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中国传统文化情结对其学术人生的影响
2015-01-31段芳
段 芳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8)
辜鸿铭中国传统文化情结对其学术人生的影响
段 芳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8)
辜鸿铭是民国时期的一个“怪人”,也是“奇人”。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在外国生活达二十几年之久,但却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一度被称为传统文化的“卫道士”、“保守主义代表”。近年来传统文化日益成为热门话题,尤其是今年3月26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更是以文件形式将传统文化发扬开来。因此,辜鸿铭对传统文化情结的研究有了应有之义,与当代社会产生了共鸣。
辜鸿铭;传统文化;保守主义
一、辜鸿铭“奇”人“奇”事
辜鸿铭字汤生,号立诚,祖籍福建省同安县,生于南洋马来半岛槟榔屿。十岁跟随养父布朗前往英国,学习西方知识。精通九国语言,获得十三个博士学位,可谓是贯通中西的大学者。1880年,24岁的辜鸿铭回到祖国,看到祖国被外国列强的铁蹄践踏的悲惨画面,毅然决然地站在了传统文化的一面,成为传统文化的“卫道士”。
辜鸿铭对传统文化的钟爱与痴迷体现在衣着打扮及对历史旧物的公然维护上。名人对辜鸿铭外貌的描述如出一辙:“枣红色的旧马褂,破长袍,磨得油光闪烁,袖子上斑斑点点尽是鼻涕唾液痕迹,平顶红结的瓜皮小帽,帽子后面是一条久不梳理的小辫子,瘦削的脸,上七下八的几根黄胡子下面,有一张精通七八国语言,而又极好刁难人的嘴巴。”在西装革履遍地的近代中国,辜鸿铭的长袍马褂似乎格格不入,难怪时人称其为“怪人”、“怪儒”。辜鸿铭的“怪”还体现在他为旧中国习俗的辩护上,如纳妾、廷杖、吐痰。
辜鸿铭的衣着打扮不应过度猎奇,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搜寻辜鸿铭“外在表现”的“内在原因”。保守主义文化观首当其冲,成为我们研究的对象。保守主义的内涵恰恰解释了辜鸿铭的一切行为举止:道德和国民教养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与否的重要标尺;中西文化迥然不同;但最终走向统一。核心是“挞西扬中”。了解了这些,我们对辜鸿铭的怪诞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辜鸿铭保守主义文化观对其学术人生的影响
保守主义文化观不仅对辜鸿铭的日常行为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也深刻地左右着他的学术生涯。保守主义文化观对辜鸿铭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即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首先,看一下辜鸿铭的保守主义文化观对其学术人生产生的积极影响。
谈到保守主义,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落后”、“腐朽”、“退步”,其实不然,辜鸿铭的保守主义是带有批判性的建设思维。在近代,尤其是物欲横流的西方社会,物质成为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最终导致人性的沦丧、精神生活的倒退。辜鸿铭学贯中西,恰恰看到了这一点。西方社会所欠缺的,正是中国所擅长的。因此,他的保守主义文化观强调用中国儒家文化的精髓来弥补西方社会的不足。他的保守主义文化观不仅为西方社会跬步不前的局面指明了方向,并且为面对强大西方入侵下极度不自信的中国找到了支撑点。
辜鸿铭文化保守主义的重要意义,还体现在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上。不仅向西方传播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且树立了中国的民族自尊心、振奋了民族精神。辜鸿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扬主要通过其译著实现,他将中国的儒家经典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等外文,让更多的西方人知晓中国的优秀文化。辜鸿铭一生的著作相当丰富,除《读易草堂文集》和《张文襄幕府纪闻》外,其他著作都以外文发表。其中他翻译了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并以英文写作《中国人的精神》和《中国的牛津运动》。他在英译《论语》的序言中提到他是如何进行翻译的:“努力按照一个受过教育为英国人表达同样思想方式,来翻译孔子和他弟子的谈话。”目的是“能引起对中国人现有成见的反思,不仅修改谬见,而且改变对于中国无论是个人,还是国际交往的态度。”[1]辜鸿铭的这一举动,在国内未产生多大影响,但在国外却引起巨大轰动。当时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清史稿·列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述,相当精辟:“穷四书、五经之奥,兼涉群籍,爽然曰∶ 道在是矣!乃译四子书,述《春秋大义》及《礼制》诸书。西人见之,始叹中国学理之精,争起传译。”
辜鸿铭对传统文化的痴迷与钟爱已到了无可复加的程度,由此形成的保守主义文化观,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
首先,他在文化的认识上过于狭隘,将文化简单地用“好”与“坏”进行区分。文化是一种多元化的物质存在,由多方面因素组合排列而成,包括政治的、经济的、自然的、历史的等方面。辜鸿铭简单地认为中国所有文化都是“好”的,西方所有文化都是“坏”的,显然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其次,他过分重视精神的作用,认为精神和道德是衡量一个国家进步与否的关键标尺。而物质只会让人腐朽、堕落,使一个国家失去文明的标杆,沦为金钱的机器。他殊不知物质决定文化,有什么样的物质就会派生出什么样的文明。《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正是物质决定精神的写照。
三、当代社会对辜鸿铭传统文化情结的借鉴
通过上述对辜鸿铭传统文化情结对其学术人生的影响的论述,我们同样要对其思想采取辩证的态度,对其好的一面要积极继承,对其不好的一面要引以为戒,加以改正。那辜鸿铭的文化保守主义观,对改革开放、中外文化交流活跃的今天又有什么借鉴意义呢?其实在中国经济日益繁荣昌盛的当今社会, 我们同样面临着辜鸿铭所处时代的一些问题。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价值所在,就是想通过对辜鸿铭的研究来对当今中国社会金钱至上,对外来文化盲目崇拜,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意无意地抛弃,道德责任感的日益丧失,民族认同感的日趋淡漠的情况提出借鉴,让人们尤其是中国的青年一代认识到物质与精神的共同进步才是真正的现代化。
让我们挑起重担,维护国家权益和民族尊严,大力宣传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与中华民族能真正溶入到世界民族之林,让全世界都了解和景仰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摆脱辜鸿铭时代中国传统文化日益沦丧的境况。但是我们更需要一份理智与博大的胸怀,以防再出现辜鸿铭那样的悲剧性的人物。
以上是对辜鸿铭思想的优点的继承,同时我们更要从其缺陷中吸取教训。即对文明看法的问题上,我们是对西方文化彻底否定,对中国传统文化彻底肯定还是辩证对待各国文化。事实上,无论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是精华和糟粕并存,都应采取批判继承和分析的态度,不论是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化,本国文化还是外国文化,我们都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1]黄兴涛.文化怪杰辜鸿铭[M].中华书局,1997.
[2]黄兴涛等译.辜鸿铭文集[M].海南人民出版社,1996.
[3]黄玉萍.论辜鸿铭文化保守主义的悲剧色彩[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1):27-30.
[4]乔志航.辜鸿铭文化保守主义透视[J].广东社会科学.1997(3):125-132.
G0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