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教育中的人格教育刍议

2015-01-31贾梦姗江艳华

职教论坛 2015年26期
关键词:人格高职学校

□贾梦姗 江艳华

高职院校教育中的人格教育刍议

□贾梦姗江艳华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知识、有能力,而且更要有健康的人格。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者必须承担起构建高职学生人格大厦的使命,高职院校有责任将人格教育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帮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生活的意义与价值。高职院校要鼓励各学科教师主动承担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责任,不仅做到在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还要构建“全员育人”这一新的育人机制,以形成良好的全方位育人氛围。

高等职业教育;成人初显期;人格教育

人格(personality)一词源自古希腊语persona,最初用于指在戏剧表演中演员所戴的面具,后来发展为指代演员本人,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人。现在人们所说的“人格”是指一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所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思想模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也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特征之一,它包括性格和气质两部分。另外,在心理学专业术语中,也常用“个性”来表达“人格”。而伦理学中的“人格”则是指处于社会中的人的尊严、价值与品格的统一综合体。所谓 “人格教育”,即以塑造人的优良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品质为中心的做人教育,是以培养和发展人的健康人格为最终导向的教育。梅贻琦先生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对梅贻琦先生的这句话发表了自己的体会:“我体会,这样的大师,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2014年6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分别就加快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要把握职业教育规律、将立德树人作为办学的根本。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知识、有能力,而且更要有健康的人格。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者必须承担起构建高职学生人格大厦的使命,有责任将对学生的人格教育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以帮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一、高职院校学生人格缺失的表现及制约因素

(一)高职院校学生人格缺失的表现

我国人格教育起步较晚,对人格教育的定位和内容还不够明确,人格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比较单一,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方面的措施还不够有效,学生人格发展出现了诸多问题。比如,有的学生缺乏远大理想,认为国家利益、民族兴旺只是华而不实的空洞口号,最实惠的还是自己的前途命运,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欲望,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和“人人为我,我也为我”;他们公德意识模糊,全局观念淡漠,对集体利益、班级荣誉漠不关心,群体意识明显减弱;有的学生诚信意识淡泊、甚至缺失,学生对自身的文化水平、学历提高相当重视,而忽视对自身品德的培育,真诚、实在的品质被部分学生讥笑为落伍的标志。高职学生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考试作弊,在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中,一些高职院校存在请人代考和替人考试的现象;有的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差,一些学生的心态失衡从入学就存在,自认为就读高职是委曲了自己,对前途缺乏信心,对陌生环境、对陌生的教师、同学和学校集体生活不适应;有的学生意志品质薄弱,自控与耐挫力差,一些学生出身于条件较优越的家庭,过惯了养尊处优生活,对社会缺乏了解,人生经历单一,缺乏艰苦生活的锻炼,再加上社会、家庭等多种原因,使得不少高职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较差,遇到困难就退缩不前,出现矛盾就不知所措,受到外来刺激容易激动,稍遇小事即可引发挫败感,难以面对现实生活的挑战,等等。

(二)高职院校学生人格发展的制约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人的发展脱离不了生物学基础——遗传,但生物遗传不仅仅指将人的机体的构造、形态等生物特征遗传给后代,还包括神经系统的机能。众所周知,生物遗传中的生物性致病因素对人的后天身体健康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一些患有家族遗传疾病的人而言。另外,生物遗传因素也会影响人的体质,不过与遗传性疾病相比,这种体质遗传可以通过后天的营养与适当的锻炼得到改变。但不为人们熟知的是,正是神经系统机能发展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的心理发展的不同。生物遗传因素虽然能影响人的心理发展与成熟,但绝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诸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环境等众多的后天性因素比这种先天性因素的影响作用要大得多。譬如根据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A.L.Gesell,1880-1961)于1929年对一对仅48周大的双胞胎男孩做的实验表明,仅仅因为身体活动的多少就能明显影响幼儿心理水平的发展,而生理成熟对心理发展所起的作用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重要。

2.家庭教育因素。对孩子来说,父母是其首任教师,因为家庭教育从孩子出生的那一瞬间即已宣告开始。幼儿时期,是家庭教育对一个人影响最大、最重要的时期。现代家庭教育不仅包括生活知识教育,还包括道德伦理等多方面的教育。父母的教育理念决定了家庭教育方式,决定了行为方式、亲子关系,对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另外,父母教育理念的差异性也形成了家庭教育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家庭是塑造儿童人格的第一所而且也是最重要的一所学校。”[1]无法否认,关系融洽的家庭可以为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问题家庭则易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甚至可能导致孩子人格上的缺陷。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必须抛弃精英家庭出人才、平凡家庭出庸才的偏见。许多受教育程度不高的父母也培养出了品学兼优的人才,这可能是他们用自己的优良品质对孩子所产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结果,也可能是诸如学校教育等其他因素影响的结果。

高职学生在校学习的这一阶段与以往任何时期都不一样,并且有着巨大的差别。首先,他们开启了远离父母的独立或半独立的学习生活。其次,此时期他们恰巧处于成人初显期,生理发育已经完成,而心理发育则日趋成熟,这是一个充满各种可能性的时期。由于他们远离了自出生起就一直依赖着的家庭生活环境,此时期担任教育学生的主要责任由他们的父母转向了学校。

3.学校教育因素。纵观古今,众多中外杰出人物出生于普通家庭,他们并没有接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他们真正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正是学校教育。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但他们很难包揽对子女各方面的指导,无法做到多方位的教育。如果说家庭教育主宰了一个人幼儿时期的教育,那么从就读小学时起,学校教育开始参与一个人的成长。除了传授知识之外,学校教育开始辅助家庭教育共同塑造孩子的健康人格。相对于家庭教育而言,学校教育更具有系统性,因为学校教师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并且必须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才能从事教师职业,因此,相比父母而言教师也更具专业性。

4.社会环境因素。除了生物遗传因素和教育因素外,社会环境也是影响高职学生健康人格形成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相比家庭与学校来说,社会属于一个大环境。由于高职学生的心智尚处于发展时期,虽然此时他们对是非有一定的判断力,但是在求同心理的趋使之下,他们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文化或现象的影响,甚至误入歧途,在社会这个大染缸中染上这种或那种“颜色”。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易导致高职学生人格的沦丧。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拥有健康的人格、优良的思想品德是构建中国和谐社会大环境的有利保障,而和谐的社会大环境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高职院校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路径

长期以来,许多高职院校对学生人格教育重视不够,没有形成独立的教育体系,学校没有摆正人格教育课与其他学科教学科研之间的关系,关注的往往是热门学科、前沿学科及就业前景好的专业,而忽视了人格教育相关学科的建设,使得学校从事人格教育的学工干部和教师,往往无所作为,从而出现人格教育被“从属化”的现象。另外,有的学校人格教育方法过于单一,往往只是把人格教育寓于德育活动之中,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仅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的政工干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没有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师的作用,没有在学科教育中渗透人格教育,没有做到全员育人和全程育人,没有形成人格教育的教育合力,从而使得人格教育跟不上学生人格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一)注重主体性的人格教育

一个人的心理会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而日趋成熟,而人格也会随着心理的成熟而日趋稳定。虽然稳定性是人格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人的心理会随着个人成长环境的变化、所接受的教育等因素影响而逐渐成熟,因此人格同样具有可塑性。教育包含在人成长的各个阶段,幼儿时期以家庭教育为主,中小学时期则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并重的时期,而大学时期则以学校教育为主,期间可能会参加少量的社会活动,或者做一些社会兼职工作,为毕业后参加工作预备一些社会阅历。受西方人本论思潮的影响,我国的教育日益注重发现人本身的价值与潜能,发展人的个性,促进人格的健康成长。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可能因为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与主体性的发展,造成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与独立人格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长期忽视主体性的人格教育,易使受教育者渐渐缺乏自我判断能力与责任意识。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人格也存在个体差异,因而在进行人格教育时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成功的教育应该让学生不管在任何学校学习都能够找到自我、找到努力的方向;成功的教育应该让人即使在平凡的岗位也能够感到骄傲、找到奋斗的动力。

(二)注重学科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

班级授课是学校开展教学工作最普遍的方式,也是组织学校教育最基本的方式。虽然高校一般鲜有开设专门的人格教育课程,但是,教师可以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例如,大学英语这门课程,在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与适当的教学活动进行人格教育。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为例,第一册第十单元的课文A∶Being Honestand Open(做个诚实正直的人)用了好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向我们阐述了Integrity Triangle(正直三角原则)。在教授此单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我经历,或结合新闻报道中的一些影响较大的事件进行讨论,在课堂讨论等活动中,教师应避免先行给出结论,尽量让学生自行辨是非、明事理,这样便巧妙地将知识的传授与做人的道理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会如何做人。教师也可以结合此单元的教学内容与即将来临的期末考试,在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另外,第三册第一单元 Love Without Limitations(无限的爱)是关于“爱”的教育。“在某种意义上,爱乃是良好品性的精髓。”[2]此处所说的“爱”,不局限于亲情之爱、朋友之爱,还包括大爱。比起易受学生排斥的长篇大论的理论灌输式的教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式人格教育更易于被学生理解与接受。

(三)注重开展适度的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受到一定的挫折,使受教育者的潜能得以激发,从而达到令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相比上个世纪的大学生,本世纪的大学生中不少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由于自幼便缺乏来自家庭的兄弟姐妹的手足情怀,因此他们普遍对新环境、对社会的适应性不够理想,在人际关系的处理技巧上相对更为欠缺,心理承受能力也更为有限。不可否认,过度的挫折教育会给大学生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譬如会不可避免地打击他们努力奋进的情绪,使他们丧失自信,甚至意志消沉。但是从长远来看,适度的挫折教育有助于他们健康人格的迅速成长,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因而适度的挫折教育往往是利大于弊的。没有遭受过挫折的人生是不现实的人生。在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免地会遭受这样或那样的挫折,教育者要引导学生正视挫折、在挫折中学会坚强,让他们真正认识到“失败乃成功之母”。

(四)注重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

韩愈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但有教书的责任,而且有传道的责任。教师是学校实施健康人格教育的主体,教师的人格形象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人格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国际知名的教育心理学和教师教育专家——斯坦福大学的李·舒尔曼(Lee Shulman)教授在《教师教育是人格教育》一文中指出:“专业的教育者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教某个人,其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明了认识是为了行动——改变他人的心智和生活,负责任地以及正直地为他人服务。”这意味着,即使教师对自己教授的学科知识烂熟于心,并能灵活掌控课堂教学,但是如果没有高尚的人格,这种教育仍然不能算是完美无瑕的。这要求教育者本身首先必须是我们所处的当下社会所推崇的人。如果教师自身不具备应有的职业道德、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又如何能去要求所培养的对象拥有高尚的人格呢?

教好了书并不等于就育好了人。不可否认,仍然有一些教师并没有正确把握“教书育人”四字的正解。“教书育人”强调的是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通过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的一种言传身教,帮助他们形成高尚的人格。“大学公共英语必修课程历时两年,跟学生接触的时间相当长久,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大学英语教师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对学生的品德发挥直接、深远的影响。因此大学英语教师更应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品德修养。”[3]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对人格教育尤为重视,这从他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中可见一斑。[4]任何一名科任教师都必须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深刻认识自我言行对学生可能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才能够踏实践行人格教育。“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高尚的师德本身就是一本鲜活的教科书,所谓‘身教重于言传’就是古人总结出来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经验之一。青年学生可塑性和模仿性强,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5]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人格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高等职业院校,育人者自身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即,必须拥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只有育人者自身具备了这一先决条件,才可能做到言传身教,才可能教育培养未来的接班人。要成为真正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比教好书更为重要的是育好人,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只有当我们培养的学生个个都拥有健康的人格,才能够拥有人格的尊严,才能够用人格的力量在人生的道路上攻坚克难、勇往直前。

[1][美]珀文,等.人格手册∶理论与研究[M].黄希庭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29.

[2][英]勃兰特·罗素.教育与美好生活[M].杨汉麟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124.

[3]李天颐.多模态语境下大学生思想品德培育探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3(8)∶180.

[4]杨林柯.我们为何怀念民国教育?[J].未来教育家,2014(3)∶28-31.

[5]孔明.高校德育工作的困境及其对策[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105-107.

责任编辑肖称萍

贾梦姗(1976-),女,湖南沅江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外国文学与英语教学法;江艳华(1981-),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与英语教学法。

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大学英语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相关性研究”(编号:14YB069),主持人:贾梦姗。

G715

A

1001-7518(2015)26-0022-04

猜你喜欢

人格高职学校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学校推介
漫画之页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