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民俗文化视角浅析张爱玲的散文特点

2015-01-31金晓艳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9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张爱玲亲情

金晓艳

(宁夏广播电视大学,750002)

从民俗文化视角浅析张爱玲的散文特点

金晓艳

(宁夏广播电视大学,750002)

张爱玲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颇有才气的女作家,文学界对其散文作品有着很高的评价。从民俗文化的视角探析她的散文,则是用朴素的语言描写生活,用调侃的表达方式感受生活,这种文字式的“口腔狂欢”更吸引大众。作者从选材生活化的角度,突出对散文细节的描写,注重对自己亲情的解读,流露出对平凡生活的独特见解。

张爱玲散文;民俗文化;生活化

中国文学和民间文化从学科建设而言,属于两种学科。民俗文化是一种相对于上层文化或精英文化的一种处于社会底层的文化形态,某种程度也划分了民俗学的研究范围。从广义而言,民俗文化是“是民众在长期生活、交往中形成的与民间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礼俗仪式、生活习惯、语言和艺术等等的集合”。本文以张爱玲散文为例,试图阐述文化是一种活态的不以学科分类为限制的客观存在。

张爱玲出生在贵族封建大家庭,翰墨书香的氛围给了她文学创作的源头。同样,祖先的这种钟鸣鼎食地逝去所形成的无形压力,也没有压倒这位瘦弱的女子,反而成全了她,成就了40年代上海文坛的一代辉煌。她的文学魅力在今天,仍让成千上万的“张迷”为之倾倒,“张爱玲”热持续几十年之久。从民俗文化视角而言,她的散文散发出来的生活气息更令广大读者着迷,每一个细节都是真实生活的平凡表达。

一、 语言的个性化

(一)用朴素的语言描写生活

朴素的语言是张爱玲散文的个性所在,文中没有什么技巧,也正如文学界中高人所说的“大巧若拙”一样,它给散文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也是其散文的高明之处。

张爱玲曾说:“我喜欢朴素,可是我只能从描写现代人的机智与装饰中去托出人生的素朴的底子。”在散文中她不用从描写现代人的机智与装饰中去托出人生的素朴的底子,仅以语言就显尽了她的朴素,并且每每只用聊家常的方式娓娓道出真实的生活。如《谈女人》中“女人不喜欢善良的男子,可是她们拿自己当做神速的感化院,嫁了人之后,就以为丈夫立刻会变成圣人”。《洋人看京戏及其他》中“头上搭了竹竿,晾着小孩的开裆裤;柜台上的玻璃缸中盛着‘参须露酒’;这一家的扩音机里唱着梅兰芳;那一家的无线电里卖着癞疥疮药;走到‘太白遗风’的招牌底下打点灯酒——纷纭,刺眼,神秘,滑稽”。仅以这样的表达方式,就道出了她眼中自以为是的女人,还有那种以洋人看京戏般的眼光观察到的旧中国。

可见,她的散文就是以这种朴素的白描形式展示给读者的,不用精致华丽的语言和反复的表达技巧,如同“在没有人与人的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也不能克制这种咬啮性的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那样直白。

(二)用一种调侃的表达方式,感受生活中的愉悦

张爱玲散文中调侃的“警句”屡屡可见,不是说为了取悦于读者,而是在这样的语言氛围中,更能让读者体会到她生活中的快乐所在,有时也是一种婉转的表述。在《更衣记》里,为了证明衣服不是不足挂齿的小事,而引用了刘备的“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进而联系到“丈夫如衣服”,最后得出的结论却是丈夫连衣服都不如,因为“西方有个作家(是萧伯纳么?)曾经抱怨过,多数女人选择丈夫不及选择帽子一般的聚精会神,慎重考虑。”这种风趣不得不为之钦佩,不去唇枪舌剑,在调侃中摆明了不争的事实。这种调侃将一切都包含在其内。《公寓生活记趣》里,住在公寓六楼的张爱玲,对其楼层苍蝇的几乎绝迹都做了让我们捧腹的解释“如果它们富于想象力的话,飞到窗口往下一看,便会晕倒了吧?”

可见朴素之中的调侃,这种个性化的语言,只有在张爱玲的散文中才能方见音容。洋洋洒洒信手拈来,不用绞尽脑汁地填写华丽的字、词、片段,只用聊家常的话语就能道出生活中的快乐,这种语言特点给了她散文独特的芳香。

二、 选材生活化

(一)突出对细节的描写

细节描写在张爱玲的散文里如珍珠般散落在其中,灵光闪闪。作者特有的细腻的观察,敏感的洞悉,一些转眼消逝即去的瞬间都在文中活灵活现,给予散文特有的光彩。

平凡的日常生活,被张爱玲抓住破绽,去粗取精一番,就能变成一幕幕可爱的“特写镜头”。公寓里的热水上不来,空水管时而轰隆如雷时而嗡嗡有如空袭投弹,香港战事已让张爱玲变为惊弓之鸟。因此,她在惊恐未定的时候写道:“然而也说不得了,失业人向来肝火气旺。”在《道路以目》里人情风俗的点点滴滴都逃不过她东张西望的锐眼。“小饭铺常常在门口煮南瓜,味道虽不见得好,那热腾腾瓜气与‘照眼明’的红色却予人一种‘暖老温贫’的感觉。”“四五年前在隆冬的晚上和表姊看霞飞路上的橱窗,霓红灯下,木美人的倾斜的脸,倾斜的帽子,帽子上斜吊着羽毛,即不会穿洋装,就不会买帽子,也不想买,然而还是用欣赏的眼光看着缩着脖子,两手插在袋里,用鼻尖与下额指指点点,可爱的呼吸在冷玻璃喷出淡白的花。”

这种对细节的细致观察让我们知道,张爱玲的散文没有脱离过生活,她对生活的描写就是一点一滴。王安忆就评价她是一个世俗的张爱玲,她对日常生活,并且是现时日常生活的细节,怀着一股热切的喜好。这种生活的细节在散文中淋漓尽现,由此可见,这也是她对生活的一种敏感,一种独特的视觉感应。

(二)流露出对平凡生活的几分见解

张爱玲的散文很少有和她同时代的人所着力经营的空灵、清丽、隽永的氛围。她着力描写普通人的世俗生活,描写他们没有美感,没有诗意但具有合理的存在价值的生活,机智幽默中有着自己的真知灼见。

在《童言无忌》中,张爱玲描写所谓的“牛肉庄”是个可爱的地方,那里的茄子特别大,洋葱特别香,而且猪也特别的该杀。“门口停着塌车,运了两口猪进来,齐齐整整,尚未开剥,嘴尖有血渍,肚腹掀开一线,露出大红里子。不知道为什么,看了绝无丝毫不愉快的感觉,一切都是再应当也没有,再合法,再合适没有。”这在标榜君子远庖厨的封建国度里,实在是缺乏悲天悯人的情怀。不过它的真实与自然较之悲天悯人者却少了几分造作,几分虚伪。张爱玲认同世俗生活,认同最为知识分子瞧不起的小市民,她从平淡的日常生活中领受一份属于自己的愉悦,感受自己真实的存在。

这种对平凡生活的见解,使得在那种特殊的历史环境和生活背景中更为突出。她从熟悉的生活中,看到陌生,看到缺陷,看到渺小和肉体深处支配人类生存的灵魂。散文是出自对生活的描写,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真实的描写是对社会真实的反映,也是对自我个体真实的一种审视。

《烬余录》里“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我坐在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衢 ,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魄。可惜我们只顾忙着在一瞥即逝的店铺的橱窗里找寻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谁都像我们一样,然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这种不是克制、儒雅,而是直中要害的剖析,使我们觉得自己“仰脸向着当头的烈日,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

我们也都知道散文是最接近生活的真实的文学样式。记人叙事,状物写景,“有感而发”,“有为而作”,抒写作家真实的现实感受和真实的生活境遇是它的一大特点。张爱玲的散文尽显了这一特点,一个片断,一个侧面,都抒写着她特定的感受和境遇。生活给予了张爱玲一个叙说生活的空间。在这空间中她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剖析着生活,解读着生活,就像人的天真也应该是“偶尔天真一下还不要紧,那样有系统地天真下去,到底不大好”。

(三)对亲情的解读有自己的见解

张爱玲的散文也不例外于人伦亲情,尽管家庭带给她的不是美好和快乐,但是毕竟受几千年孔儒文化熏染的中国人,更是看重家庭亲情。

《私语》里,祖辈的荣华,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往事,张爱玲只看见他们苍凉的背影。家,对于童年的她来说,冷漠多于亲切,父亲吸鸦片,在永远是下午阴暗屋子里,怀想过往的家庭历史。母亲不能忍受父亲捧歌妓,逛窑子,远赴境外寻找自己的天空。后来父母离婚,她在后母的统治下寄居。到后来,连这样的待遇也没有了。“我之所以恋恋于我的名字,还是为了取名字的时候的一点回忆。” 母亲就像拐卖人口一样,送她读书,为她取名。《小说月报》连载老舍的《二马》,母亲喜欢坐在抽水马桶上看,一面笑,一面读出来。以后,她一直喜欢《二马》,虽然她认为老舍后来《离婚》等作品全比《二马》好。一个自认为“俗气”的名字,她终于没有改,一篇普通的小说,引起她长远的喜欢。因为对它们的记忆里有母亲的气息,她便如此固执地守着。这细小的怀念里有对亲情的渴慕,但对于她,却奢侈而且难得。残破不全的家,也只成了少年记忆里一个黯淡的背景。

但是,不能因此去断定她的亲情只限于此,张爱玲对亲情的解读有她自己的认识:她对母亲的态度复杂微妙,一方面她时时要说她的“忘恩负义”,另一方面却不能释然地为自己辩解。她与父亲之间有着一种爱恨的情结,不是弗洛伊德的恋父式的翻版,而是指,她父亲对她显然比对她弟弟更有一份亲情,站在他的立场上,甚至可以说他对女儿并不是没有一种父爱的,尽管这种爱不可避免地是出之于那种遗少加封建家长的方式,你却不能不承认那里面有父女间特有的一种感情,单从他对张爱玲写作的帮助和支持上就不难看出。

“乱世的人,得过且过,没有真的家,然而我对于我姑姑的家却有一种天长地久的感觉。”姑姑张茂渊是张爱玲在家人中最喜欢,也乐于亲近的,她随和,平易,而且不乏幽默感。张爱玲与她共同生活了近十年,两个人相处得很融洽。散文中每次提到她的姑姑,都有亲切的、会心而笑的笔调,在《姑姑语录》和《说胡萝卜》中都能感受到曾经没有感受到的亲情的温暖和愉悦。同样对张爱玲来说炎樱也是她的亲人,她是张爱玲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炎樱在报摊上,翻阅画报,统统翻遍后,一本也没有买。报贩讽刺地说:“谢谢你!”炎樱答道:“不要客气。” 从炎樱身上张爱玲找到了她从来没有过的天真,和炎樱在一起时她更容易回到,或者说更容易领略到一种少女的心境、少女的情怀,散文《炎樱语录》则专门记载这个黑皮肤姑娘的一些奇思妙语。总之,姑姑和炎樱成了张爱玲世界中轻松快乐的部分。

由此,我们就更肯定地说张爱玲的情感世界不是一片废墟和一片冰冷,那里有属于她自己的欢乐。同样从这些散文中我们明白,对情感的直白地宣泄,是张爱玲散文中真实的反映,没有虚伪与造作地捏出许多假意之作。她面对自己是真实的,面对读者同样是真实的。家庭和亲情对张爱玲一生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特殊的环境和背景使得她的散文情感里有着属于自己体验的那种显现。文如其人这个词虽然有些绝对,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这更验证了在所有的文体中,散文是最能代表一个人的风格的,这一点就没有人怀疑,我们知道张爱玲的散文就是这样。

三、 独特的审美意识

(一)散文中对美的认识独树一帜

封建贵族的生活历史,是张爱玲对美的独特见解和敏感的基石。在她诞生时,古老的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中,封建士大夫的黄金时代已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了。然而封建大家庭的内部仍旧是“庭院深深深几许”,古老的文化与那种安稳,舒缓的传统方式还在继续着。

在这种似乎将外界风雨隔离开来的甜蜜、慵懒的世界里,张爱玲养成了一种纤巧,精致的审美趣味。她对戏曲,服饰,器物、典籍、音乐、书画等都有颇深的鉴赏力,毕竟她出自那样深远的深宅大院,耳濡目染,从小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浸润更兼西洋文化的熏陶,然而她不喜欢把自己装扮成虚荣,娇柔的名门才女,她喜爱的是健康的,自然的生命与生活,都市的,市井的,俗人的,现世的一切。

谈到音乐,张爱玲说:“我最喜欢的音乐家不是浪漫派的贝多芬或肖邦,却是较早的巴黑,巴黑的曲子并没有宫样的纤巧,没有庙堂气也没有英雄气,那里面的世界是笨重的,却又得心应手;小木屋里,墙上的挂钟滴答摇摆;从木碗里喝羊奶;女人牵着裙子请安;绿草原上有思想着的牛羊与没有思想的白云彩;沉甸甸的喜悦大声敲动像金色的结婚的钟。”张爱玲的解读未必十分正确,但这种评价无疑体现了她的审美观念。张爱玲将“庙堂气”和“英雄气”放在一起加以反对,她实际喜欢的则是一个风俗日常的世界,她感到亲切和谐,充实,有着浓厚的人间回味。她还明确反对“清坚绝伦”的宇宙观,不论是政治上的还是哲学上的,她认为复杂才是人生,创作以往有记入现实,沉入民间,在那里洗尽英雄主义的铅华与浪漫主义的幻梦,才能把握人生的“生趣”,建立文学之真实和可信的广大基础。

《道路以目》里“幸灾乐祸,无聊的路边人——可怜,也可爱。”《造人》里“小孩是从生命的泉源里分出来的一点新的力量,所以可敬,可怖。”《谈女人》里“女人纵有千般的不是,女人的精神里面却有一点‘地母’的根芽。可爱的女人实在是真可爱。”等文章中,我们看到张爱玲的审美观热衷于表现自己对人生的切身体验和独特的感悟。为此胡兰成还做过这样的评价:“她的笔记和散文,也如同她的绘画,有一种古典的,同时又有一种热带的新鲜的气息,从人生虔诚的深处迸激出生发之泼刺。她对于人生,恰如少年人的初恋,不是她的对象真有这样美,这样崇高却是她自己的青春创造了美与崇高,使对象圣化了。”美在她的散文里有了超乎寻常的一面,本无特别的事物,在她的笔下却显得极有个性,棱角分明。

(二)散文创造了一个娱悦人性情的审美世界

张爱玲的散文在现实生活中真切地去体会美的存在和它的绵延不断,从中创造出一个愉悦人的性情的审美世界,以此保持,继续和丰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经验。同时她的散文又给我们一个美的理念,互动的审美机制也是她散文中所给予的。

童年、少年时期的生活对她的影响相当深刻,显赫门族渐渐散去的繁华导致了她对事物发生发展的异常敏感,同样贵族血脉对她后来特立独行的个性气质,唯美主义的人生态度的影响,实在是她始料不及的。从小在浓郁文化氛围中熏陶的张爱玲,对美的创作和渲泻都是游刃有余的。

聪明,敏感,表现,甚至是博闻广记,凡有天分的女作家都不难做到。可是生活中一件件小插曲,不经意间的那么一点意外,对其中那独特的捕捉,都附身于张爱玲的笔端,自说自诉。可见她的散文达到了“游于艺”的境界,正如贾平凹说张爱玲的散文短可以不足几百字,长则万言,我们难以揣度她的那些怪念头从哪儿来的,连续性的感觉不停地闪,组成了石片在水面上一连串的漂过去,溅起一连串的水花。一些很著名的散文家,也是这般贯通了天地,看似胡说,其实骨子里尽是道教的写法,也许是散文家到了大家,往往文体不纯而类如杂说。但大多如在晴朗的日子里,窗明几净,一边茗茶一边瞧着外边;总是隔了一层,有学者气或者是佛道气。

张爱玲散文透射出的生活化,让中国文学和民间文学或者说民间文化之间的关系更明朗化: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民俗文化都真实来源于生活,学科的分类不代表将文化乃至生活分类,客观、包容地去对待作品、学术研究才是正道。所谓的精英文化和底层文化的“二元”学说,存在相对性,民俗文化不应仅限于底层文化,而应是各个阶层生活的每个角落。

[1]王光东等.20世纪中国文学与民间文化[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2]石白.中国才女[M].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3]张爱玲.张爱玲作品选[M].北岳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

[4]玮清.女生张爱玲[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5]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M].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I206.6

A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张爱玲亲情
九月雨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伪亲情何以大行其道
梦里梦外——评张爱玲《天才梦》
张爱玲在路上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增进亲情的项目推荐
亲情故事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