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创新
2015-02-01昂陕西理工学院电气工程学院陕西汉中723000
李 昂陕西理工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陕西汉中 723000
电气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创新
李 昂
陕西理工学院电气工程学院陕西汉中723000
根据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围绕培养具有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电气工程高级技术人才的目标,探讨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学科建设、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介绍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并对实践效果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创新
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已创办30余年,累计培养本专科毕业生5 000多名,已有40余位成为省、市级电力企业的领导,300余位成为部门负责人,大部分毕业生成为企业的业务骨干,在西北电力行业中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即使在高校生源大战及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电气工程专业近三年投档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均在20:1左右,成为省内同类高校该领域最热门的专业。陕西省电力公司把我校列为招聘生源的主要单位之一,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多年来,我校始终坚持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学科和专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时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重视教学改革研究,形成了较鲜明的专业特色与较高的社会认可度。
随着社会发展对电气工程人才要求的日益提高及开设电气工程专业学校的增加,学生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和发扬优势,对我校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课题。同时通过用人单位的反馈和毕业生的回访调查,我校毕业生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综合素质不高,主要反映在专业知识面较窄、创新能力有限两方面。针对这些问题,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及学校办学定位,优化电气工程本科教学平台,强化学科基础和实践环节,解决好“点与面”和“宽与专”的关系,实现培养电气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标。
1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培养具备电气工程领域相关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实践能力,能在电气工程领域的系统运行、技术开发、装备制造等部门从事设计、研发、运行等工作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其特点是强电与弱电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元件与系统相结合。依照培养目标的要求,确定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思路为“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以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为核心,以强化工程实践为手段,以具有创新能力的电气工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为目标”。
在学科建设上,始终坚持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质量为根本,以特色求发展,搭建高水平科学研究平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拓宽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在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上,除了坚持一级学科电气工程特色的反映“强弱电结合”的特点外,增加适当的专业方向选修课和专业课程设计,使学生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能适应多种工作岗位的需要。
在强化工程实践上,除了重视专业基础实验外,加强专业实验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继续强化校内外生产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大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
针对存在的学生知识面较窄、实践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通过积极开展学术交流,鼓励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开设新技术专题讲座与工程实训,更新实验仪器设备及实验内容等措施,着力培养理论基础厚、工程素质高、动手能力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电气工程应用与开发型人才。
2 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创新
依照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的修订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注重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训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学生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而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2.1优化课程教学体系
2.1.1优化课程体系 彰显专业特色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及对电气工程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对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进行优化重组,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设置,根据课程间的逻辑性、结构上的科学性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按照本专业学生就业主要面向电力系统(发电、供电企业)、大型用电企业、电器装备制造企业的特点,适应行业、职业的发展需求,一方面强化电路、电机学、工程电磁场、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电子技术、发电厂变电所电气部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另一方面加大了选修课程的整合力度,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开设了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新能源发电、电力新技术选修课、嵌入式系统双语课程等,探索形式多样的教改措施。增强了学生的专业适应性和就业针对性,凸显了专业优势和特色。
2.1.2加强学科建设 促进人才培养
学科方向确定首先要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追踪学科发展前沿,凝练研究方向,突出优势和特色,促进交叉。依据我校办学定位及本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形成了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机与电器3个学科研究方向,既体现了系统理论方法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又符合区域电力系统应用及学科发展方向,初步形成了面向区域电力系统及电气工程应用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合作的学科特色与优势。在学科研究方向的发展中,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学术水平,满足了人才培养的需求。
2.2强化实践教学
2.2.1坚持实践教学“4年不断线”
实践教学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才不会成为理论教学的附属,才会发挥作用。一个功能完善、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平台。[1]坚持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将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根据专业自身特点,面向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结合社会、企业的需求,科学设置实践教学环节。
按照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的总体要求,加大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气控制与PLC技术等主干课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力度,加强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专业实训、生产实习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同时通过第二课堂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充分利用校内外举办的各种科技讲座、学科竞赛、科技创新活动等进一步强化能力培养,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业能力的提升。
2.2.2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创新
在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中,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个别单元到综合应用的原则。学生从验证型、综合型实验中获取间接知识,从设计型、自主型实验中获取直接知识,通过专业实训、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未知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这种模式“由面及点”,能够较好地解决了“点和面”的关系。[2]由于不同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时间、形式不同,实施过程也有所不同。
基础实验以专业基础理论分析验证和基本动手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的。基础实验是实验教学的第一环节,搞好基础实验不仅对提高实验技能,而且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大有裨益。基础实验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实验和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体现在电工电子基本技术训练模块、计算机应用训练模块和基本控制技术训练模块中。
专业实验着重于学生的测试、调试、分析计算以及初步设计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满足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实验实践教学的建设模式,已建成电力电子实验室、电机拖动与电气控制、单片机及嵌入式系统实验室以及电力系统仿真实验室等。
专业实训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电气工程专业实训的目的是全面了解电气工程领域中一次设备、二次设备的功能特点及电气工程领域新技术的应用情况等,以达到学生对专业的现实状况有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巩固和扩大所学理论知识,增加学生的专业实践知识,为继续学习专业课打下必要的基础。打破传统的各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界限,面向工程、面向现场,创建了电气工程专业实训室、光伏发电控制研究室等。
课外科技活动主要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进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活动内容主要是根据教师的研究方向及科研课题,校外实践基地(企业)生产中需要解决的工程技术问题,结合企业和学校所拥有的工作条件、实验研究手段以及仪器设备,独立开展研究工作。通过“陕南并网小水电及配电网优化运行研究”“县域配电网供电能力评估”“同步发电机励磁系统的建模与仿真”等这些综合性较强的科研基本训练过程,显著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意识。
2.3探索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3.1积极开展工程实践训练
作为具有较长办学历史的校级特色专业,通过与国家电网陕西省电力公司、陕西省地方电力(集团)有限公司、大唐发电公司等电力企业建立的校企合作关系,定期邀请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丰富现场经验的专家教授、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举行学术讲座及工程实践培训。
建立与实施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工程实践和科研训练体系,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实践环节,打造一批工程教育特色课程。例如电气工程创新性设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等实践课程。引导学生参与资格与技能认证等课外学术活动、电子设计大赛、智能机器人竞赛等科技创新及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和观点发现、分析、解决工程实践问题,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2.3.2实施本科专业导师制
为提高培养质量,实施本科专业导师制,指导学生选择专业方向、选择设计题目,指导学生参加科研训练活动及毕业设计等。在大学一、二年级的基础学习阶段配备校内专业导师,对学生开展学业规划和指导,进入大学三、四年级后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师需要选定合适的培养方向,为学生学习、实践和科技创新提供指导。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及专业实践活动中。近五年,电气工程相关本科专业的学生在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智能汽车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科技活动中获得国家级奖励22人次,省级奖励151人次,在陕西省同类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3 结束语
通过电气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在坚持与巩固本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围绕培养具有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电气工程高级技术人才的目标,在学科建设、课程体系优化、工程实践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探索了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具有鲜明特色和实践创新能力专业技术人才的机制、模式、内容、方法。
[1] 郑荣进,黄家善,陈兴武.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色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10):54-56
[2] 潘再平,黄进,赵荣祥.全面优化本科教学平台,培养电气工程创新人才[C].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学院出版社,2009(8):17-21.
[3] 优化教学平台,培养电气工程应用型人才[EB/OL].http:// wenku.baidu.com/view/d503ac26dd36a32d737581c6.html.
Applied Talent Trainingmodel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of Electric Engineering and its Automation Specialty
Li Ang
Sh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zhong 723000, China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colleges applied talents, focus on the ability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senior technical talent, and probes into th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its automation in discipline construction,curriculum system, practice teaching and personnel trainingmode reform and innov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rete implementing scheme, and analyses the effect of practice and research.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its automation specialty;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model;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2014-11-18
李昂,硕士,副教授。
陕西理工学院教改项目(编号:XJG1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