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文化与高校人文教育
2015-01-31
刘伯温文化与高校人文教育
俞美玉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温州市刘基文化研究会,浙江温州325003)
摘要: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人文教育的重要栽体,能够对大学生起到陶冶爱国情感、培植社会和谐意识、培养优良道德品质、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培育科学创新思维能力等作用。刘伯温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其丰富的人文教育思想,是现代大学生“成己”的“扶手”。这里阐述了刘伯温文化成为大学生“成己”的“扶手”之内涵,并结合教育实践探寻了教育的路径及方法。
关键词:刘伯温文化;高校人文教育;成己;扶手
高校人文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启迪心灵、塑造人格、提升境界的教育,其实质是“精神成人”的教育。刘伯温文化作为高校人文教育的瑰宝之一,其人生智慧及丰功伟绩是中国传统文化具体化用的典范,可视为中国传统文化之窗,是高校人文教育的丰富思想资源,是大学生人文教育的有效载体。因此,高校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蕴涵着的丰富精神文化资源,使其更好地为大学生的成长服务。本文以刘伯温文化如何与人文教育融合,以其精辟的思想和睿智作内容,用优良的传统文化去启迪大学生的人生思想,从而探寻有效的高校人文教育之路。
一、刘伯温文化可成为高校学生“成己”的扶手
人文素质是大学生人格塑造与人文精神养成的核心,在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目前,高校普遍缺乏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学生的人文知识面狭窄,心理问题较多,且极易出现信仰迷茫,缺乏社会责任感。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目前高校文化建设实践活动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刘伯温文化,蕴藏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人生哲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对广大学生的思想、人格以及行为发展的影响较大,而且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完善都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中,运用历史文化名人刘伯温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助其树立人生目标和奋斗方向,无疑是高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一种有益探索和有效路径。
所谓人文教育,就是让每一位受教育者成为“他自己”的同时,与自然和社会和谐在一起,“如果人与一个更明朗更充实的世界合为一体的话,人就能够真正成为他自己”①,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谓的“安身立命”。如果逆向分析,当一个人不能与自然和社会“合为一体”,则迷茫、浮躁、道德缺失等等就会充斥心灵,个人的成功感与幸福感会随之消失。
寻找真正能让自己快乐而有意义的目标,是获得幸福的关键,任职哈佛大学的泰勒·本·沙哈尔教授如是说。很多高校学生的成长也正面临这样的困境,如何启发他们回归“自我”,是成为“他自己”第一步,也是让生活充满乐趣、让生命焕发热情的第一步。而这第一步,需要一个“扶手”,本研究认为,借力传统文化,历史名人——刘伯温便是这样一个“扶手”。
二、刘伯温文化成为高校生“成己”扶手的理论界说
刘伯温文化是高校生“成己”的好“扶手”,这是由刘伯温独特的人生经历、博大的胸襟人格、精深的思想文化等因素决定的。《诚意伯文集》(诗1301首,词211首,散文《郁离子》195篇,《春秋明经》41篇,其他序、记、跋、赋等121篇)以及近300则《刘伯温传说》这些经典的文献史实资料所承载的刘伯温文化和思想,便于高校学生与之对话,从中得到人生的教育和启发。
刘伯温四落五起传奇一生不仅是走向自我、肯定自我、实现自我,把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很好结合在一起的典范。其外,刘伯温“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②,其思想兼融儒道等诸子百家,其著作更多体现了先秦王道思想,很多话语与西方哲学所提倡的人文精神相契合,同时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徐一夔说:“公之事业具于书,此元之所以亡也;公之书见于事业,此皇明之所以兴也”。③比如刘伯温名言:“性无不诚,然后能主一心,心无不明,然后能应万事。”④由此可以管窥到我们先人早就指明了获得幸福,获得“自我回归”方向和道路,一切向内求,“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在“明心见性”两个向度里,刘伯温更主张由诚而明,“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人之性物之性,而后赞天地之化育。只有秉承“诚”,忠诚于内心,才可以成为“他自己”。“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诚者,自成”,刘伯温在其代表作《郁离子》里非常强调尊重万物之性理,包括“我之性”,只有“成己”才可以逐渐了悟人性物性宇宙之性,才能化育天下万物。
三、刘伯温文化穿越时空走进高校校园
对话理论是一种关于人主体建构的哲学理论。巴赫金认为主体建构只能在自我和他人的对话交际中实现,他特别强调“对话交际才是语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处。”⑤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过程,是学生主体与理解对象间的平等互动过程,是与之对话的过程,“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话的实质就是人与人之间在精神上的相遇。与文本对话,文本决不是高高在上的,读者在与其的融合中观照着自己,发展着自己。刘伯温文化进高校,其实质就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的对话,它是通过大学生对学习领会和实践体悟实现的。
大学的人文课程不应仅限于人文知识的传授,人文精神的触发、促进高校生建立价值体系、建立精神家园更为重要。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并非是人文知识的堆积,而是导向人对自我生命的领悟,导向他对自己未来的引导。依此而言,对于刘伯温文化,高校要做的并不是相关知识的系统介绍,而是基于人文教育理论和对话理论,借助历史名人刘伯温及刘伯温文化触发高校生对自我生命的领悟和对自己未来的引导。实践研究中发现,高校生与刘伯温及其言语作品对话,真正能够促进高职生人文素养内化的途径有几个方式:学术讲座、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与研究性写作。这几种方式有一个共同特征:自主。基于此,传统文化是搭建在学生研读会这一平台上的,纳入公选课系统中。教师以讲座形式进行课程教学,侧重于思维开拓和心灵的启发。同时通过研读会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包括演讲、演出、社区宣传、故里考察、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来促进课外阅读,建立方便学生自主阅读平台——资料室和中国刘基文化网站;最后通过研究性论文写作,化“所知“为“所有”,从而达到认识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目的。写作能化外在的言语为内在的言语,化外在的人文精神为内在的人文精神。写作是化“所知”的语言为“所有”部分,“所知”是所理解的部分,是读听的结果,“所有”是所占有的部分,是说写的结果。只有通过“读”“听”和“说”“写”不断交替,才能使“所知”上升为其“所有”,“所有”的丰富和拓展改变着原有的语感图,反过来促进“读”和“听”,发展其“所知”。读听与说写如此循环往复,呈螺旋式上升趋势,从而最终促使学生化外在的语言为内在的语言即为“自己的语言”——“所有”。当一个人“所有”丰富了,即内在言语丰富了,其精神也就更见活泼与丰美。写作也是一种对话,是走向自我的对话。只有写作才能真正实现与文本的对话。祝泓波在《谈写作的视角和出发点》中写道:“写作是这样一种奇特的双重过程:你在将个人的激情充分外泄的时候,也是在对你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着深刻的内省,……在书写自我时,你会不断地进行扩充阅读与自我反思。”⑥在反复写作中,会不断地与探索同一话题的古今言语大师发生对话,会不断的吸取言语营养,会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进而迸发出塑造新我的审美激情,从而达到认识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目的。⑦
四、活着的刘伯温文化
基于对刘伯温文化及人文教育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丰富多样的人文活动,其中一以贯之的有三大块,自主阅读、专家讲座以及写作,坚持以读、写、行相结合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虽然这一探索之路还面临着不少问题,然而可以确定这是一条可行之路。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刘伯温文化研读会中的一位同学对此有深刻的感悟。他第一次上台演讲手脚发抖,毕业短短3年现在他已经是拥有150万资产,从创业之初9个人发展到现在50人的规模的小老板,业务做到了江苏苏州发展到河北。变化如此之大,用他自己话来说得利于学院创业氛围和刘伯温文化的学习。他是这样描述的:从我进入学院以来,从对刘伯温的陌生感——对这位历史人物的好奇感(故事中传奇色彩)——对刘伯温文化的初步了解(在与老师学习与交流)——发觉刘伯温文化对我自身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即“三不朽”的德、言、功。在初步学习和探索刘伯温文化以后,他对我的人生有三大重要意义:一是学会怎样做人,立足社会;二是学会怎样与人交流和合作(诚信、心胸广阔);三是学会怎样认识社会、发挥自身的最大潜力!同学的言述很真切,刘伯温文化的影响仍在,刘伯温文化的许多正确思想和科学智慧还活着。
在现阶段,教育的终极关怀是追寻幸福的意义或者说“真正成为他自己”,让刘伯温等历史名人走进高校人文教育,不仅是高校传播民族优秀文化应尽的责任与使命,更是高校教育理念体现——除了教学生一技之长为安身之用外,更应有终极关怀具体体现——“立人”、“发展人”。只有如此,高校人文教学才是称职的教学。
注释:
①(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54.
②明史·刘基传[A].刘基集[Z].林家骊,点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646.
③(明)徐一夔.郁离子序[A].诚意伯文集:卷首[M].清乾隆十一年刊本.
④(明)刘基.拟连珠六十八首[A].诚意伯文集:卷六[M].
⑤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白春仁,顾亚玲,译.三联书店,1988:252.
⑥祝泓波.谈写作的视角和出发点[J].中学语文教学,2002:5.
⑦俞美玉.写作对于高校生的价值[J].黑龙江高教,2004:9.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M].中华书局,2011.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M].中华书局,2011.
[3]王尚文.语文教育学导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4]俞美玉.学习和研究刘基文化,树立工贸学院人文特色[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5]俞美玉.激活与文学作品对话,提升高职生人文素养[J].浙江社会科学,2004.
(责任编辑:邱开金)
Liu Bowen Culture and Colleges' Humanistic Education
YU Mei-yu
(Zhejiang Industry &Trade Vocational College, Wenzhou, 325003, China)
Abstract:Traditional cultur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lant body Colleges' Humanistic Education can play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cultivate patriotism and foster harmonious social consciousness, cultivate good moral character, establish the correct values, foster scientific innovation and thinking and so on. Liu Bowen Culture is a window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ts rich cultural educational ideology, is modern students "Growing up" and "handrail." This study describes the Liu Bowen culture becomes connotation "handrail" of the students "as is" and explores the paths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methods of education.
Key words:Bowen culture; humanistic education; growing up; handrail
作者简介:俞美玉,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刘基文化、传统文化、人文教育。
收稿日期:2015-3-25
Doi:10.3969/j.issn.1672-0105.2015.02.022
文章编号:1672-0105(2015)02-0089-03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4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