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蒙藏哈鄂赫裕等民族穹庐式建筑初探
2015-01-31呼楠拜努尔哈斯木
呼楠拜,努尔哈斯木
(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 奎屯 833200)
中国蒙藏哈鄂赫裕等民族穹庐式建筑初探
呼楠拜,努尔哈斯木
(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 奎屯 833200)
《史记·匈奴列传》有“匈奴父子乃同穹庐而卧”的记载,内蒙古阴山岩画《穹庐图》颇似今日的蒙古包,较为典型的穹庐式民居有蒙古族、哈萨克族、藏族、鄂伦春赫哲族等穹庐式民居。
蒙藏哈鄂赫裕;少数民族;穹庐;建筑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600多人;小者可以容纳20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蒙古族认为白色象征着圣洁、长寿,因此蒙古包亦为白色。与北方草原民族崇尚太阳的风俗相关,蒙古包的门必须向东或南方向,因蒙古族居住在高寒带,冬季多西北风,这样的门朝向还可以抵御严寒和风雪。蒙古包的门槛严禁用脚踩,蒙古包内部中央为饮食和取暖的炉灶。毡包内物品摆设体现着蒙古族尚右尚西的习俗:以西为贵,西边除供奉神像、佛龛、祖先或成吉思汗像外,不挂任何其他东西。在毡包内,主人的床榻设在北面,妇女在东面。蒙古包的套瑙(天窗)、围毡和门帘等地方多饰以犄纹、回纹、卷字纹等民族图案。
哈萨克族从古至今一直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坚固耐用、居住舒适、防风、防雨、防寒的毡房就成为千百年来哈萨克族喜爱的传统民居形式。哈萨克族一般春、秋季住毡房,冬季住土房或木房。 被称为草原“白色宫殿”的哈萨克族毡房由围墙、房杆、顶圈、房毡和门五部分组成。毡房取材与当地自然环境有极大关系:毡房的骨架由戈壁滩上的红柳木做成圆栅和顶圈构成。围墙用横竖交错相连的红柳木栏杆构成。毡房上半部为穹庐顶,用几十根红柳木撑杆搭成骨架。屋架搭好后,在围墙及顶部铺盖毛毡。天窗在顶部中央,上有活动毡盖,平日通过天窗通风采光,风雪天则盖上天窗以避风寒。哈萨克族毡房门多为东朝向,高1.5米左右,为雕花双扇木板门。哈萨克族牧民冬季所住的房屋用木头、土坯和石块构筑,房屋外形为四方平顶。还有一种圆顶房,围墙用土坯和石块砌成,房顶呈穹庐形。哈萨克族房屋四周有篱笆或土墙相围,用以圈放牲畜。
藏族牧民逐水草而居,再加上草原上缺少建材,实用的帐篷便适应了藏族牧民的独特需要。藏式毡房有方形、长方形和椭圆形等不同的造型,其主要材料是牦牛毛。用牦牛毛线织成宽20多厘米、长6米多的毪子,再把数十幅毪子缝制成两大片长方形的帐篷布,然后把两幅帐篷布用10多个扣环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帐篷。这种帐篷在材质、色彩上与其他民族牧区毡房有明显的差异,成为青藏高原的独特景观。牦牛毛帐篷大小不一。较小的一般用两根柱支撑,大的一般呈四方体,有8根立柱支撑。这类帐篷顶部正中留一可以开合的天窗,打开可以通风、排烟、散热,合盖能防风雨、保温暖。帐篷前大帐篷布上有牵引绳,用木杆支起来就是门,天热时把门支高,帐篷内凉爽舒适。冬房以灶房为中心,布置有贮藏室、马厩、幼畜圈等。冬房的层面较低,最高处约2.2~2.8米,檐口处只有1.5米左右。室内设有壁橱、碗架,陈设简单。院墙为草皮或细木条来筑成方形。这是牧民根据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创造出来的,是帐篷式民居向土木屋室的过渡。
鄂伦春族的居住方式分露宿和屋内居住两种。为适应逐野兽而居的生活,他们形成了传统民居“斜仁柱”、“仙人柱”,俗称“撮罗子”。“斜仁”,鄂伦春语,意为“树干”,“柱”是房舍,“斜仁柱”即“树干支起来的房屋”,“系由二三十根木棍支建而成,冬季上盖兽皮,夏季桦皮”。“斜仁柱”就地取材,建造者多为男子,砍树干、搭架子、扒桦皮、割芦苇都是男人的事务,妇女只负责煮桦皮、缝狍皮围子和桦皮围子。在两三个人的相互配合下,一个“斜仁柱”大约一个小时就可以建成。第一步是搭房架,选择较细的、笔直的桦木杆或柳木杆作支架。木杆的数量和长度随“斜仁柱”大小而定,其中以8根作主杆,主杆稍粗,每根主杆顶部留有2根枝杈,以便于其他支架能够互相交叉搭在上面。先把8根主杆支立成圆锥形,然后在顶端套上柳条圈加以固定。第二步是覆盖围子,覆盖物夏天用桦树皮,冬天用狍子皮。顶部留十几厘米的缝隙,以便通风、采光和放烟。
赫哲族是北方唯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他们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自古以来一直从事渔猎生产。一般将房屋建在江河沿岸的高处,既便于捕鱼,又可避免江水泛滥的危害。他们的民居分为临时性住房和固定住房两类。固定住房有“地窨子”、“马架子”和正房等几种。这些民居都是就地取材,以当地盛产的桦木、杨木为主骨架,屋顶铺上桦树皮,再用随处可见的黑土、黄泥制成墙坯。由于渔业生产的季节性,他们还建有临时性住房,分锥形撮罗子和圆形昂库。“撮罗子”主要用3米多长、直径6厘米多的桦木杆做成圆锥形骨架,再用多道横条绑扎在骨架上,外部覆盖茅草。昂库是用柳条弯成半圆形,两头插入土中。苫上茅草,即可住人。
裕固族是甘肃省特有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从事畜牧业,信奉藏传佛教。蒙古、回鹘、突厥、汉以及藏文化都对裕固文化产生了影响,而今裕固族在风俗习惯上近似藏族。便于搬迁的帐篷是他们的主要民居。传统的裕固族帐篷,是用4、6或9根木柱支撑的圆锥形帐篷,有些地区也有受藏族影响的方形帐篷。帐篷用牦牛和山羊织成的毛毯覆盖,多坐北朝南,忌讳门朝北开。帐篷内正上方是摆神位的地方,左边是板炕,进门的右边为女客的座位,左边是男客的座位。裕固族农牧民冬春季节多住土木结构的房屋。这种房屋一般较宽敞、明亮,室内有土炕,有的也修有院墙。这种居住形式的变革是裕固族从游牧向半游牧定居转变的表现。
综上所述,我国蒙古、哈萨克、藏族、鄂伦春、赫哲、裕固族等少数民族,虽然聚居在祖国西北边疆、西南边疆、东北边疆等广阔的区域,有着地理、语言、环境、习俗、宗教、文化上的差异或略同,但是穹庐式建筑风格、建筑艺术、建筑文化大致相同,但也存在独特民族特色和地方风味。穹庐建筑文化是我国民族建筑史上的璀璨的一页,是我国少数民族早在远古创造的世界建筑奇迹,研究、挖掘、继承、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建筑事业意义重大而深远,它堪称我国民族建筑事业对世界民族建筑艺术、技术、科技、文化的一大贡献。因此,有必要在各级各类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民间组织等形成规模,培养人才,将其更加发扬光大,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作出积极的贡献。
[1]韩儒林,《穹庐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01月01日。
[2]杨福瑞,《北方游牧民族的穹庐观念与毡房文化》《论草原文化(第五辑)》,2008年。
[3]《匈奴社会生活纵论》,《中国·内蒙古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
TU-092.8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