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生态课堂”中“三场”的构建——以《像山那样思考》为例

2015-01-31

中学语文 2015年21期
关键词:利奥波德尔多生命

徐 珏

生态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强调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欲望和意识,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现代课堂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真正统一的课堂。构建生态课堂的核心理念是尊重、唤醒、激励生命。

《像山那样思考》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大地的眼睛”版块中的一篇美文,它出自于美国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面对岌岌可危的生态环境,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观无疑具有划时代的启示意义。对于这篇文章的解读,我想不应仅停留在对文本的文学理解上,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它的思想价值,这为构建“生态课堂”提供了契机。

生态课堂作为一个问题探索、智慧碰撞、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所,应该流淌着思想、流淌着情感、流淌着生活,因此,我把课堂定位为三种教育场:思维场、情感场、生活场。下面将以《像山那样思考》为例,分别从这三个方面来谈“三场”的构建。

(一)尊重生命,构建思维场

生态的课堂首先应是一个“思维场”,它充满着思辨色彩,学生的思想可以自由碰撞,这有利于学生智慧的形成和发展。而要让学生思维聚集,必须先创设一个静心思考的环境。

1.创设思考环境,营造思考氛围

在进入课文之前,我先引入两段话,一段出自学生之前做过的现代文阅读刘晓娟的《瓦尔登湖的遥想》:“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里,我们离自然越来越远了,生活在一个喧嚣的时代,却比任何时候都。信息的爆炸让我们取而代之的是心的焦灼与噪杂,多么的悲哀!”另一段出自美国的一位自然主义者梭罗:“都市生活,就是几百万人在一起寂寞。我们安居在大地之上,却忘记了天空。我们豢养宠物,却忘记了如何去爱人。”然后让学生交流读完这两段文字的感受。

学生读完都觉得应该要学会静下心来,细细遥想思考一下,思考该如何仰望天空,思考该如何去爱人,也思考一下我们的未来。所以,学习本文,我就要求学生尝试着静下心来,去学会《像山那样思考》,这也为构建本文的思维场营造了氛围。

2.设置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首先,我让学生思考:学习生活如此忙碌,那么你觉得你现在的奋斗是为了什么?一起分享思考所得。

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为了考个好大学”“过上想过的生活”“能去不同的国家游玩”“让爸妈觉得欣慰”……

接着,继续启发学生思考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又会怎么回答“我们大家都在为什么而奋斗”这个问题。

生1:“为安全、繁荣、舒适、长寿和平静而奋斗”。

那么,作者是怎样看待人类的这些奋斗目标的?你是怎么理解作者的观点的?请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生2:作者觉得人类的奋斗换来的只是“这一时代的和平”“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作者是想要提醒人们,只顾眼前暂时的利益,会带来长远的危害。

生3:人们其实就是缺少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

生4:作者说“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其实这些道理“极少为人类所领悟”,但我觉得作者和群山能领悟。

……

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发了,他们的这些想法,都源于他们静下心来,与文本对话、与自己对话的结果。人类要学会尊重其他生命,首先要学会尊重自己,尊重自己内心的想法。而当课堂变成学生思维碰撞、智慧生成的“思维场”,他们也会更懂得尊重生命。

(二)唤醒生命,构建情感场

要让学生理解作者所说的“这个世界的启示”还有没有其他丰富的内涵,仅构建“思维场”是不够的,生态的课堂还应该是一个情感场。如果在语文课堂上能营造恰当的情感场,不仅能唤醒学生的心灵,提高学习兴趣,而且在涵养学生情意,陶冶学生品性上具有重要作用。

构建本文的“情感场”,首先必须要找到一条线索,这条线索就是——荒野里“狼的嗥叫”。

1.聆听“狼嗥”,融入“狼的世界”

请同学找出反映“狼嗥”情感特点的词语,并谈谈自己的理解。从“狼的嗥叫”中,你有获得新的“启示”吗?

生1:“狼嗥”的特点是“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这让我想到了《狼图腾》中的一句话:“狼是宁死也不愿受辱的硬汉”。

生2:我们应该客观地聆听狼的嗥叫,因为狼和人一样,都是平等的,我们应该以平等的心态来面对另一个生命。

生3:其实狼也是有感情的,只是我们以前总是带着有色眼光来看它,总觉得他是带有恶意的。

学生一下子融入了“狼的世界”,不再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去对待像狼一样的其他生物。而为了帮助学生能融入“狼的世界”这个“情感场”,课前我就向他们推荐阅读了一部与狼有关的长篇小说——姜戎的《狼图腾》。很显然,姜戎的这部作品打动了学生,对课文里“狼的嗥叫”深层内涵的理解,他们很快就从这部作品中找到了情感共鸣。

2.走进作者,改变认识

学生从“狼嗥”中,感受到了“狼”的精神,内心万物平等的意识在被慢慢唤醒。那么,要让学生的这种意识更深刻,还要走进作者的心灵,触摸到作者情感的脉搏,进而激发出情感共鸣,所以还要构建本文的第二个“情感场”——走进作者。

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对狼的认识也是前后发生了变化的。我就要求学生走进作者,看看作者之前对狼有怎样的认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我鼓励学生发扬“互动、合作、探究”的精神,讨论回答。

生1:“在那个年代,没有人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当时的作者应该也不例外,他看到狼的话,应该也会把狼打死。作者对狼也是充满敌意的,想要除之而后快。

生2:我觉得之所以当时的人们会对狼有这样的看法,是因为人类对狼的敌意和偏见。狼对人类的利益构成威胁,那么“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主宰。

继续引导他们去解读作者对“狼”认识发生改变的原因。

生3:是“狼死去”的那一刻的场景触动了作者的心灵,狼死时那“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让作者产生了怜悯之心。

生4:作者看到了之前狼原始生活状态的温馨和谐(自觉而有感情地读第4节)。这样和谐的画面,却被人类的枪支破坏了。前后场景的对照,让作者觉醒了。

生5:的确,狼死后作者说“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这种观点”应该是人类之前认为狼是有害的,必须杀死狼的观点。“新的东西”就是作者意识到,万物都是平等的,人们要亲近、尊重、善待自然。

作者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和他个人的经历是分不开的。紧接着我就向学生介绍了作者亲身融入自然,写下《沙乡年鉴》的经历。

之前,学生已经理解了作者对“狼”认识发生改变的原因,此时对作者个人经历的介绍,让他们从内心深处对作者产生了一种敬佩之情,而这种敬佩之情,真实地触动了他们的内心,唤醒了他们自己的生态伦理思想。

(三)激励生命,构建生活场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向人们深刻揭露了教育的本质——回归生活。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关注和审视现实,学会知识的迁移,从而激励生命。

1.审视生活,发人深省

对于构建本文的“生活场”,就是要让学生能运用之前思考和感悟到的生态伦理观,去审视我们现在的生活,做到“学以致用”。

活动一:作者原本认为“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猎人的天堂”,天堂出现了么?你能感受到自己身边的生态环境在遭到破坏吗?你有什么切身的感受吗?请小组自由讨论,然后交流。

2.阅读迁移,激励生命

构建生态课堂的“生活场”,就阅读而言,就是要使学生把课内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运用到课外阅读和生活中去,学以致用,为生活服务。

活动二:阅读关于生态伦理的一系列作品,如梭罗《瓦尔登湖》,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等。交流阅读体会。

生态的课堂是走向学生生活的课堂。构建生态课堂的“生活场”,让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着眼进行思考,并将思考结果于生活中印证,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场为情感的产生和发展提供理性基础,情感场对认知活动又具有推动、强化、调节等功能,生活场可以牵引认知走向深化。思维场是核心,情感场是保证,生活场是延伸。师生双方应该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共同构建一个包含了理智感、审美感、道德感在内的真、善、美统一的生态课堂。

猜你喜欢

利奥波德尔多生命
环境伦理学何以可能?
艾尔多安“秀”球
最强魔术师
蝉(1)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关于利奥波德生态伦理思想的翻译、解析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