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研究现状及思考

2015-02-01□梁

职教论坛 2015年1期
关键词:技术型学者转型

□梁 丹 徐 涵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研究现状及思考

□梁丹徐涵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同时也是高等教育结构体系调整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文章通过分析关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现有研究,厘清主要的研究观点并简要评价,以期对后续研究提供借鉴之处。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应用技术型高校;现状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加快建立分类设置、评价、指导、拨款制度。招生、投入等政策措施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倾斜。”[1]《决定》指明了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核心思想及转型前提,并提出转型发展的基本走向。

随后,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年)》(以下简称 《规划》)进一步提出:“各地采取计划、财政、评估等综合性调控政策引导地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积极推进以部分地方本科高等学校为重点的转型发展试点,支持一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形成一批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先进技术转化应用、对区域发展有重大支撑作用的高水平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专业集群。”[2]《规划》依据上述《决定》进一步明确了转型发展的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地方应给予的政策调控、转型方式以及对转型的期望等内容。本文通过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已有研究进行梳理与思考,以期为该方向的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必要性研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高等教育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3]。关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校(以下简称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必要性研究,从已有研究来看,其观点主要集中于《纲要》中提及的两大方面,即经济层面的需求和教育层面的需求。

(一)经济视角说

总的来说,持有“经济视角说”观点的学者普遍将社会、经济发展的落脚点定位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上,而我国现阶段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满足于层次而不满足于类型,高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满足于类型却不满足于层次。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校所应培养的人才类型兼具类型和层次的双重需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转型发展势在必然。

有学者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比较的角度出发,分析我国在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内忧外患,提出基于传统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技术技能人才需要在数量、层次和结构上予以支撑。然而我国现阶段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与之要求不相适应,进而提出高等教育需要转型发展,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4]。也有学者从产业类型转变的角度出发,指出由于我国产业结构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端产业转型,而“学术型”高校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因此,地方本科院校需要转型发展[5]。还有学者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出发,指出经济和产业的发展需要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化,实现这一转变的方式就是要加强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地方本科院校通过转型发展得以实现[6]。

(二)教育视角说

总体而言,持“教育视角说”观点的学者主要阐释社会与教育、教育与教育之间的不适应反逼地方本科院校加快转型,认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结构体系调整、地方本科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有学者指出我国社会出现的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现状,表面上是人才供给与需求和人才培养规格上的交错引起的,其根源在于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失调,寻根溯源,从源头上解决该问题需要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填补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空缺[7]。也有学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认为基础科学产生理论,应用科学将基础科学运用于实际,依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科本身具有的属性,高等教育结构应涵盖学术研究型高等教育和应用技术型高等教育,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必然[8]。地方本科院校作为身处学术性大学和职业技术高校之间的“中间类型高校”[9],“地方本科院校不仅面临着同类本科院校的激烈竞争,而且受到重点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前后夹击”[10],地方本科院校的求生之道在于实现转型发展。

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部分问题影响着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的顺利转型。有关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方面的研究,尽管各学者对此持不同看法,但观点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思想观念上的分歧会滞缓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甚至导致转型无法落实。针对该问题,各学者从不同层面给予阐释。有学者在社会层面上指出,我国长期以来重学轻术、重理论轻实用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导致地方高校对于转型问题持怀疑、迟疑、观望等态度[11]。在学校层面上,有研究者通过实际了解到,在部分地方本科院校,教职工担心“与应用技术搭上边就‘降格’了”[12],学校的地位会有所降低。在教师层面上,一方面教师认为转型要求的“双师型”师资的定位,会使教师的地位从“学者”降低为“技师”[13];另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的中老年教师已经适应学术体系下的教学模式,对指导学生生产、研发存在抵触情绪[14]。

(二)专业设置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在专业设置方面遇到的瓶颈主要表现为专业设置的区域性、应用性特征不明显,同质性特征显现。在区域性特征方面,有学者指出地方本科院校盲目设置热门专业,其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15]。在应用性特征方面,有学者指出,地方本科院校以学科体系为基础建立的专业结构同按照应用技术型高校职业岗位需求进行专业设置存在矛盾[16]。此外,还有学者指出,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趋同性过高,显现出同质性,没有体现出不同类型教育应有的特色[17]。

(三)师资队伍

总体而言,这些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对“南海核心利益说”的认识,从多个角度深化了对该说的理解,但也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对“南海核心利益说”的提出过程语焉不详,缺乏深入的阐述。第二,对“南海核心利益说”的依据虽然有不同角度的解读,却缺乏不同视角下的比较。第三,关于“南海核心利益说”与南海局势二者关系的研究宏观著述较多,置于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微观著述较为缺乏。第四,对“南海核心利益说”思考的研究比较缺乏,造成现有成果视角过于单一。本文旨在上述4个方面有所突破,既推进研究的深入,也为中国接下来的南海维权思考提供一些依据。

学者普遍认为我国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在师资队伍方面存在结构不合理和缺乏实践经验等问题。有学者从师资队伍建设的角度提出,地方本科院校以学术资格为基础建立教师队伍,与应用技术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相矛盾[18];由于其以培养研究教学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学科体系主导专业设置,导致师资队伍的建设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19]。有学者从人才引进的角度指出,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以高学历为取向招聘教师,将人才引进定位于博士、学者、教授等,忽视具有行业、企业背景的专兼职教师的聘任[20]。还有学者从师资培训的角度指明,地方本科院校多以理论指导为主,缺乏技能训练[21]。此外,从制度层面上看,学校“缺乏有效引导教师参与企业行业实践的机制”[22]。

(四)评估制度

首先,在评价标准方面,有学者提出,新建本科院校采用普通高校的评价标准,与研究型大学的评价标准无显著区别[23];地方本科院校以学术标准为主进行评价,这与应用技术型高校以技术积累创新和服务产业实际贡献为价值取向的评价相矛盾[24]。再者,在评价主体方面,地方本科院校主要的评价主体为教育部门,缺乏行业、企业以及第三方中介组织参与评价,评价主体单一[25]。

三、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路径研究

当下,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校的研究已经从“要不要转型”转向对“如何转型”的探讨。目前,国内诸多学者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路径选择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现从政府和院校两个层面分述之。

(一)政府层面

首先,在政策方面。有学者指出,国家要在政策上向新建本科院校倾斜,扩大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自主权[26];制定优先安排招生录取批次的相关政策,确保招生质量[27];打破现有的人事政策的制约,核定院校总编制并在此基础上自主聘用教师,同时采取职称聘任和聘期考核政策的规定,考核教师在教学、科研特别是实践教学方面的情况[28];制定财税优惠政策,支持企业承担学生的实验、实习及实训等教学任务,鼓励企业同高校合作进行技术开发,投资兴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等[29]。

其次,在制度与机制方面。宏观层面上,有学者提出,“要构建中央宏观调控的引导机制,构建地方政府自主管理的责任机制”[30]。也有学者提倡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及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31]。微观层面上,针对考试制度,有学者提出支持开展对口招收高职生和技术技能人才在考试制度上的改革,提出探索“知识+技能测试”等类型的选拔录取机制[32]。针对“双师型”教师,有学者提出建立符合应用技术型高校特点的绩效工资制度[33]。针对评估与评价,提出鼓励专门机构和第三方中介机构对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课程、专业等进行评估,建立社会高度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针对校企合作,指出支持转型高校吸引企业、社会机构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和科研机构,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长效机制[34]。

(二)院校层面

第一,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有学者提出,“要推行‘本科学历(学位)+职业技能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兼具层级和类型需要的整体[37]。也有学者提出,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以实际的教学体系构建为核心,围绕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及企事业单位的需求,依照切合实际、满足需要的原则,形成规范的、以企业需求为基础的实践能力的培养[38]。

第二,在专业建设方面。一方面,专业设置要考虑社会需要和学校自身情况。有学者指出,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专业设置要与地方区域、行业企业紧密结合,并得到其认可;同时还要瞄准地方的支柱性优势产业[39];并且专业设置要立足学校自身的办学实际办出特色[40]。另一方面,根据专业设置的特征,有学者提出要突出专业设置的应用性和针对性[41],改造基础理科专业,建设应用性理科专业,改造文科专业,建设应用性文科专业[42],体现地方特色及产业需求[43];通过对区域行业产业发展和未来人力资源需求进行预测分析,确保专业设置具有前瞻性,发展新兴学科专业[44]。此外,增设新的专业方向,建立专业教育对接职业资格的认证制度[45]。

第三,在课程与教学方面。在课程上,有学者指出要“正确处理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专业限选课与专业任选课、专业选修课与公共选修课、平台与模块、理论与实践(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论文)、课程密度与学习自由度、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等关系”[46]。同时还要增设与职业技能训练相关的考证考级课程,形成专业化的本科教育,促进学历教育同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47]。在教学上,有学者提出教学方法需要进行五大转变:教师为中心转向学生为中心,知识输入为导向转向社会需求为导向,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理论知识为重转向实践为重,死板固定转向组合搭配[48],并且要积极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探究性教学、情境体验教学等教学方法[49]。

第四,在教师方面。对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师资培养,既要坚持让教师走出去,同时也要让教师走进来。因此,有学者指出,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每年需要有一定时间到企业实习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新上任的教师需要经过企业实习后方可上岗,并且选派优秀教师去国外进修;另一方面,引进企业优秀人才到学校任教[50],形成专兼结合的师资结构[51]。同时在教师聘用上,优先聘请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52],形成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资格认证机制[53]。在激励机制上,设立“双师型”教师培养专项基金,激励教师主动到企业或生产一线进行培训和挂职工作等,支持教师考取相关职业技能证书[54]。在科研上,建立教师科研团队[55]。在考核上,要根据教师的个人特征以及完成工作量等情况建立动态的、可供调整的评价机制[56]。

四、对地方院校转型发展的现有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一)研究范式模式化

从现有研究来看,大部分研究局限于“问题-对策”的经验范式,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在实践层面上面临的困境出发,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学者们普遍采用在教育问题研究中常见的经验范式来研究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一方面研究范式的僵化会导致研究内容浮于表层的经验层面,不利于发现现实问题背后隐藏的深层原因;另一方面,经验范式的主观性较强,缺乏客观性,说服力不强。因此,应突破“问题-对策”的经验范式的桎梏与藩篱,对研究范式进行多角度的创新性思考。

(二)研究方法单一性

可以说,研究方法影响研究的质量和水平。目前,关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校的研究,呈现出理论研究多、实证研究十分匮乏的局面。在仅有的部分实证研究中,研究成果又局限于对某位专家的访谈上。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问题是一个与经济、社会及教育自身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需要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如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等内容进行量化,并加以剖析。在此需要指明的是,在研究方法上,绝不可持非此即彼的一刀切态度,应将调查法与分析法有效地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丰富理论。

(三)研究内容的局限性

1.研究视角狭隘性。应用技术大学在欧洲各国的发展中取得了诸多丰富且成功的相关经验,如德国应用技术大学、英国多科技术学院、瑞士应用技术大学、荷兰应用技术大学、奥地利应用技术大学、芬兰应用技术大学以及爱尔兰理工学院等。而我国现阶段提出的应用技术型高校从层次上看属于本科层次,从类型上看属于技术教育,地方本科院校如何从本科层次的学术型教育向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转型发展,基于国际视角、比较视角对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进行系统性研究是当前较为缺乏的研究视角。

2.研究内容宽泛性。目前,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在其自身的发展上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成为阻碍其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瓶颈。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多数研究普遍存在研究内容过于宽泛的现象,其研究内容覆盖地方本科院校转型问题的方方面面,但是在仅有的篇幅中一味追求研究内容的宽度,往往会忽视研究内容的深度,使得研究内容的重心不够突出。因此,未来的研究上,应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出现的某一具体问题入手,如课程方面的问题、师资队伍方面的问题等等,也可以上述问题为基础,选择问题中的某个切入点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如对课程问题中课程实施问题的研究等。

3.研究内容经验化。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典型案例进行介绍无疑为在转型发展中持迟疑、观望状态的地方本科院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但是,从目前研究成果来看,个案研究偏多,而区域性研究尚未引起学者们的重视,因此,通过分析区域内行业产业的切实需求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契合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合理化对策是今后研究的方向。另外,已有研究多重视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这一问题的描述,如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或对地方本科院校探索办本科层次技术教育的经验进行介绍。鲜有研究从价值层面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理性思考,也缺乏对应用技术型高校、技术本科、高职本科等相关概念的内涵的剖析。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14]19号,2014-5-2.

[2]教育部,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08_zcwj/201107/ xxgk_122688.html.

[3]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中发[2010]12号,2010-7-8.

[4]汪明义.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4(8):8.

[5][13][20][22]俞国锋,阮晓菁.加快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N].福建日报,2014-7-7(10).

[6]陈衍.本科转型与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4(9):4.

[7][19][21][25]张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应用技术本科的现实困境与破解之道[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4(2):10,11,11,11.

[8]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R].2013.

[9]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3(1):8.

[10]阙明坤.地方本科院校开启转型大幕[J].教育旬刊,2014(2):10.

[11]刘振天.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要克服恐惧症[N].光明日报,2014-4-8(15).

[12][14]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网.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EB/OL].http://www. chinagz.org/a/gaozhidongtai/gaozhiyaowen/2014/ 0311/875.html.2014-3-11.

[15][49]肖地楚.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与探索[J].天中学刊,2014(5):115,116.

[16][18][24]焦新.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呼唤顶层设计[N].中国教育报,2014-1-6(4).

[17][23][31][35]焦新.加快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服务社会经济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3-12-31(2).

[26][36]许青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势在必行[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4(4):121,121.

[27][34][41][43][51]孟庆国,曹晔.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路径选择与内涵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3(18):71,71,70,70,70.

[28][40][42][44][56]刘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路径研究[J].三明学院学报,2014(3):4,3,3,3,4.

[29][32]栗甲.加快地方高校转型改革 大力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J].中国科技产业,2014(7):26,26.

[30]刘博智.深化产教融合 推动转型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4-4-28(3).

[33][50][52]刘教民.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大力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J].华夏教师,2013(9):8,8,8.

[37][45][47][48][54][55]夏明忠.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现二次转型发展的探索[J].决策咨询,2014(2):46,45,46,46,47,47.

[38]张君诚,许明春.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三落实”研究[J].三明学院学报,2014 (3):7.

[39]董洪亮.为大量培养本科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怎样转型[N].人民日报,2014-5-15(18).

[46]董立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J].教育研究,2014(8):71.

[53]胡晓清,李建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需要明确的基本问题[J].教育与职业,2014(21):20.

责任编辑韩云鹏

梁丹(1990-),女,辽宁大连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比较职业技术教育;徐涵(1964-),女,辽宁朝阳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比较职业技术教育。

本文是辽宁省职业教育发展研究团队(团队负责人:徐涵)的研究成果之一。

G710

A

1001-7158(2015)01-0037-05

猜你喜欢

技术型学者转型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打造辽西技术型标杆案例 锦州城南新区7.2.4全景声影院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学者介绍
独立学院在城乡规划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中的创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