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交往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5-01-31张立忠王晓丽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5年10期
关键词:师生策略语文

张立忠,王晓丽

(1.赤峰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内蒙古 赤峰 024000;2.赤峰市元宝山区平庄中学,内蒙古 赤峰 024000)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交往中教师独占课堂、满堂灌、填鸭式的现象已经很少再现,代之的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气氛活跃的“积极”景象。经过认真审视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在这种“积极”景象背后,还缺乏对交往内在过程的有效转化和对其本质的提升,交往还处于自然而无序的状态,教师和学生对课堂教学交往还存在很大程度的茫然而不知所“做”的困惑。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交往问题及分析

研究者在自然情景下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交往情况进行观察,观察过程中以言语交往为主要观察点,观察的目的是了解真实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交往情况。通过观察发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交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交往的单一性

一般而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交往形式主要有两大类: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通过观察发现小学语文课堂交往主要是师生之间的交往,生生之间则缺乏有效的交流和互动。通过观察还发现生生交往主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小组合作更多的是停留在表象的层次上,其最终还是以师生交往形式结束。如:在一次课堂观察中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之后,突然想到要改变一下交往形式(通过观察推断,教师要求的小组合作学习绝大多数都是随机进行的,缺少课前的预设),提出“下面请小组讨论一下”的要求,给学生交往的时间很短,在学生并未真正进入讨论状态的情况下,接着要求“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谈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生生交往又回到了师生交往过程中。在只重师生交往的课堂中,“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还没有作为真正教育力量自觉地影响学生个体的发展”[1],交往形式的单一,也容易使课堂教学简单化,不利于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理想的实现,使部分学生始终游离于课堂教学交往的边缘。

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交往的控制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出了明显的控制特征,在交往中一般处于优势地位的是教师,处于被控制、消极被动地位的是学生,课堂教学交往往往成为教师完成教学流程的单向交流。在所有被观察的课堂教学中,仅有3次学生的主动质疑。学生在交往过程中被动的地位,表面上看是学生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如学生学习被动、问题意识不强,然而真正的原因是教师在交往中很少给学生提供主动学习、判断思考的机会,进而使学生好奇心、问题意识淡化。比如在某班的课堂教学中,通过观察发现几个学生几次有主动质疑的冲动,但教师没有给予反应。对于偶发的学生质疑及突发的教学事件,教师往往忽视或很少深入,研究者推测产生此种现象的原因:一是教师在面对教学进程与学生问题(发展)的两难时,教师更多选择前者;二是教师在潜意识中仍以权威自居,对于突发的、自己没有准备的教学事件,不愿过多而深入地展开。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交往的偏向性

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交往中学生并未获得同等的交往机会,教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交往态度、交往时间、交往内容,对某些学生特别关注,在交往对象的选择上表现出了一定的偏向性。学习成绩好、善于表达、回答问题能符合教师教学思路的学生获得交往机会较多,从观察学生的表情和行为可以推断,每堂课总有部分学生游离在课堂教学之外。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有学生主动性差的原因,有教学时间的限制的原因,但根本原因是教师观念的问题,教师并没有真正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内化到自己的教学观念体系当中,以教师为中心、文本为中心的观念根深蒂固。选择较优秀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交往,有利于教师按教学预设进行教学活动,同时可以使课堂教学得以流畅地进行。

4.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交往的形式化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交往过程中,存在形式化交往的现象,个别的课堂教学交往缺乏实质性内容。有的课堂教学存在为交往而交往的现象。如在某班进行的教学,整堂课有51次提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是教师的提问很多都是不清晰的,学生不理解提问的问题,随后教师反复提问,然而学生启而不发,最终学生只有被动回答,而教师的总结也不是很明确。通过观察还发现部分教师提问的问题主要是围绕文本在备课中预设的,而非学生“想研究的问题”,且教师期待学生给出有利于教学进程的答案。以上课堂教学只具交往之“形”,而缺少以交往促学生发展之“实”。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交往的原则

课堂中交往教学的实施是有一定原则的,这些原则是实施教学交往的基本依据和要求,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层面实践新课程理念的“路标”。[2]本文在小学语文课堂实践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研究者对教学过程的认识,提出以下几点课堂教学交往原则。

1.互动性原则

教学相长是课堂教学交往的真实体现,在交往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可以说互动性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交往的核心所在,缺乏互动的交往就会失去其本真的意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通过互动方式、互动内容、互动主体、互动方向的调节,形成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交往情境,进而实现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多样性原则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交往形式不能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课堂教学交往过程的属性不仅是竞争的也是合作的。多样性原则要求课堂教学交往不仅仅是师生间的交往,更是生生间的交往,具体又可分为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交往,教师与学生小组的交往,教师与全班学生的交往,还有学生个体相互之间的交往,学生个体与学生小组的交往,学生个体与全班学生的交往。[3]课堂教学交往过程中不仅要存在个体间、个体与群体间、群体与群体间的竞争,更要存在个体间、个体与群体间、群体与群体间的合作。

3.自主性原则

交往主体的自主性是交往进行的前提。“真正的交往体现为人对交往关系的自由占有,从交往的形式主体转化为真正主体,交往真正成为人自由自觉行为。”[4]作为交往特殊形态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想达到交往主体间真正情感与思想的交流和碰撞,首先必须遵守自觉自愿的原则,尊重交往主体思想行为的独立性。特别是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作为独立主体存在的意义,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促进学生主动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按自己的主体意识发表见解、参与互动。

4.平等性原则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交往过程中,师生间、生生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是教学活动中的权威,而是和学生一道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公平民主的课堂教学交往要求教师和所有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互相承认并赋予相互间平等与尊重。不同的学生在认知、情感、性格、智力、地位等方面的差异,不能成为教学交往过程中区别对待的依据。教师要尽可能地给予所有的学生同等的交往期待、机会、时间,采取同等的交往态度、投入同等的交往情感。

5.实效性原则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交往必须注重提高其实效性,注重教师与学生交往技能的提高和培训。减少无效交往、为交往而交往的现象的存在,提高课堂教学交往的效率和效果。交往效果要提高须处理好教学互动与学生思考的关系,以及交往节奏的把握和调控等问题。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交往问题的解决策略

教学策略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关节点,是教学基本理论与教学方法之间的中间环节。本文所论述的策略是针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交往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

1.认知先导策略

认知先导策略主要是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交往中教师错误的交往观(如交往次数过多,为交往而交往,交往的控制性、单一性,交往对象的偏向性等)提出的解决策略,是指在课堂教学交往正式进行之前,通过“学习——交流——反思——内化”的认识过程,使得交往主体对自身的课堂教学交往观念、课堂教学交往能力、课堂教学交往地位等方面形成客观的自我认识,以便使交往主体发现自己在课堂教学交往过程中的不足,最终形成正确的交往观念的策略。这里的交往主体主要是教师和学生,本文在此主要讨论教师的认知先导问题。

首先是学习,主要通过培训或理论学习,使教师了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交往的正确观念和做法,主要包括课堂教学交往的效率观、节奏观、平等观、自主观、互动观、合作观等;其次是反思,要求教师根据理论学习的内容与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交往活动进行对照,找出自己在课堂教学交往中的偏差;再次是交流,在教师自我反思的基础上与教学研究人员、其他教师、学生进行交流,进一步查找不足,分析原因,明确努力方向;最后是内化,将正确的课堂教学交往观与自己的已有的交往观念体系进行顺应和内化处理,形成新的课堂教学交往观念体系。

2.过程实效策略

主要针对教师交往能力问题,特别是提问的技巧问题,以及课堂教学交往的形式化、偏向性、控制性等方面问题提出的解决策略。过程实效策略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交往的过程,提高教师自身的交往意识、技巧,杜绝无效交往、过度交往等,达到提高课堂教学交往效率和效果的目的。

首先,教师要注意提出问题的质量,切忌提问的随意性,尽量坚持要提出更少的问题,提出更好的问题,提问要有深度,提问要有广度的提问要求[5]。其次,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密切注意学生的情绪状态及思维状态,注意交往节奏的变化,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思考时间,引导学生进入“愤”“悱”状态。以下建议对掌握这个技巧的教师或许很有帮助:(1)避免重复学生的回答;(2)在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线索或时间帮助他们思考之前,避免使用“想一想”的指令;(3)避免依赖于诸如“喔”“好的”之类的反应;(4)对学生的回答避免使用“是……,但是……”的教师反应,这种反应暗示着教师拒绝接受学生的观点。[6]再次,对于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课堂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问题应是多类型、多层次的,使课堂教学交往发挥更大的效应。对于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要坚决避免让少数优秀学生或愿意表现的学生独占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时间。[7]最后,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合理的、真诚的、差异的反馈。

3.引导激励策略

引导激励策略主要针对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交往过程中主动性差,学生缺乏质疑意识和能力的问题提出的解决策略。引导激励策略主要是通过转变教师观念,营造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在课堂交往实践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激励,达到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使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提高提问能力的目的。

首先,通过认知先导策略使教师转变课堂教学交往观念,明确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平等的主体交往地位,教师并不是教学过程中的绝对权威,教学不仅是教师主导下流畅进行的过程,更是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其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营造愉悦、宽松、安全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畅所欲言,敢于提问;再次,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质疑,给学生留出质疑的时间,使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最后,教师要利用学生回答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指导学生学会厘清自己的思路,学会聆听,使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提高提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合作精神。

4.合作交流策略

合作交流策略主要针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交往形式单一,特别是忽视生生交往问题提出的解决策略。合作交流策略力图在融洽、和谐、自然、轻松的课堂氛围中,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交往,生生间进行深入实质的合作交流,进而达到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师生多形式、多方位的课堂教学交往,促进全体学生实现真正全面发展的目的。

首先,通过认知先导策略使教师确立正确的课堂教学交往观,通过过程实效策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交往能力和技巧,通过引导激励策略提高学生交往、合作、质疑的能力;其次,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创设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为师生教学交流提供恰当的环境背景;再次,在横向上根据教学需要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教学交往,既有师生交往又有生生交往及更为细化的深入交往;最后,在纵向上每次交往都要注意其环节性及过程性,可将交往形式分为准备交往、初步交往、广泛交往、深入交往、评价交往等各个阶段,当然对于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各个阶段又应有不同的要求。▲

[1]郭华.教学交往研究的教学论意义[J].教育科学,2001(2):22-24.

[2]靳云乐.中国新时期教学论的进展[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

[3]刘云杉,吴康宁,程晓樵,吴永军.学生课堂言语交往的社会学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56-60.

[4]托马斯·麦卡锡.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6][7]王方林.何谓有效的课堂提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7):45-47.

猜你喜欢

师生策略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麻辣师生
Passage Four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