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生态取向的“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

2015-01-31杨公安赵文平

职教论坛 2015年24期
关键词:双师型双师信念

□杨公安 赵文平

文化生态取向的“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

□杨公安赵文平

从文化生态的角度来看,“双师型”教师发展是一个文化生态过程;其培养目标在于形成一种“双师”文化,即坚定尊重技术技能的教师职业教育信念、形成走近企业实践的教师态度、塑造行动导向传递技术技能的教师行为。基于此,“双师型”教师培养需要确立一种整体性发展的“双师型”教师文化价值观,创设基于团队的合作型组织文化,构建“学术文化、企业文化和教师文化”相融合的跨领域文化环境。

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文化生态

文化生态是指一定时代各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所呈现的形态以及由此形成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化结构,它在本质上规定并表征着人的生存方式及其相互关联[1]。“双师型”教师之所以称为“双师型”,根本上在于其融合了学校学术文化与企业职业文化。如果将技能看作是“双师型”教师的外显行为,那么,内在文化则是“双师型”教师的根本。所以,在“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必须在培养理念、培养目标以及培养策略方面坚持文化生态的价值取向。

一、“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理念:文化生态的融合过程

个体发展是在其所处的环境中逐渐成长的,人类发展是人们参与社区社会文化活动的不断变化过程,即“参与中转变”。不是文化影响个体发展或个体发展影响文化,而是人们在参与文化活动中获得发展,文化活动本身也由于人们的代际介入而发展,每一代人在与其他人进行社会文化活动时,会运用和拓展从上代人那里继承的文化工具和惯例,人们通过共同运用文化工具和惯例而发展,同时人们也促使了文化工具、文化惯例以及文化机构的转变[2]。“双师型”教师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个群体,自然而然离不开特定的企业文化、社会文化环境,离不开周围的教师以及教师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社区的活动。其发展和成长正是其自身在参与职业文化活动过程中与社会群体相协调的结果。“双师型”教师作为职业文化活动的参与者,通过“参与中转变”而不断粹取文化并获得发展,而这种发展只能通过其不断变化的文化实践和所处的社区、社会环境来理解。

杜威认为,“只有智力懒惰才会导致我们得出结论说,由于思考和决定形式是个体的,它们的内容、它们的学科,也是某种纯粹个人的东西……似乎是单个的事情在进行,但是它们是一起进行的。没有发现任何完全孤立进行的事情。任何事情的进行都与其它事情的进行联系在一起。”[3]所以,“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理念应当强调,不要把“双师型”教师当作孤立的个体,而应置于文化关系、社会关系尤其是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之中来理解。因此,“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过程是一种多元文化的内化过程。文化生态取向的聚焦点不仅仅局限于学习相关学科知识和教育技能,而是建构多元合作的教师文化,在合作互助中实现发展。由此可见,“双师型”教师作为兼具企业和学校文化特质的一个群体,其培养过程的实质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个人与群体等多方面的合作融合过程。

综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过程可谓文化生态的内化过程。一是个人层面的文化内化过程。在文化活动参与中,通过对“双师型”教师的个人成长经历、认知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处世态度、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分析与解读,考察和剖析特定社会环境和文化对“双师型”教师个体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二是群体文化的内化过程。在与学校教师、学生以及企业技师和学徒的群体合作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群体意识和观念,并合理、自觉地了解群体的目标与共识,建立良好的群体文化体系。三是职业教育文化生态环境的内化过程。“双师型”教师所处的工作生活环境对其专业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双师型”教师的成长正是出于职业技能的熏陶和职业文化的涵养之中。由此可见,文化生态取向下的“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建设具有校企融合特点的学校文化,将企业文化融入学校、在学校营造企业化的氛围、与企业合作在校内设立生产流水线,有校办工厂、进行生产或产品加工,建一体化教室、实行一体化教学,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和促进“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

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标:兼具“双师”文化

“教师专业内涵的核心,或者说专业精神的原动力应该是文化,只有强大的文化才是教师专业能力、专业素质的根基。”[4]教师文化看作是一种组织文化或群体文化,它是教师群体在共同的学校教育环境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与表现。教师文化可以被划分为三个层次,即教师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而文化生态取向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旨在形成一种能深入渗透到教师的信念、态度以及对工作的理解和教育教学行为之中,能够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的“双师”文化。

(一)教育信念:尊重技术技能

信念是人们对某种观点、原则和理想等所形成的内心的真挚信仰。是在一个个体的专业或职业发展中处于最高层次,它统摄着个体素质结构的其他方面。菲蒙特和弗洛登也指出,“有效的教育改革必须建立或重建在教师和那些准教师们即有信念的改革之上”。[5]“双师型”教师也是如此,信念是其成长发展的思想基石,将直接影响着行为。因此“双师型”教师的职业教育信念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结构。针对当前将职业教育视为下等教育、不会被首选的社会现实,双师型”教师应始终坚定起一种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信念,坚信技术技能在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坚信职业教育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价值。教师信念的确立是教师文化形成的根基。

(二)教育态度:深入企业实践

“教师文化构建就是在确立信念的基础上转变教师现有的不适应学校发展的态度,并随着态度的更新产生持久的行为倾向。”[6]“双师型”教师区别于普通教师的主要标志是其实践技能、企业实践经历。形成“双师型”教师文化需要“双师型”教师有一种积极的企业实践态度。“双师型”教师要主动走进企业,参与企业生产实践。面对当前“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职业教育是三流教育”、“鄙视技能”、“职业院校学生是难教的差生”等等的观念和现实,“双师型”教师能够具备热爱生产活动、尊重技能人才捍卫职业教育等态度。对于企业生产实践,“双师型”教师以一种积极融入和走近的态度面对,而不是远离或用另一种鄙夷的目光看待。要转变不合理、不正确、消极的态度,形成正确的、积极的态度换句话说,“双师型”教师是关注企业生产实践的教师,始终能够积极融入企业实践。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增强“双师型”教师对职业教育的文化认同。

(三)教育行为:行动导向传递技术技能

教师文化基于教师的信念,由内而外展现,最终落实在教师的专业态度和教育教学行为上。教师行为是教师文化的外显表征,“双师型”教师行为主要表现为技术技能传递。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与同事的交往、与企业生产的联系等等。面对职业院校学生文化知识基础差、行为问题突出、难管教等特点,“双师型”教师能够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行为,不要将职业院校的学生一棍子打死,而是采取符合这类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运用行动导向着重传递技术技能。行动导向的教师行为是“双师型”教师区别于普通教师的一个重要标志,这是根源于“双师型”教师所属的教育活动性质,教授技术技能而不是纯粹的理论知识。

三、“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策略:建设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

“双师型”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文化生态过程,主要在于“双师”文化的形成。那么依靠什么来关注其成长的文化生态属性、用什么内容来培养其“双师文化。教师发展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生态系统中实现的,学校需要为教师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在人与文化的相互建构中实现学校和教师的主动发展。

(一)确立整体性发展的文化价值观

“双师型”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文化内化的过程,应着重通过技术文化、职业文化、企业文化等内在的力量构筑“双师型”教师的精神价值。“双师型”教师的成长依赖于真实的企业文化环境,只有深入企业文化环境之中,“双师型”教师才能真正内化并生成职业教育的价值与行为。首先是转变过去那种剥离出背景和文化因素的个体式教师,而将其置于复杂丰富的文化环境之中,整体全面地认识“双师型”教师。其次,教师的发展不仅仅是外在的教学行为改变,还应重视其内在的价值内化;既要关注“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能力,也要关注其教育价值观和态度。“教师信念的发展要受到教师从教后的教育实践、所处的社会环境条件、教师群体间的文化特质以及自身的知识储备等因素影响。”[7]教师信念与教师教学行为并非因果联动的关系,而是处于互动关系,即教师的信念产生与教师实践和教师生存环境,受制于其所处环境中的价值观和文化,同时影响、指导教师的实践活动,而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的反思和积累的经验又可以改变教师已有的信念。

(二)创设基于团队的合作型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是影响“双师型”教师成长发展的重要文化情境之一。大力倡导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与知识共享,相互借鉴、相互吸取经验。教师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在交流合作中实现其专业发展。一方面是“双师型”教师在师傅带徒弟的模式中成长,为新教师搭配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做专业课教学的指导教师,得到老师傅教师一对一、一帮一的有效指点。在教学过程中,要相互听课,相互交流,相互探讨。通过积极互动,促使新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快速提升。另一方面是“双师型”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内化各种信息,完善自身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构建学科带头人技术研发制度,选派学科带头人定期赴国内外职业院校和企业考察研修,使学科带头人掌握职业教育和企业生产的最新动态。为学科带头人创造参与技术改革和生产研发的条件,通过传帮带引领其他教师发展,进而提升整体“双师型”教师素质。正如加拿大学者富兰所言,“在教师学习中,每个教师每天坚持独立学习并与其它教师进行真正的合作学习,是教师学习个性化与精确化的前提条件。 ”[8]

(三)构建多元文化相融合的文化环境

“‘双师’文化的培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构建一个政府、职业院校、职业院校教师以及‘双师’群体共同参与的立体网络。”[9]“双师型”教师的深层次成长发展是一种文化过程,体现为学术文化、企业文化和教师文化的融合。建设具有校企融合特点的学校文化,将企业文化融入学校,在学校营造企业化的氛围,通过产教结合,以推动和促进“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总之,“双师型”教师的复合型知识结构需要采取“学校与企业、工作与学习、理论与实践”等跨界性的文化环境。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会计专业与财务处共建——真实业务实训室,建筑系与基建处共建——实训项目对接工程项目,国际学院与外事处共建——校园项目实训室,通过无界化方式整合校企资源,实现了整体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总之,人是在环境中而生存着,人的成长发展也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发生的,环境本身的特征会影响人学习与成长的动机效果。“双师型”教师绝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而是生活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之中,在亲身经历和感知职业文化过程中形成对职业教育教学的认知、态度和行为。采用文化生态取向的“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将“双师型”教师置于校企文化环境的隐性课程下进行熏陶,是从内涵方面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举措。

[1]徐书业.文化自觉:教师专业发展的未来趋势[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2):1.

[2]Rogoff,B.The Cultural Nature of Human Development.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52.

[3]Dewey,J·The public and its problems[M].Athens,OH:Swallow·1927:22.

[4]谢革新.文化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J].教育学术月刊,2008(8):68.

[5]Feiman-Nemser,S.,&Floden,R.E.The cultures of teaching[M].New York,NY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86:127.

[6]李霞.信念、态度、行为:教师文化建构的三个维度[J].教师教育研究,2012(3):21.

[7]赵昌木.论教师信念[J].当代教育科学,2004(9):12.

[8]迈克尔·富兰.教育变革新意义[M].赵中建,陈霞,李敏,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56.

[9]刘子真.论“双师”文化的培育[J].现代教育管理,2009(8):72.

责任编辑蔡久评

杨公安(1978-),男,山东单县人,教育学博士,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政策、职业教育经济学;赵文平(1984-),男,内蒙古丰镇人,教育学博士,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产学研平台的‘高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GJA104015),主持人:蔡玉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及其培养模式研究”(编号:BJA10093),主持人吴炳岳。

G710

A

1001-7518(2015)24-0038-03

猜你喜欢

双师型双师信念
为了信念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发光的信念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信念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民办高校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