态生成的高等职业教育评估体系框架,培育多元化的教育评估机构,评估中遵循“适切性”原则,评估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4.由“外在强制”转向激发“内生动力”,培育积极健康的高等职业教育评估文化。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问题研究——基于个体企业的微观视角

尹奎、王文娟、张凯丽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年第19期中撰文,基于个体企业的微观视角,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特点及企业在对其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解决办法,尤其强调新媒体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中的应用。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1980年以后出生,户籍身份在农村,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现已进入城市务工或经商的农村务工人员。作者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在培训问题上有以下四个特点:1.既渴望又迷茫。2.培训学习持久力不足。3.培训需求多样化。因此企业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1.高培训意愿VS低参训率。2.高素质员工需求VS低组织培训热情。3.重技能培训VS素质培训。4.多样化的培训期望VS单一培训现状。

基于企业在培训新生代农民工中存在的问题,作者指出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效果提升策略:1.多措并举,提高参训率。2.自上而下,转变观念。3.“技能培训”与“能力、素质培训”并重。4.深化、创新合作模式。5.丰富培训方式。6.加强企业文化融入。作者特别强调新媒体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中的应用。新媒体也被称为数字媒体,是借助于数字技术、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跨时空、海量、即时、交互交流信息的新兴传播载体。新媒体在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三个阶段以及在学习型组织建设中都有一定的应用。作者指出在新媒体的应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1.企业内部资料的保密。2.新生代农民工知识管理培训。3.网络信息的管理。

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伙伴关系

董仁忠在《职教论坛》2014年第33期撰文,对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两者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并提出建立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伙伴关系的建议。

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最初在英国兴起,随后在西方国家广泛应用,而且还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某种程度上,它是指地方政府官员和企业、志愿者为改善公共服务而进行的一种正式合作。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具有三大基本特征:1.合作伙伴与项目目标一致。2.公私合作伙伴共享利益与分担责任。3.兼顾效率与公平。

借鉴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理论,根据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性质及其特征,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伙伴关系是指为最有效满足利益相关者对职业院校的需求,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经验与优势,以合同为载体,以特定的职业教育项目为依托,通过合理的资源分配、风险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而形成的一种合作经营关系。

把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关系定位为合作伙伴是深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完善职业院校治理机构、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对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有利于弥补职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2.有利于深度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3.有利于实现职业院校教育产品属性。4.有利于加强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管理。

建立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伙伴关系是推进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的重要选择,虽然它在我国的条件并未完全成熟,亟待以建立校企合作伙伴关系为目标,转变校企合作观念,划清各级政府、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边界,引入市场机制,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完善校企合作制度,提高校企合作效率。为此,应做到以下几点:1.明确利益相关者之间委托代理关系,破除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的观念障碍。2.准确定位政府管理校企合作的职能,设立新机构或赋予原有机构新职能。3.赋予职业院校更充分的办学自主权,使其具备合格的委托人资格与能力。4.合理设计风险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构建利益主体间法律纠纷解决机制。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伙伴关系不同于现行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是现行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重大突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推进相关领域的配套改革。基于此,建议先推行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伙伴关系试点。

新西兰资格框架(NZQF)及其启示

鄢小平、卢玉敏在《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年第5期中撰文,梳理了新西兰资格框架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新西兰资格框架的要素与结构、运行机制、质量保障体系,并据此为我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提供了启示与借鉴。

为推进教育领域的改革,依据1989年颁布的教育法案,新西兰政府于1990年成立新西兰资格署(NZQA),主要负责各行各业资格认证,开发国家资格框架(NQF),维护评价标准,监督、检查框架运行等。1991年正式推出统一的国家资格框架,共分4级。1994年,将学位资格纳入国家资格框架。1995年,原4级的国家资格框架调整为8级,并于2001年扩展为10级。2004年,为确保所有注册资格与标准的规范性、有效性,开展“Register Compliance(注册合规)”专项计划,2008年12月截止。2008-2009年间,开展以资格系统审查为目的的专项活动。2010年,依据新西兰《教育法》相关规定,原国家资格框架(NQF)被新西兰资格框架(NZQF)所取代。

新西兰资格框架(NZQF)的要素与结构主要包括评价标准、资格等级、资格等级描述、资格类型、学分值等五个方面。它是在资格框架统一官方管理机构新西兰资格署的主导下,联合新西兰大学校长委员会以及学校、理工学院、私人培训机构、政府培训机构、毛利大学、综合性大学、Ma(-)ofi?提供者、行业培训组织、标准制定机构等其他教育组织,共同保障其有效实施。新西兰资格框架质量保障体系以可评估的质量保障框架(EQAF)为基础,以新西兰教育法案为依据建立。主要包括自我评价(内部评价)、外部评价与审查、对资格框架评价标准的鉴定、私人培训机构的注册管理、评价申请的递交及鉴定流程等内容。

新西兰资格框架 (NZQF)建设实施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1.政策保障是“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有力支撑。2.国家资格框架是“学分银行”制度的前提和基础。3.统一的管理机构是“学分银行”制度有效实施的保障。4.规范的质量保障体系是“学分银行”制度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意大利高等技术教育与培训和大学之间的学分互认

刘艳舞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年第5期中撰文。介绍了意大利高等技术教育与培训和大学之间的学分互认的相关措施,梳理了意大利关于学分互认的可行性研究和探索,总结了意大利高等技术教育与培训和大学之间学分互认的实践情况,并指出了实践的重要意义。

为了坚定不移地推进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有序发展,欧盟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在“博洛尼亚宣言”、“布拉格公报”、“哥本哈根宣言”、“卑尔根公报”中都涉及建立质量标准和学分转换体制的内容,尝试以学分认可和转换的方式把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有机联系起来。意大利以欧洲质量框架为指导,采取了一系列举措,通过整合不同水平的高等技术教育与培训,确立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国家评价体制与认证体制,推动了高等技术教育与培训和大学之间学分互认。同时,出台并完善学分互认的相关法律,为学分互认提供了法律依据与保障。

意大利就高等技术教育与培训和大学之间学分互认进行了多项可行性研究,研究证明高等技术教育与培训和大学之间在质上具有一致性,在学分量上具有可比性,因此高等技术教育与培训和大学之间的学分互认具备可行性。于是意大利决定在高等技术教育与培训中的“旅游”和“信息与通信技术”两个领域进行与大学相关专业学分互认的实践。作者以“旅游”这个领域为例,呈现高等技术教育与培训和大学在相关专业进行学分互认具体情况:高等技术教育与培训“旅游”的每一个培训方向,都与大学的四个专业方向对应,并且针对每个“培训方向”,大学四个“专业方向”都提供不同数量的课程供学生选择,以便学分认可和转换;大学可以自行决定认可某些课程的学分或某个专业的课程学分,以便与高等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某门课程或某个培训方向课程之间的学分互认。

意大利高等技术教育与培训和大学之间的学分互认的意义在于提高了高等教育效益与培训质量。也提高了高等技术教育与培训人才的地位。

现代学徒制之“现代性”辨析

关晶、石伟平在《教育研究》2014年第10期中撰文,从现代学徒制的溯源、现代学徒制的内涵、“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和反思与启示这四个部分,辨析了现代学徒制的“现代性”。

学徒制是职业教育的最早形态,可以分为古代学徒制、行会学徒制、国家干预学徒制和工厂学徒制。工厂学徒制的兴起宣告了传统学徒制时代的终结。但是,随着德国双元制的兴起,不同国家开始建立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的“现代性”是指在质态和形态变化上呈现出的基本特征。作者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的。第一,功能目的:从重视生产性到重视教育性。现代学徒制以教育为首要功能,培养公共的人力资源。第二,教育性质:从狭隘到广泛。主要表现为:1.从就业培训到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及职业流动需求;2.从非正规培训到正规教育,为学徒搭建继续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通道;3.从终结教育到终身教育,现代学徒制是一种纵向衔接、横向融通的教育“直通车”和“立交桥”。第三,制度规范:从行会到国家。主要表现为:1.国家法规的保护,通过国家立法来规范和保障现代学徒制;2.国家机构的完善,设立专门管理机构负责统筹及具体管理;3.课程框架的统一,由组织利益相关者规定学徒完成培训后所应达到的知识和技能水平;4.认证资质的通行,将现代学徒制与国家职业职业资格体系相融通。第四,利益相关者机制:从简单到复杂。主要表现为:1.跨部门合作机制;2.培训合同的约束;3.多方严格的监督。第五,教学组织:从非结构化到结构化。主要表现为:1.教学场所多元;2.多人组成师资团队;3.对学徒培训进行结构化的设计。

职业教育对中部地区城镇化的影响:基于城镇化质量角度的经验分析

阚大学、吕连菊在 《教育与经济》2014年第5期中撰文,阐述了利用SYS-GMM法,基于1992-2012年城市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职业教育促进了中部地区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分城市看,职业教育有助于提高省会城市和地级市的城镇化质量,但在县级市却未表现出类似影响。省会城市、地级市和县级市的初等职业教育均未在提高城镇化质量方面有明显影响。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教育与城镇化互动关系的理论研究较为深入,主要集中在分析教育对城镇化的影响和城镇化反作用于教育的研究和分析城镇化过程中发展职业教育的作用以及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而关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对城镇化水平影响的实证文献较少。

作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第一,中部地区职业教育促进了城镇化质量提高。主要原因是1.农村适龄女青年较多接受职业教育,转移到城镇。2.职业教育促进了城镇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升级。3.职业教育提高了城乡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4.职业教育促进农民市民化。5.职业教育推动城镇民主和法制建设。6.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其中高等、中等职业教育促进了城镇化质量提高,初等职业教育不利于城镇化质量提高。而且2001年前中等职业教育对城镇化质量的促进作用最大,2001年后高等职业教育的促进作用最大。原因在于2001年前后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不同。第二,省会城市和地级市职业教育促进了城镇化质量提高,县级市职业教育并未做到。原因是县级产业结构多是农业等对职业教育人才需求少的行业,且县级市多是中等职业教育。其中,2001年前后分别是省会城市和地级市职业教育对城镇化质量的促进作用最大。而相对于地级市,2001年前后分别是省会城市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对城镇化质量的促进作用最大。第三,样本期间,省会城市和地级市初等职业教育均不利于城镇化质量提高。

由此,作者提出的建议是:中部地区可以通过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来提高城镇化质量。

我国高职教育经费投入:数据分析与政策建议

郭艳梅、李中国在《教育学术月刊》2014年第11期撰文梳理了近年我国高职教育经费投入发展历程、现状及其特点,指出了高职教育经费投入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我国高职教育经费投入总量近年来持续增长。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颁布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005-2011年,我国高职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生均教育经费、教师工资和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投入均逐年攀升,实现了我国《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经费投入“三个增长”的要求。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经费来源主要由以下五大部分构成: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社会捐赠、事业收入及其他收入。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比重逐年递增,已成为高职教育经费投入的最主要来源。学杂费所占比重不断下降,高职学生负担相对减小。企业办学经费与社会捐赠比重较小。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经费投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创新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费投入总量不足,与高职教育高成本不相适应。2.经费结构比例不合理,多元化筹资机制不健全3.区域间经费投入不均衡,生均教育拨款差别大。

基于上述研究分析及相关政策解读,作者对我国高职教育经费投入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完善经费稳定投入机制。2.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健全企业参与制度。3.增强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差异性生均经费拨款标准。

特约编辑匡瑛责任编辑赖晓寒

猜你喜欢

高技能评议学分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高技能人才“四元三阶六同”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学分美食
创新评议形式 提高评议实效
对“自度曲”本原义与演化义的追溯与评议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两官”评议:人大司法监督新途径
浅议高技能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