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路径扫描
2015-02-01王瑞雪
王瑞雪
(泗洪县新星城西学校,江苏 泗洪 22390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1]这句话指出了语文课程的目标理念。它的基本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也就是说,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宗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这一思想观念和理想追求,也赋予了每个语文教师一个重要的使命和责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课堂教学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但对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显得无计可施。其实,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首先,需要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具体内容要求。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其次,需要了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内涵。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一体化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掌握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途径。
一、指导学生获取语文知识——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奠基石
语文知识,主要是指人们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认识的总和。它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教师指导学生获取的知识主要是基础性知识,即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指个人有意识地提取线索,能够直接陈述的知识。它是语文知识中的基础部分。例如,汉字知识、语法修辞知识、文体知识、作家作品知识等。语文特级教师王君在《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听写生字词,落实基础知识”。她在设计理念中解释为“基础知识在任何时候都应该重视”。当然,教师指导学生获取的知识也有深层次知识,即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本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涉及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指导与点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而不在于对知识系统的记忆。[2]这段话明确了在课堂教学中对知识内容的指导和点拨的目的和要求。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第八条“关于获取知识”中指出,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3]也就是说,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先引导学生产生疑问,然后解决疑问。在“产生疑问——解决疑问”的过程中,学生已获取知识。当然,学生能够产生疑问的前提是教师得先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师生之间相互尊重、信任,尤其是教师对学生的经常性鼓励,学生对问题对事物有不同看法和意见时,才会敢于随时随地与同学或教师进行讨论甚至辩论。学生在讨论中可以获取很多基础性知识,学生在辩论中可以领悟一些深层次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可以围绕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巧妙地设置一些关于相关知识方面的悬念。这样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他们急于求知的欲望,从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取到更多更深的知识。
二、引导学生培养语文能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加油站
语文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语文活动所具备的必要条件和心理特征的总和。简单地说,语文能力是个体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它主要由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组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要突出三种基本语文能力,即口语交际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指出,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为核心。这句话点明了语文能力在语文素养中的重要地位。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引导学生培养语文能力。
首先,确定适宜的课堂教学内容。要确定适宜的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应先学习研究语文课程标准,尤其是关于能力方面的内容,努力做到“心中有课标”。在解读教材时,教师应注重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取舍、重构,挖掘出课程的核心价值,找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教学内容。王荣生教授曾说过,它(语文教学内容)同时针对两个问题:第一,针对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为使他们或他(她)更有效地达成既定的课程目标,“实际上需要教什么”?第二,为使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4]这段话点出了了解学生情况对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性。事实的确如此,要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关键是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叶圣陶先生说过,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5]国文教本中排列着一篇篇的文章,使学生试着去理解,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给予帮助(教师不教学生先自己设法理解,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这并非最妥当的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更使学生试着去揣摩它们,明白意念要怎样地建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给予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6]这段话指出了教师重在备和教学生预习时“理解不了的”“揣摩不出的”的内容。同样,教师在上课前确定教材关于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方面的教学内容时也必须考虑学生情况。学生可能在某些方面语文能力较弱,例如有的可能是语言方面,有的可能是语感方面,也有的可能是思维方面。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宜相应地把重点放在他们某些较弱的方面,或注重语言积累,或注重培养语感,或注重发展思维。
其次,确定适宜的课堂教学形式。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建立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例如问答式、座谈式、讲演式、辩论式、表演式、游戏式等。通过多种课堂教学形式,可以极大地调动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广泛参与的前提下,教师引导他们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在学生的动眼、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他们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各种语文能力。
再次,确定适宜的语文实践活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7]。根据学生发展的特点,可以设计一些适合学生的语文活动,在语文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培养能力。活动内容宜丰富多彩,活动形式要灵活多样。活动时应围绕提高学生某一方面能力,而不宜面面俱到。例如,在课堂教学之初,有的教师导入新课后需要板书课题时,请某学生板书其他学生点评,在学生点评该生板书不足时,该教师又因势利导请更多的学生板书或让他们在课堂笔记上写出课题,然后,小组推荐书写突出的投影给全班学生欣赏。语文新课标提倡综合性学习,因其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例如,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杨世碧在《综合性学习的类型及教学策略》一文中提到题为“正是柚熟飘香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秋天是水果成熟的季节,教师可根据本地盛产的有名水果组织语文综合性学习。第一步,写柚——组织学生到沙田柚种植地观察、描写沙田柚(写短文);第二步,画柚——为沙田柚写广告词,做广告画(广告策划,上街展示);第三步,访柚——采访种植户,了解沙田柚的生长周期及经济效益(口语交际,写采访稿);第四步——看柚,实地查看种植沙田柚的环境及土壤,访问科委,提出改良沙田柚的建议(调查访问,小组汇报);第五步,致信——为了沙田柚更香甜,致沙田柚种植户的公开信(应用文)。这个综合性学习活动,充分开发利用了当地盛产沙田柚的课程资源,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中去经历、体验、感悟生活,锻炼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指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助推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语文学习习惯是指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地进行言语活动的特殊倾向。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能促使学生有效地掌握语文知识和方法,从而进行有效地听说读写,提高语文能力。同时,它也是确立正确语文学习态度的开端。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很多。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从听、说、读、写、思等多方面去培养。例如,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习惯,培养学生学会从别人的话语中抓住要点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一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后,教师宜引导他们努力坚持下去。
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就是交给他们开启人类知识宝库的钥匙。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也是培养他们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平时课堂教学中,教师宜帮助学生了解学习语文的一些基本方法。例如,预习方法、听课方法、复习方法、应用方法等。语文学习方法多种多样,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全部掌握它们。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适合学生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写作、交流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及学情确定适宜的学习方法指导。
例如,河南信阳九中杨漾老师的教学设计《吆喝》。该设计的主要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第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和作品;第二,明确目标;第三,阅读课文;第四,自读讨论,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第五,问题探究,分析把握,学习介绍复杂事物的方法和技巧;第六,品味赏析;第七,扩展延伸;第八,课堂小结;第九,作业布置。[8]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既重视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该教学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会介绍复杂事物的方法和技巧,还注重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和掌握朗读法、默读法、圈点勾画法、交流讨论法、读写结合法、情境体验法、品味赏析法,等等。
四、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必行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具体内容要求中关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有两点。第一点就是开头即提出的“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另外一点是“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9]由此可见,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行路。
巢宗祺教授在《关于语文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的对话》中指出,强调工具性、人文性以及两者的统一,必须紧紧围绕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的核心——语言文字的运用。语言文字这种工具始终负载着人文内涵,语文课程的实施应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教育融入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与表达的过程,是接收他人或传递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的过程,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精神方面的成长,将知识、能力的教育与立人教育融为一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建议”第三条指出,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具体的教学建议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10]。这些都说明了应把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融入引导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例如,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成磊老师执教《岳阳楼记》时,就把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入引导学生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过程中。该课因此获得浙江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他的课堂教学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检查预习并导入课文;第二,赏读观景;第三,细读品情;第四,研读悟理,滕子京嘱托范仲淹写文的用意是什么,同为谪人的范仲淹此时思考的是什么;第五,齐读课文,课堂总结。[11]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通过对迁客骚人登楼时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成磊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赏析语句,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理解作者写作文章时的情感,像作者一样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1][2][7][9][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5,3,2.
[3]苏霍姆林斯基B A.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5.
[4]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8.
[5][6]顾黄初.叶圣陶的语文教材观[EB/OL].[2010-09-14].http://www.pep.com.cn/czyw/hstj/zxsd/ghc/201009/t20100914_894413.html.
[8]蔡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初中语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9-11.
[11]成磊.2012年浙江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课《岳阳楼记》课堂实录(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EB/OL].[2014-03-02].http://www.doc88.com/p-8109040230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