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2015-02-01陶林静

中国医学创新 2015年2期
关键词:抗凝剂合格标本

陶林静

血液检验是临床疾病诊断的一个重要参考,为患者疾病的诊断提供科学的依据[1]。但是血液检验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其涉及的环节多,因此,只有保证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才能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提供有效的参考。血液标本的采集是血液检验的第一步,而合格的血液标本是确保检验准确的前提[2]。临床血液检验标本容易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影响检验结果,导致检验结果不合格,本文对本院血液检验科150例不合格标本进行原因分析,就其不合格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血液检验科2010年9月-2012年9月送检的血液检验不合格标本150例作为研究对象,血液标本均来自于本院的消化科、内分泌科、血液内科等其他科室。150例标本患者中包括男79例,女71例,年龄18~65岁,平均(42.1±2.7)岁。

1.2 研究方法 整理出在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的150例患者的病理资料,将误差信息反馈给相应的科室,邀请相应科室的医务人员参加本次研究,与血液检验科的检验人员共同分析不合格的原因,并提出预防对策。

2 结果

对150份标本检验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后,经分析得出导致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有样本溶血、样本凝固、标本延迟送检、抗凝剂使用不当、药物影响及其他原因等,其结果为65例因溶血而导致标本不合格,占研究对象的43.4%;35例因样本延迟送检而导致标本不合格,占23.3%,这两类因素所占的比重最大。其次20例患者因标本血液凝固而导致标本不合格,占研究对象的13.3%;14例因抗凝剂使用不当而导致标本不合格,占研究对象的9.3%;10例因药物影响而导致标本不合格,占研究对象的6.7%;另有6例因其他原因而导致标本不合格,占研究对象的4%。

3 讨论

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血液标本检验的项目越来越多,对检验结果的准确度要求也越来越高[3]。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会导致检验结果出错或正常检验无法进行,从而也就无法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的依据,从而达不到血液检验的目的。因此,针对样品不合格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总结出相应的预防对策,是有效减少血液标本不合格,提高标本检验准确度的根本途径。

从原因结果数据可知,样本溶血、样本凝固、标本延迟送检、抗凝剂使用不当、药物影响、及其他原因等是导致检验结果不合格的可能原因。其中样本溶血及标本延迟送检是最主要的原因,在研究中65例因溶血而导致标本检验不合格,占研究对象的43.4%;35例因样本延迟送检而导致标本检验不合格,占23.3%。样本凝固、抗凝剂使用不当、药物影响等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但同样导致了检验结果的不合格。

从溶血原因来分析,溶血是干扰临床检验准确性的最常见因素之一,溶血的标本中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降低,因此不能反映原始标本的实际含量[4]。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绝大部分的医院已经采用真空管采血,过去因普通玻璃试管欠干燥而引起的溶血的现象基本不存在[5]。目前导致溶血的主要原因有血液标本的采集量不足从而导致真空管内多余真空过多,引起血球破裂;其次是用注射器采血完成后转装于采血管时,未及时卸下注射针头,导致标本仍处于一定的压力下,空气通过注射针头的狭小通道进入真空管造成血细胞出现变形或产生破裂;此外,在采血后将血液在真空管与抗凝剂充分混合的过程中,摇晃的幅度过大或用力过猛,标本的冲击力过大,导致血球破裂;另一种情况在采用干粉剂采血管时,没有及时摇匀而导致其溶解接触面不均衡,界面温度过高,出现溶解热和反应热[5]。

从溶血原因的分析中,可知要预防标本的溶血工作,采集时应该保证合理的采集量,维持真空管中的真空量处于较小水平。若采用的血液量不足,采血后应打开管塞片刻,放出管内多余的真空。针对特殊情况下需要采用注射器将采集的备注分装于真实试管中时,应及时卸下注射器的针头,卸下后沿试管壁慢慢注入。注入后将试管颠倒180度充分摇匀,摇匀5~8次,摇匀时动作要轻缓,控制好摇匀的速度和力度,尽量减少摇匀时对标本的冲击力,减少血球破裂。此外,采集血液标本中,要避免止血带压迫时间过长而引起的血凝指标及蛋白等的改变,进而影响标本检验的结果,如果止血带压迫时间过长甚至会导致血液标本发生溶血现象,使血清中的钾离子浓度升高[6],造成检验结果不合格。因此,在采集血液时应注意控制好止血带的压迫时间。另一方面,采血人员的操作技术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也较大,科室要重视护士人员不断提高自身静脉穿刺技术水平,在血液采集时熟练操作,做到一针见血,规范的压脉带,减少压脉带长时间的束缚,并使患者取平卧体位。

凝血原因导致标本检验不合格涉及到在使用注射器采用时,分装的量超过了采血管的最额定容量。标本与抗凝剂未及时摇匀或摇匀的方法不正确、对血液黏度高的病人,选择的采血针型号过小导致采血速度过慢[7]。由于打开胶塞的方式不正确,导致部分抗凝剂吸附在胶塞上,减少了抗凝剂的量,从而造成抗凝剂剂量不足引起凝血。采集时没有完全达到无菌操作,标本被细菌污染。由于患者疾病及身体因素的影响导致血管条件不理想,抽血时间过长而引起凝血或是采集中过度拍打穿刺地方,过度拍打明显影响血凝指标或导致蛋白发生改变,从而引起凝血现象,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而导致凝血的最主要原因是采集后未及时将血液标本与抗凝剂充分混合或是未使用抗凝管。

针对凝血现象产生的原因,相应的预防对策表现为在需要分装血液标本的特殊情况下,要以采血管的额定容量以采集标准、血液采集完后及时将标本血液与抗凝剂均匀混合,摇匀时动作轻缓,并在摇匀过程中将试管颠倒180度,摇匀5~8次。对血液黏度高的患者,选用合适规格的采血管,尽量缩短采血时间,科室要加强护士对检验学专业知识的掌握,并对一些新业务开展相应的学习,使护士对标本采集的容器及采血量有正确的认识。护士在采用大的采血管或采血量较大时应一边采集一边轻轻摇匀,避免发生溶血现象。在打开胶塞时采用正确的方式,应先将采血管底部朝下轻轻敲打或将其适当甩一甩,使得吸附在胶塞上的抗凝剂沿管壁滑下,开塞操作完毕后,合上胶塞颠倒180度,摇匀5~8次[8]。在采血过程中及时对采集注射器及抗凝管等进行消毒,确保无菌的采集操作。对于血管条件不理想的患者,应不断加强采集人员的静脉穿刺技术,一次性完成采血。

送检时间过长是导致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之一,送检时间过长会导致血液成分发生改变,造成标本不合格,无法进行正常的检验。常规的送检时间不能超过24 h,部分急诊病例的血样需立即送检[9]。如果血样长时间放置会导致血样中的葡萄糖浓度下降,血小板破坏增多,若血样放置时间超过60 min,血小板含量的检测就没有实际意义[9]。因此,临床检验一定要控制好送检的时间,送检时间不宜超过30 min。本研究中的35例因送检时间过长而导致血样不合格的患者,其送检时间均在15 h以上,按照常规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中血小板和葡萄糖等指标均明显低于正常水平,对临床诊断没有实际意义。

抗凝剂使用不正确主要是检验人员对抗凝剂的使用原则不熟悉,或专业水平不够而导致错用抗凝剂。如应该使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抗凝剂(EDTA-K2),错误选择肝素或枸橼酸钠抗凝或应该使用肝素抗凝剂而错误选择EDTA-K2抗凝。正确的抗凝剂选择应该是血常规、肌钙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脑卒中、细胞形态学等检查项目使用EDTA-K2抗凝;血生化、心肌酶等用肝素抗凝;血细胞凝集常规、红细胞沉降率等用枸橼酸钠抗凝[10-11]。

药物影响是指患者在血样检测前服用的某些药物给标本造成的影响,从而导致标本不合格,影响检测结果。不同药物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不同。皮质类固醇药物或肾上腺素能够导致凝血时间明显缩短;氯霉素等抗生素类药物或长春新碱、长春碱等抗癌药物容易导致贫血;四环素类药物可以延长患者的凝血的间;地昔帕明等抗抑郁药物及乙酰唑胺等利尿药均能导致体内白细胞减少;维生素K、A及氨基青霉素等药物均会导致患者的血沉加速;奎宁及水杨酸盐则能够导致血沉速度下降[12]。因此在采集前控制患者用药是减少标本不合格的有效方法。

导致标本不合格的其他原因包括标本与LIS系统扫码不相符,护士在处理检验时未对患者化验单进行仔细核对,造成标本容器上的条码与患者信息的不相符,造成检验科无法接受标本。或是标本采集时从输液同侧采血、患者在标本采集前进食高脂肪的食物等。针对这些因素,科室要加强护士对标本采集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对标本要求、试管要求、患者情况、检验项目等有清楚的认识,同时加强护士对检验分析意义及标本收集规程的学习,将其纳入到培训的内容中去,尤其对一些新开展的特殊检验项目要专题讲座,使血液标本的采集更规范,也使护理人员近一步熟识检验分析的意义[13]。

为了同步提高检验质量,还应加强对患者对血液检验的正确认识,将留取标本的注意事项向患者讲解清楚,使自觉做好检验前的准备工作,如采集血液前禁食并保持空腹状态。临床中,由于护士留取血液标本不合格,增加了检验科和下一班护士的工作量,还增加了患者的痛苦[13]。因此,把关血液标本的质量问题应引起临床护理人员的重视,尽量减少人为可控原因对标本的影响,最大限度减少甚至杜绝不合格血液标本。此外,检验科应将实验室所有检验项目列出清单表格,分发到临床科室并在院内网上公布,临床医生及护理人员认真了解相关内容,尤其是对抗凝剂的要求及抗凝标本的比例[14]。

综上所述,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来源于样本溶血、样本凝固、标本延迟送检、抗凝剂使用不当、药物影响、及其他原因等方面。辩证地看,导致检验不合格的原因不是单独作用的,每类原因都有其内存的联系,对检验结果的影响的侧重也各有不同,但是毋庸置疑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而导致检验结果不合格。血液检验在临床疾病的诊断中已经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医务人员以血液检验结果作为诊断的有效参考依据,因而它直接关系到对患者疾病的判断,并对患者的治疗方案起着一定的作用。因此为避免标本的不合格,而导致的血液检验结果出错,应在血液采集完后及时将标本血液与抗凝剂均匀混合,摇匀时动作轻缓,并在摇匀过程中将试管颠倒180度,摇匀5~8次,有效减少溶血、凝血等现象,并及时送检,常规的送检时间不能超过24 h,部分急诊病例的血样需立即送检;正确使用抗凝剂,加强护士对抗凝要求及抗凝标本的学习,并从控制患者用药的方面入手预防由于错误用药而导致标本不合格。同时加强护士的专业基础知识及静脉穿刺技术,为了同步提高检验质量,还应加强对患者对血液检验的正确认识,使其正确配合血液标本的留取。从上述样本溶血、样本凝固、标本延迟送检、抗凝剂使用不正确等各个方面开展有效的预防对策,降低血液标本的不合格率,提高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度。

[1]葛凤华,于雅宁,元琳,等.不合格血液标本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临床医药实践,2013,22(8):611-612.

[2]苑瑞琴.290例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对策[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1,13(2):175-176.

[3]葛秀洁,李静.导致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6):2043-2044.

[4]周玉洁.检验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及正确采集检验标本方法探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7):492-493.

[5]吴华,王小青,于波,等.检验科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3):99-100.

[6]李建芬.临床检验中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原因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7):88,99.

[7]姜岩涛.30例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及对策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26):5504-5505.

[8]牛玉琴.临床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及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4):1842-1843.

[9]路爱丽,张敏,齐振普.分析前检验标本质量的缺陷及对策[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21(21):144-145.

[10]刘思东,卢葵花.351份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2,30(4):354,360.

[11]段厚全,仇杰,叶小英,等.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及解决方法[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5):2731-2732.

[12]朱晶,赵瀛,王蓓丽,等.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J].检验医学,2014,21(3):564-565.

[13]容桂荣,赵立民,欧镔进,等.数字化血液标本采集质量培训模块的研制与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9,12(7):179-180.

[14]于建梅.临床中不合格的血液标本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当代医学,2010,16(3):84.

[15]蔡长争,陈爱平,舒少为,等.1644例不合格检验标本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13(2):633-634.

猜你喜欢

抗凝剂合格标本
为什么献血过程中不可随意更改献血量?
不明原因肝损害的32例肝组织活检标本的29种微量元素测定
巩义丁香花园唐墓出土器物介绍
COVID-19大便标本采集器的设计及应用
“抗凝剂皮下注射腹部定位卡”在预防皮下出血中的应用
不同抗凝剂对黄鳝外周血抗凝效果的比较研究
菲律宾蛤仔血细胞抗凝剂的初步筛选
不合格的洗衣工
做合格党员
句子的合格与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