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在华俄侨文学及主要作家

2015-01-31汪文一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9期
关键词:梅洛侨民哈尔滨

汪文一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浅谈在华俄侨文学及主要作家

汪文一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由于历史原因,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不久,俄侨开始涌入中国,直到1920年左右,哈尔滨和上海的俄侨社区开始形成,侨民的文化由此比较广泛的展开。俄侨文学是二十世纪特殊的文化产物,所谓俄侨文学主要指侨居我国哈尔滨、上海等地的俄国人创作的文学作品,也可称作在华俄侨文学。本文将从总体上讨论俄侨文学在中国的出现、发展及衰落,同时简单介绍几个有代表性的在华俄侨作家、诗人及他们的创作。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在华俄侨文学的特点,进而更加了解在华俄侨文学的价值及其在俄罗斯文学史上的意义。

俄侨;文学;作家

一、在华俄侨文学概述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由于连年内战,数万俄国人流亡海外。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使得20世纪俄罗斯文学长期被分裂为“苏联文学”和“侨民文学”两部分。前者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涵盖2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在苏联境内公开发表的、包括非俄语作品在内的文学作品,后者则只包括1917年以后侨民用俄语创作并在苏联境外发表的文学作品。在华俄侨主要分布在哈尔滨和上海,依据时间序列在华俄侨可以分为四代:以帕尔考、卡梅什纽克和阿雷莫夫为代表的第一代,以涅斯梅洛夫和阿恰伊尔为代表的第二代,以丘拉耶夫卡和斯维特洛夫为代表的第三代和以什梅伊塞尔、小萨托夫斯基与聂杰利斯卡娅为代表的第四代。在华俄侨主办的文学报刊、文集和诗集主要有《喉舌报》、《小燕子》、《边界》和《亚洲之光》等。文学批评是在华俄侨文学中最薄弱的一环,在哈尔滨和上海,是一些俄侨作家和记者不定期发表文学评论,权充了批评家的角色。俄侨能在中国出版大量文学作品并发展自己别具特色的文学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哈尔滨曾是一个地处俄罗斯帝国边界以外的“俄罗斯帝国最自由的城市”,在文化上,他既非常俄罗斯化,又从未被置于沙俄或苏联的真正控制之下;其次,居住在中东铁路公司所在地哈尔滨的俄侨生活水平相对较高,因此有时能有一点余钱来出书;再次,因为哈尔滨和上海缺乏像欧洲俄侨文化中心的老一辈那样的著名作家,没有人能在年轻作家、诗人面前居功自傲,歧视他们,压制他们。这也为俄侨在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些有利条件。

二、在华俄侨文学代表作家及主要作品

(一) 阿尔谢尼﹒涅斯梅洛夫的生平与小说

从阿尔谢尼﹒涅斯梅洛夫的几份自传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其生平的以下线索:阿尔谢尼﹒涅斯梅洛夫出生于莫斯科,并在那里长大,也在那里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他参加了两次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高尔查克的白军战败后,他来到远东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他的女儿在那里出生;他搁笔五年后,在那里恢复创作,并第一次使用“涅斯梅洛夫”这一笔名,以纪念国内战争中死于秋明城下的一个姓涅斯梅洛夫的朋友。他的自传里还有描写符拉迪沃斯托克的统治,如何和几个朋友一道准备从那里逃往中国。关于他到中国以后的生活,自传里所言甚少,我们只知道他在哈尔滨写诗、写小说,夏天喜欢在松花江上钓鱼,喜欢为报纸撰稿。

阿尔谢尼﹒涅斯梅洛夫最早的小说,是1920年刊登在哈尔滨俄侨杂志《窗》第二期上的《亲王》,这篇小说仍可以被看作他那些记述俄国侨民与东北当地居民关系小说的前奏。1936年,他的短篇小说集《战争小说》在上海出版,其实早在小说集出版之前,其中的一篇《突袭》,就已发表于1928年的苏联杂志《西伯利亚星火》,另一篇《战地挎包》,1929年发表于布拉格的《自由西伯利亚》。20年代下半期,他写了许多以当地俄侨日常生活为内容、格调轻松甚至调侃的小小说,其中大多数发表于1927--1929年间的《喉舌报》。1930年,他发表《金牙》和《军医院》等小说,随后又发表其他几篇记述十月革命前武备中学生活和国内战争的作品。涅斯梅洛夫的小说还涉及被遗忘的哥萨克民歌,苏联的社会生活,移民美国的俄侨生活,以及幻想的探险,这些小说的数量不大,不是涅斯梅洛夫小说创作的核心。历史是涅斯梅洛夫偏好的第四类题材。他或写完全虚构的历史小说,或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为小说的主人公--从公元一世纪的罗马《瘸子书商》,到梦境中奋战在国内疆场上的凯撒《凯撒的戒指》,从16世纪俄国第一位沙皇伊万雷帝《伊万雷帝的影子》到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夜半火灾》和《皇帝的意愿》,都曾出现在他的小说中,他还发表过数篇论俄国历史事件的随笔。

(二)瓦列里﹒别列列申的生平与诗歌

远东俄侨界的另一个主要作家,是诗人兼翻译家瓦列里﹒别列列申,中文名叫夏青云。他比涅斯梅洛夫年轻二十四岁,在哈尔滨长大,也从那里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他出生于西伯利亚铁路线上的伊尔库斯克,瓦列里在七岁那年离开祖国,此后再也没有回去,他在创作于十二年后的诗《我记得俄罗斯》中想象记忆中的祖国。但是这一阶段,他以达辽基为笔名在哈尔滨晚报《喉舌报》上发表了一系列描写风雪的诗。1920年10月,瓦列里和弟弟随母亲来到哈尔滨。次年,他转入中东铁路商业学校。不久,瓦列里开始向哈尔滨《喉舌报》的少年读者版投稿,以列奈为笔名发表诗歌。同年夏,在父亲的帮助下,他进入哈尔滨法学院主修法律学,1935年毕业。在大学期间,他继续写诗,并于1932年6月开始向哈尔滨最有影响的《边界》周刊投稿。于此同时,瓦列里的第一本诗集《在途中》在哈尔滨出版。1938年底,在开始学习中文三年后,他翻译了一首中国古诗,1939年夏,在准备出版第二本诗集《善良的蜂巢》时,他把这首诗收录其中。

哈尔滨时期,十五六岁的瓦列里以最初的几个笔名列奈、达辽基等在《喉舌报》儿童读者版上发表的诗,与早期瓦列里的作品还相距甚远。1932年,他创作长诗《永恒的罗马》,后来把这首诗收入自己的第一本诗集《在途中》和第十一本诗集《我从深处呼唤》。1933年,在抒情诗《我像一个远离宫女的修士》中,诗人把自己描绘成一个修士,他拒绝尘世的一切幸福快乐,包括友情、爱情和亲情,但因此经受了许多痛苦。北平时期,《海上星辰》中收入的大多数诗,都是瓦列里在迁居北平后的头两年里创作的。瓦列里的第四本诗集《牺牲》中的诗,大多作于他北平时期的后半段。在《牺牲》这个标题下,他收入许多宗教诗和哲理诗,但他并没有回避世俗主题。另一首题为《风》的诗篇很短,其中的中国色彩只体现在北平随处可见的瓦房中。

三、小结

在华俄国侨民文学史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无论是作为整体还是作为个人,在华俄侨作家、诗人的创作情况都很特殊,他们远离祖国,但他们的生活环境又与俄罗斯文化紧密相连,他们客居异国,但又没有放弃自己的母语。在华俄侨文学不仅是俄罗斯文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也给中国人民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1] 徐振宁.政治大变动背景下的上海 俄侨(1945-1950)[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2] 石方,刘爽,高凌.哈尔滨俄侨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423.

[3] 李延龄.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丛书[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10.

[4] 弗·阿格诺索夫.俄罗斯侨民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82;738.

[5] 李萌.缺失的一环:在华俄国侨民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I512

A

汪文一(1991-),女,汉族,辽宁大学2013级俄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梅洛侨民哈尔滨
Une Française à Xiamen :Melody et sa glace au tofu
哈尔滨国际冰雪节
含混还是明证:梅洛-庞蒂论确定性
梅洛-庞蒂知觉理论与数字艺术审美体验转向
潍县乐道院集中营被关押西方侨民信息再考证
《全球化下的侨民战略与发展研究
——以美国、爱尔兰和印度为例》出版
静听花开
哈尔滨“8·25”大火 烧出了什么
台当局改称“华侨”为“侨民”
刘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