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专业特色建设实践研究——以旅游专业特色教育教学为例
2015-01-31刘小兰
□刘小兰
职业院校专业特色建设实践研究——以旅游专业特色教育教学为例
□刘小兰
特色是生命之基,目前一些职业院校专业特色建设思路滞后,跟不上社会发展步伐。旅游专业更是缺乏专业特色,背离于旅游对个性化服务的需求和旅游业区域发展的趋势。专业特色建设不仅符合了企业的用人需求,还有利于职业院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是实现校企双赢的重要途径。通过对职业院校旅游专业特色建设存在的困境分析,提出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建设的突破点及实施方法,以期对院校教育的长远发展提供有益支持。
职业院校;特色专业;管理模式;深度合作
专业建设是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专业建设涉及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师资力量、实践实训条件等,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职业技术学院,只有把专业建设做强、做大、做精,人才培养的质量才能上新台阶,教育教学质量才会有新突破。近年来旅游院校数量猛增,据国家旅游局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设旅游相关院系或旅游相关专业的院校)共计2236所,其中高等院校1097所,中等职业学校1139所。在校生共计107.34万人,其中旅游高等院校在校生数为57.62万人,比上年减少3.93%;旅游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为49.72万人,比上年增加2.85%,现在几乎所有的职业院校都有旅游专业。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给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旅游专业快速发展。然而旅游专业毕业生专业就业率低,流失率高,行业面临人力资源瓶颈,严重的供需错位让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倍感困惑,面临严峻挑战。
机不可失,时不我待,2013年我国旅游业创收2.95万亿元,同比增长15.7%;2014年创收3.25万亿元,同比增长11%。世界旅游组织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旅游市场的活跃,到2020年我国有可能成为世界前三大旅游目的地,并由旅游大国走向旅游强国。“人才跟不上”必将制约旅游业的发展。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必须以专业建设为方向,以特色建设为重点,全面走出困惑旅游专业教育的沼泽地,已成为职业院校旅游专业特色建设最紧迫的任务。
一、职业院校旅游专业特色建设困境
职业院校旅游专业是我国旅游业的人力资源库,职业院校旅游专业的发展为社会培育了一大批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市场环境也在发生变化,旅游者逐步成熟,旅游需求个性化和多样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旅游者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职业院校旅游专业跟不上行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各院校在专业建设上缺乏特色,专业特色建设存在许多不近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软、硬”件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
课程是学生的“粮食”,好的课程设置不但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营养,还能根据学习状况补充给学生所需要的能量。而目前我国多数职业院校旅游专业特色课程设置不仅缺乏特色,还仍延用“大而泛、泛而烂;理论旧、实践浅”的课程体系[1]。由于课程体系设置的不合理,存在理论性课程过多、无重点,应用型课程过少而又缺乏特色,使得学生学理论不全面,学技术不精湛,结果是学生不能学以至用,在从业竞争中没有优势,甚至被非专业学生所淘汰。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纵观我国职业院校的旅游专业,教学设备普遍落后,不少管理者的观念还存在问题,认为旅游服务简单容易,不需要现代的技术装备,很多院校的旅游专业教学还延用传统的黑板、粉笔、教科书、挂图等,现代传播媒体如幻灯、投影、广播、录音、电视、录像、光盘、电子计算机等及其相应的组合系统,如语音实验室、多媒体电教室、电子阅览室、微格教室、多媒体电脑机房等等没有得到普及。教学方法创新缓慢,改革措施滞后,“软、硬”件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虽然近些年国家财政对职业院校基础设施建设注入不少资金,但杯水车薪,用在旅游专业的投入少之又少,常常会被其它“急需”项目挤占。许多院校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实训室规模小,设施落后,有的有场地无设施,有的有设施无场地,学生不能摆脱听实验、讲实操的尴尬局面,理论与实践一头重一头轻的处境,难以满足学教学和社会需要[2]。
(二)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
师资队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决定性因素,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旅游专业的师资队伍力量单薄,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相同年龄段的教师过于集中,没有形成合理的年龄梯度、高级职称比例平均偏低,其主要问题是:一是非旅游专业毕业的教师,主要承担公共课和基础课,也有些在短期培训后转教专业课程;二是旅游专业毕业的教师,主要承担部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是本校毕业后留校任教的老师。这些教师中,大部分专业理论知识欠缺,专业技能也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同时,职业院校教学管理还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上,没有得到创新和提升。
面对信息产业的速猛发展,院校在教学中缺乏现代化管理手段。虽然,一些院校开始购买或自行研制旅游、酒店教学管理软件,但推进步伐缓慢。由于教学管理软件程序复杂,技术要求高,而且各个院校的需求又不完全相同。购买的软件往往不能充分突出其针对性,而自行研制的教学管理系统,停留在简单的管理之中,缺乏实用性和推广性。缺乏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制约着教学管理质量的提升,也制约着院校专业特色的建设。
(三)人才培养定位模糊,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视不够
职业院校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往往是追求大而全,职业面过于宽泛,虽然为就业方向提供了多项选择,但人力培养缺乏明确定位,没有对市场需求做较好预判,盲目跟风和无序竞争,使得人才培养陷入困境。从近些年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区域情况看,有90%的学生选择本省城市就业,7%的学生选择临省城市就业,3%的学生选择较远省城市就业[3]。因此,院校不重视地域特色,不根据地域特色进行人才定位培养,就成为造成旅游人才逊色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由于大、中、小旅游企业人才需求方向不一样,较大企业需要管理类人才,中等企业喜欢有创造能力的人才,而小企业缺乏技能型人才。院校没有根据学生自身特长和爱好实行拓展培养。缺乏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面对旅行社、酒店、景区及不同的旅游企业,没有进行针对性的重点培养,使企业缺人才,学生难就业的现象得不到有效解决。
同时,职业院校普遍存在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视不够的现象。2013-2014年,有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通过网上多项调查,有79%的职业生求职没有清晰、具体的职业发展规划,33%的求职者简历投递石沉大海却不知原因,重视简历制作和面试技巧者不足21%。不知如何规划职业生涯的求职者占81%,理想模糊的求职者占43%,模仿其他同学就业方向、发展思路的求职者占11%,有大致想法却难以付诸实践的求职者占37%,明确表示自己有清晰、具体的发展目标和计划且正在实施中的求职者仅占25%。这些数据,反映了院校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视不够,使学生缺乏职业目标,面对就业压力,一片迷茫,找不到发展方向。旅游专业的专业出口对应旅游业,对旅游服务谁都可以说了解,但在这个行业如何发展,很多人心中没底,很迷茫困惑。
二、旅游专业特色建设的两个方向
物色是生存之基,特色建设是职业院校追求发展的最佳途径。旅游的本质在于求新求异,旅游服务讲究个性化服务,旅游个性化服务呼唤旅游专业特色,旅游专业建设要注重专业自身特色的形成,把教学中的亮点和经典部分,作为专业特色的重点部分来建设。瞄准市场产业设置特色专业,抓住岗位需求开设特色课程,以特色建设为办学思路,推进专业特色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其中最主要的是要把握住以下两个方向。
(一)特色专业,为企业量身打造人才
随着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未来的人才培养更需要倾向专业化的方向,职业院校要想在竞争中站稳腿根,就必须突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全力为企业量身打造人才,并走属于自己的“内驱式”与“外延式”相结合的专业特色道路。摆脱传统课程设置的束缚,将生存因素和发展因素双重并举,明确教学目标、确定人才定位,避免专业设置过多,突出专业特色的精而细,由“以校设课”转向“以人设课”和“以企设课”,从教学规划、课程制定上全面体现专业特色,突出旅游领域专业特色,培养人才在知识水准、能力层面、综合素质方面都能达到,甚至超过旅游行业及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
旅游专业特色建设要顺应时代潮流,要以市场发展为导向、企业需求为依托,要创建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4]。以专业特色为方向,重点培养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紧缺的经营型管理人才和技能型专业人才,在研究国内外旅游发展政策、旅游信息数据、旅游产业开发等基础上,勤思考、善洞察,捕捉旅游发展趋势和脉点,为企业输送专业特色人才,走在培养人才队伍的前列,实现专业特色的跨越发展。
(二)特色培养,让学生学会两条腿走路
特色培养,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旅游专业特色学习和锻炼,使学生获得选择、创造职业的综合实力,这就需要院校在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特色培养。一是培养学生毕业后在复杂环境下具备求职能力,二是培养学生就业之后具有适应工作岗位、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能力。
院校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在人才培养方面不能好高骛远,要结合实际,通过 “双元化”、“渗透式”、“工读交替型”等人才培养模式,以特色培养为轴心,向“双向参与、双向互动、双向促进、双向发展”方面辐射,形成旅游专业特色的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5]。如“双元化”将企业与实践为主导,开设与企业关系密切的专业技能实习课;“渗透式”以院校专业特色为中心,根据学生兴趣和特长,寻找学生自愿接受的企业单位,与企业单位达成学生工作任务、职责、时间、薪酬等协议,开展实践培训,实践培训结束后,及时总结,做到纠偏扶正;“工读交替型”以院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为方向,根据学生状况,展开交替式人才培养,让学生学会两条腿走路,实现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的。
三、旅游专业特色建设实施方法
旅游的特点和旅游业的发展形势,注定职业院校旅游专业不能关门办学,更不能重走传统的老路,要拓宽办学视野,多渠道搜集外界旅游相关信息,把握国家政策,抓住发展机遇,不断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学科布局,优化课程结构,在旅游专业特色建设上,要集全校力量和智慧,全方位、多角度改善育人环境,搭建新的人才培养平台,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具体的实施方法如下:
(一)明确教学目标,以培养区域旅游服务对象为特色
旅游职业院校要依托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挖掘和寻找区域领域中的潜在资源,从历史、地理、文化、环境等方面出发,研究探讨旅游与经济的契合点,把握旅游市场的人才需求信息,将服务区域旅游做为旅游人才培养的目标。
充分发挥区域旅游资源优势,依据区域丰富的特色,重点探索新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主动开展市场调研,根据行业反馈意见及建议,及时调整不科学、不适应旅游人才发展的问题,建立与企业和旅游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体系,采取“2+1”或“3+1”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要与区域需求实现“无缝”对接,教学内容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突出旅游专业教学特色,对理论和实践进行区分,把实践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建设以应用型为特征的理论教学体系及以专业核心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6]。要注意运用现代企业对员工教育中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一致的内容,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相衔接,在工作岗位上磨砺意志、展现自我,在真实社会环境中形成责任意识[7]。
专业建设要明确教学目标,以培养区域旅游服务对象为特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做好“2+1”或“3+1”教学的拓展工作,让旅游企业感受到合作带来的经济效益,让学生认识到加强技能实践在就业和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教学目标要体现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起到导向、激励、评价作用,以准确、具体、全面、明确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学通过与区域历史文化、地方传统特色相结合,从根本上提高培养区域旅游服务人才的效率。
(二)以就业为导向,加强特色课程体系建设
旅游职业院校在开设 《旅游文化》、《饭店管理原理》、《导游业务》、《餐饮管理》、《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等精品课的同时,还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加强特色课程体系建设。开设一些更贴近旅游专业的特色课程。如开设《形体训练》、《医疗急救》等课。
由于旅游业有别于其它行业,需要内外气质兼备的优秀人才,在重视业务技能的同时,还比较重视外在形象和外在气质的完美。鉴于此,院校要改革体育课教学,加强形体美的审美教育课程,增加美育及艺术修养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规范坐立行走姿态,提升学生的外在素养[8]。同时,职业院校要不惜重金,重点投入,将实践技能课与综合技能训练课紧密结合,突出“仿真训练”、“定项训练”效果,在体现实用性和操作性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特点订制强化课程,让学生走上实习岗位前,助其“热身”。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将实践技能课、综合技能训练课列入重点课程项目,并作为学生学习专业技能、毕业考核的重要标准和依据。
发展旅游教育,职业院校要根据旅游专业特色设置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要结合专业特点,采取宽泛基础、灵活板块的基本思路,淡化学科性课程体系,强化职业型教学结构。建立符合院校实际的旅游专业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对必修、选修、任选课做适当调整,必修课需要完成公共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教学重点放在选修和任选课上,选修课必须在旅游工作岗位细化的基础上,按照旅游岗位所需的知识、技术,以模块化的形式精细设课,重在培养和拓展学生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发展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充分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9]。任选课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性集中拓展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发展和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三)与时俱进,完善特色专业体系建设
特色专业建设是旅游职业院校的基础建设之一,是提升院校品牌、培养专业人才的关键所在,也是服务市场经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旅游职业院校特色专业体系建设不但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更要以培养专业人才为宗旨,以社会发展和就业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旅游特色专业结构。专业设置要突出市场、就业岗位需求,要以科学的方法对专业进行定位。依照“重特色、重专业”的育人原则,在重视旅游职业院校自身特色的基础上,积极结合行业特点及用人企业的意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逐渐完善特色专业体系建设,走一条“特色兴校、专业强校”的发展道路[10]。
旅游职业院校要选择一些特色明显、专业性强,有益于就业和有利于长远发展的专业作为特色专业来重点建设,从一些常规专业,如酒店服务与管理、旅行社、景区管理与服务、文艺编演与管理中寻找突破,开设一些旅游稀缺专业,如旅游会展,旅游工艺品开发与营销、电子商务旅游等专业,积极走市场化调研路子,开设国内超前的专业,以新专业、新特色,占领区域旅游职教市场、提升院校影响力,拓宽生源渠道面。
总之,旅游专业特色是一项朝阳产业,虽然在发展中存在种种困境,但只要职业院校以积极的姿态面对机遇和挑战,查漏补缺,加快课程改革,以培养旅游专业特色为创新点,以行业需求为中心,不断探索、研究旅游专业特色建设的方法和措施,就一定能为旅游业输送优秀人才,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引擎。
[1]陈伍香,邓振锋.旅游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教学管理机制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0(1):155-158.
[2]王虹.高职高专院校整体推进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从高职旅游专业群建设特色专业谈[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1(12):35-38.
[3]鲁阿群.浅谈旅游中职教育校企合作教学管理机制[J].时代教育,2010(08):157.
[4]谢冽.浅析校企合作下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建构[J].职教论坛,2010(11)11-12+15.
[5]汪亚明.论旅游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互动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73-77.
[6]陈平,陈菲.校企合作构建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8):73-76.
[7]周利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介入专业实践环节研究——以旅游相关专业为例[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48-51.
[8]何屹,孙倩.高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教学管理现状分析[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84-86.
[9]李加旺.职业学校特色专业建设探究—以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民族陶艺专业建设为例[J].广西教育,2013(11):71-73.
[10]陈有利.基于MBTI性格理论探讨高等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提升[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12):256-257.
责任编辑蔡久评
刘小兰(1965-),女,四川绵阳人,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教育与旅游经济。
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梓潼县旅游业人力资源状况及培养路径探索”(编号:MY2014ZC025),主持人:刘小兰。
G710
A
1001-7518(2015)21-006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