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文之美,“读”领风骚
2015-01-31吴雯雯
吴雯雯
赏文之美,“读”领风骚
吴雯雯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古人已经做了精辟的总结。事实证明,声调优美,抑扬顿挫的朗读不仅可以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能够让学生亲近文本,感知文本的形象美,意境美和情操美,引起与作者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共鸣。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无声的文字化成有声的音符,组织学生以“读”入文,奏响语文课堂最动人的旋律。
一、范读,叩击文者的心灵之音
“声情并茂”的朗读给人以美的感受和体验。而良好的朗读品质并不是天生的,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逐渐渗透,不断培养和提升。尤其是教师标准的普通话范读,语调时而低落,时而喜悦,时而铿锵有力,可以尽情地展示对作品,对作者的理解和领悟。然而,一些教师常常忽略课堂范读的重要性,殊不知这样的省略不知不觉中错过了一个引领学生与教师,与作品,与作者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以良好的示范,直观的给学生呈现文字背后的感情。
例如:八年级上册《背影》一课,这是一篇描写亲情的文章,作者以平实而细腻的笔触刻画了父亲的形象。然而,毕竟写作时代距今较远,写作年龄也与中学生有一定差距,对父爱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为此,教师从范读入手,并以筷子兄弟的MV《父亲》为背景音乐。随着音乐缓缓响起,教师语调平实而真挚读着,学生的心也走进作者生活的时代,当读到父亲“两手攀着上边,两腿往上缩……”一段的时候,有几个女生低声地啜泣起来……朗读结束,教室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是一篇朴实的文章,但却让我们想到了自己年迈的父母,文中的画面勾勒得很简单,而恰恰是这简单更能触动身体最柔软的地方。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以范读拉近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距离,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特殊时代背景下“背影”凝聚的父子亲情。真正的以读为弦,叩击文者的心灵之音。
二、乐读,感知文字的馥郁之香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乐读,爱读,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朗读语言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然而,很多教师常常忽略学生的真实感受,导致朗读兴趣不浓,朗读能力普遍偏低。因此,教师在朗读教学中要灵活采用不同方式,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和热情,感知文字的馥郁之香。
例如:七年级下册《沁园春·雪》一课的教学,教师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朗读的魅力。首先开展“博览天下”环节,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白雪皑皑,天地浑然一体的壮丽景色;接着以范读的方式展示词人豪迈的气魄和壮阔的胸怀,然后教师让学生齐读、对读,最后在小组间进行朗读比赛,一波又一波的朗读声跌宕起伏,孩子们的热情被激发出来,情不自禁的沉浸在诗歌的豪情壮志之中。
这个教学案例,教师针对教材特点进行了全新的处理,而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从不同角度走近诗歌,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感受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迈气概,与文字融为一体。
三、美读,领略文本的奇特之景
叶圣陶先生提倡美读,即在朗读中读出作者的感情,设身处地地读,在激昂处给他个激昂,在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只有这样朗读才能走进文本,与文本相亲,透过朗读,实现心灵的对话与情感的交流。因此,立足新课改初中语文课堂,给学生时间朗读,让学生充分地朗读,领略文本的奇特之景。
例如:七年级上册《春》一课的教学。教师以“读”为切入点,以“美”为落脚点,让学生与作者相约,行走在美丽的春天里。朱自清先生写景的文章不少,最美的恐怕就是这篇文章了。初读课文后,你认为“春”哪里美?教师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积极的思考和热烈的讨论。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有感情的朗读,通过积极有效的朗读,有效地掌握了文章的主题内容和思想情感,并对作者巧妙的构思及精美的语言有了更深入细致的理解和感悟。
此刻,教师任何的讲解都是苍白的。文本的意蕴,描摹的景色,于朗读中领悟,在自悟中提升,这远远比教师的讲解来的更纯粹,更饱满。
总之,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是打开文本大门的一把金钥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组织朗读,让学生与“读”同行,幸福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常青藤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