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声乐教学中的心理调控
2015-01-31张瑞平
张瑞平
(江西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98)
浅谈声乐教学中的心理调控
张瑞平
(江西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98)
心理调控在声乐表演艺术中是非常重要的也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对声乐教学中的心理调控的探讨,也是声乐教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探讨,以便达到良好的声乐教学效果。
声乐教学;心理调控
声乐教学过程是学生不断地认识科学发声规律,即歌唱器官训练与心理发展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过程。在歌唱运动过程中,对每一点具体歌唱技能的学习与掌握,都离不开心理活动的配合。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调控,建立其歌唱自信心,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师生之间的配合效率,让学生更为主动地把握声乐学习的进程。
一、创造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是心理学的特有概念,它是指对人的心理发挥有着实际影响的整个生活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心理环境是指师生教和学的活动直接产生心理影响的那些共同因素。声乐教学中课堂气氛是一种可控制的心理环境。融洽和谐的学习气氛,可以使教学活动双方产生相应的积极情感,帮学生丢掉不必要的思想包袱,全身心地投入歌唱学习过程中。同时,良好的心理环境,也会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课堂效率。现代音乐教学法的特点之一,就是重视学生情绪活动,将其认知因素、情绪因素及动力作用同步,变苦学为乐学。
过去某些教师随意责骂学生,甚至扔谱砸琴或一味指责学生的某一个错误,这常常使学生进入一种不必要且难以自拔的紧张情绪当中,思维很难灵动起来,师生之间的互动也会受到影响,课堂效率也会大打折扣,学生的自信心在这种状态下很难建立起来。
“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环境是一种情绪、情感体验,被教师和学生感受领会,成为一种反馈信息和学习效果的标志。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等方面加以调整,以求最佳的学习效果。不同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活动产生不同的态度和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态度和蔼,循循善诱,并善于观察分析,能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切忌动辄急躁发脾气,更不能将课堂以外的不良情绪带到课堂上来。因为人的情绪、情感具有感染性,教师本身的情绪、情感会对学生产生“辐射”作用,影响学生的心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微妙地、潜移默化地伴随着教学活动,调整着课堂气氛,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
二、建立学生的歌唱自信心
帮助学生建立起歌唱的自信心,是声乐教学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在教学初始阶段,老师不妨让学生通过开怀大笑或放声呼喊等手段来体会他们自己的嗓音潜力,对今后的声乐学习产生最初的自信心。
总体来说,人的嗓音大多都比较正常,特别差的极少。这一点可以从几乎所有的婴儿都会大声啼哭和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开怀大笑等自然发声状态中得到证明。而嗓音的不同,除了遗传因素之外,跟个人的生活环境是有很大关系的。如生长在山乡原野的人通常都有着高亢豪放的自然嗓音,而生长在城镇里的人很少有豪放的嗓音,市井中人的嗓音多具有纤细低柔的特点。由此可见,种种嗓音的形成与人们的生活环境是相互协调的。
在没有学习声乐的时候,基本上没人感到自己的发声有什么问题或困难。而一旦接受正式的声乐训练,学生往往觉得无所适从,平时好听的嗓音仿佛忽然消失了,从而对自己的歌唱能力产生怀疑。这正是声乐学习中“自然―不自然―自然”三阶段中的不自然阶段。此时,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分析其缘由,并为学生克服困难做好心理准备,使他们对在纠正不良发声习惯的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的嗓音不适现象能有正确的认识,不因暂时的困境而丧失自信心。
三、培养学生的歌唱积极性
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一般可从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两方面因素来进行探究。
(一)建立正确的学习目的
初学声乐的学生往往没有正确的学习目的。他们关心的只是发声技巧,如在平时练习中多对高音感兴趣,或是片面追求音量,而不去关注歌唱的艺术表现问题,误以为只要唱得高,唱得响就是好的,而忽视了对自身音乐修养的全面进步。孰不知只有声音没有音乐的歌唱只是匠气的歌唱,而非艺术的歌唱。歌唱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一定的歌唱技巧来表现音乐的内涵。歌唱技巧绝非歌唱的终极目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伊始就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声乐学习目的,并注意对学生进行音乐修养和歌唱技艺的同步培养。
(二)培养浓厚的歌唱兴趣
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学习声乐,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她对声乐艺术的热爱程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
在声乐教学实践中,每一个具体的教学步骤和每一点教学进展情况都必然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相应的影响。当教学步骤合理、教学进展顺利时,学习兴趣的心理倾向就活跃兴奋;而教学措施失当、教学进程受限时,学习兴趣的心理倾向则受到压抑。因此,教师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声乐教学中,除了应遵守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一般教学规律外,还应该强调身体力行、循循善诱的教学原则。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很少示范甚至不做示范,这是不好的,声乐教师要勇于进行教学示范,所作的教学示范还必须是正确的,恰当的。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教师应进行不同规格的示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示范一般比较直接,即不论面对怎样的学生,教师范唱的都是自己的最佳声音状态。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学生由于程度的问题,有时是根本模仿不来的。如果硬要去模仿,其结果多以失败告终,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学习阴影,破坏学生的歌唱兴趣和自信心。由此可见,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范唱的声音必须与学生的学习程度、接受能力相适应。如当学生的气息问题较为突出时,教师的范唱就应暂时放弃声音的饱满度,而侧重表现歌唱气息的运动状态。
如上所述,在声乐教学之初就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示范,并分阶段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就能够让学生在最自然、最简单、最愉快的状态中学习歌唱,而不是将歌唱变成一种苦役。
还有,平时可以让学生多观摩音乐会、歌剧和音乐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多为学生创造舞台实践机会,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与肯定和鼓励,使学生在多次实践中巩固自己的声乐学习成果,体会快乐与满足,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加强了求知的欲望,产生对声乐艺术更为持久的热爱之情。
四、发挥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主动性
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学生独立的歌唱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作为一名声乐学生,总是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学习问题,但是,如果教师因为怕学生练出什么新“毛病”而不允许其进行自主学习,那么,学生就会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就无法对教师的教学意图进行消化,亦不能建立起正确的声音概念。因此我们应提倡学生主动参与到声乐教学过程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法国启蒙教育家卢梭说过这样一句话:“形成独立的学习方法,要比获取知识更重要。”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自己的主体自主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主动高效地投入到声乐学习中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习质量。声乐教学过程,无论是技巧学习,还是舞台表演,都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相关。教师应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有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减少对教师心理上的依赖,使声乐教学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正确歌唱习惯的养成,是歌唱生理和歌唱心理的默契配合,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调控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应有的重视。
[1]邹本初,《歌唱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周小燕,《声乐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3]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J61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