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心动图与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急性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对比观察
2015-02-01朱纯锋汤正忠
朱纯锋 汤正忠
超声心动图与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急性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对比观察
朱纯锋 汤正忠
目的 讨论超声心动图、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急性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s, AD)的诊断价值, 评价两种检查方式的优势与不足, 为临床选择检查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经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CT, MSCTA)或上级医院手术证实为AD, 32例患者均在本院行超声心动图、16层螺旋CT检查资料, 并与MSCTA或术中所见及病理分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术前超声心动图检出率>95%, 16层螺旋CT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均为90%。结论 两检查方法对AD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超声心动图诊断准确率及检出率高于16层螺旋CT, 针对入院后可疑AD、病情危重患者应首先超声心动图检查方法, 血流动力学稳定患者可选16层螺旋CT, 两种检查在临床应用上各有优势与不足, 具体选择应视患者病情而定。
超声心动图;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急性主动脉夹层
急性主动脉夹层是一种起病急, 病情变化快, 临床症状复杂, 漏诊误诊率较高的疾病, 是由于血液通过动脉内膜进入主动脉壁中层, 并延伸剥离形成血肿, 由于高血流的冲击,继而形成夹层, 是严重心血管急症[1]。如不积极治疗多数患者在起病后数小时至数天内死亡, 存活者预后差。及时进行适当的药物和手术治疗, 生存率可明显提高。因此临床上高度怀疑急性主动脉夹层, 必须迅速而准确地确定诊断, 及早明确急性主动脉夹层的类型、分离范围及并发症, 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本院近年对高血压并胸痛患者开展AD筛查,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在诊断急性AD为患者进一步治疗提供了方向, 经对比超声心动图显示了明显的优势。同时亦为贫困山区无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或病危不能转上级医院手术提供一定的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AD患者32例, 男20例, 女12例, 年龄55~65岁, 平均年龄51岁。均为高血压病史的病例。患者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突发持续性剧烈胸痛、背痛、胸闷、心率增快、呼吸困难、肢体血压与脉搏可不对称等。
1.2 仪器 超声仪器:HP Sonos4500型超声心动图诊断仪,探头频率2.5~5.0 MHz的扇形扫查探头。用二维超声图像行常规系列切面探查, 首先测量各心腔数据及各瓣膜功能等,然后探查主动脉根部及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和肺动脉干, 观察主动脉根部有无扩张, 管腔和内膜有无撕裂的内膜片反射, 寻找撕裂的内膜的位置、撕裂范围、走行有无异常回声。观察真腔、假腔中血流情况, 再观察有无心包压塞、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及心脏血流动力改变等情况。
均采用本院SOMATOM 16排螺旋CT机扫描, 采用标准电压、电流, 扫描层厚5 mm, 螺距1.15。增强扫描使用碘海醇100 ml, 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 300 mg/ml, 注药流量3 ml/s,扫描范围自主动脉弓上方约20 mm, 至主动脉分出髂动脉下约20 mm。嘱患者深吸气后屏气状态下完成扫描, 而后利用计算机处理功能, 重建出血管的立体影像。
2 结果
2.1 32例在超声心动图显示:8例M型超声心动图显示主动脉明显增宽, 内径>40 mm(正常值<36 mm), 主动脉壁回声带间距>15 mm(正常值<7 mm), 9例二维超声心动图示主动脉腔内可有分离的膜片, 内膜撕裂在时形成真、假两腔, 夹层分离出游主动脉壁撕裂的内膜呈条状光带回声, 一端与动脉壁相连, 一端游离, 游离端随心脏搏动而摆动[2]。11例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示:主动脉夹层内可见正负双向湍流信号, 真腔内血流颜色鲜亮, 血流速度快, 假腔内血流速度较缓慢, 血流信号延迟, 破口处收缩期可见血流束从真腔进入假腔:舒张期又经破口返回真腔。2例多普勒血流示主动脉关闭不全伴返流;1例可见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扩大65 mm, 心脏射血分数(EF值)30%;1例可见少中量心包积液。A型:17例, B型:15例。
2.2 CT平扫表现 32例CT平扫表现主动脉双腔, 管径均增粗, 胸主动脉>35 mm, 降主动脉>30 mm。24例可以显示真假腔, 真腔较窄, 充盈对比快, 假腔较大, 充盈对比剂较慢, 3例可见到内膜片呈钙化斑内移, 3例假腔内均有血栓形成, 1例为壁内血肿, 未见明确内膜破口, 1例有心包积血, 1例CT平扫主动脉管径未见明显异常。根据Stanford分型, A型15例, B型16例, 1例未确诊。
3 讨论
目前主动脉夹层被广泛采用的分型方法Debakey和Stanford。一般而言, 内膜裂口位于升主动脉者, 夹层血肿可局限于升弓部, 但亦可延伸甚至累及降主动脉, 根据病变范围和破口位置, 临床常采用Debakey分类法将之分为3型, Ⅰ型:夹层起源于升主动脉, 病变延伸超过主动脉弓至降主动脉, 甚至达到髂总动脉;Ⅱ型:夹层源于升主动脉, 病变仅局限升主动脉内;Ⅲ型:夹层源于主动脉并向下延展至胸、腹主动脉, 少数情况下也可反向延展至主动脉弓。Stanford将主动脉夹层分为两型 A、B分型法, A型:病变累及升主动脉, 而不论其起病位置, 也称“近端型”(相当于DebakeyⅠ型和Ⅱ型);B型:病变仅累及降主动脉, 也称“远端型”(相当于DebakeyⅢ型);两种方法相比临床上Stanford B分型更为简捷实用[3]。
临床运用超声心动图来诊断主动脉夹层检查操作方便、迅速、安全、灵敏度高, 能清楚了解主动脉撕裂的内膜反射、真假腔是否有血栓形成, 主动脉根部的扩张、主动脉瓣膜的情况及心包腔积液等并发症, CT可清楚的显示:平扫时可见内膜钙化斑内移, 主动脉管腔增宽或各段不成比例, 及血液外渗、纵膈血肿、心包积血等。急性期CT扫描真假腔常有可能同时显影, 慢性期假腔内血栓形成, 强化程度减低, 少数整个假腔内充满血栓时则见不到明显强化, 仅能显示变形的真腔, 对确诊主动脉夹层的破口, 分支血管情况和是否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较困难, 且不宜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患者。
因此, 在临床上对怀疑是主动脉夹层的病例, 尽早为治疗提供最佳方案, 对预后评估提供依据。超声心动图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准确性, 与CT比较有一定的优势, 超声心动图通过实时动态观察可清楚显示内膜破口的位置, 破裂范围及真、假腔中血流速度, 并能观察并发症心包压塞、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及心脏血流动力改变等情况,同时它具有操作方便、安全、快速、精确、廉价、可重复检查、可以床旁动图进行检查等优点, 对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 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主动脉夹层特异性和准确性均较高, 操作方便, 实现了床旁无创操作, 可作为疑似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检查方法, 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1] 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38.
[2] 吴恩惠, 冯敢生.医学影像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18.
[3] 胡大一.心血管内科学高级教程.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3: 456.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7.052
2015-04-20]
711500 镇安县医院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