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性高职院校开展非遗数字化传承研究
——以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数字化传承南通蓝印花布为例

2015-01-31朱千波

职教论坛 2015年14期
关键词:印花布南通文化遗产

□朱千波

地方性高职院校开展非遗数字化传承研究
——以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数字化传承南通蓝印花布为例

□朱千波

非遗的数字化工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保护及传承的重要手段,地方性高职院校在非遗传承工作上有着地缘关系、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将非遗保护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对地方性高职实现传承文化、服务地方、特色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在国家级非遗蓝印花布的数字化传承中做到了基地化、课程化、规范化等“八化”,对高职院校非遗的数字化传承工作具有示范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职院校;数字化;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的、不可重复的历史遗存和文化记忆,是中华民族的血脉。”[1]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非遗的数字化传承逐渐提上议事日程,数字化传承包括非遗的数字化采集和存储、数字化复原和再现、数字化展示与传播等。非遗传承人受知识水平和技术限制,需要借助于文化部门、高校、科研机构、文化企业等来实现非遗的数字化。高校的优势在于利用研究型人才、现代化技术手段、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资源、大学生传播群体等条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教育教学之中,通过教育教学延续民族文化的生命记忆,增强文化软实力。[2]地方性高职院校在地缘关系、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方面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有着独特的地域优势,开展非遗的数字化传承,对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增进高职院校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地方性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品位,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方性高职院校数字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一)传承文化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文化传承的质量和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代年轻人,唯有他们对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解有认知,并且愿意传承,进而能够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化事业发展相结合,能够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文化遗产才能与时俱进,非遗事业才不会后继乏人。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学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均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传承文化血脉,保留民族记忆的历史使命,传承非遗,义不容辞。

(二)服务地方是地方性高职院校的首要责任

地方性高等职业院校大多是依托城市或地区而产生,占用了大量的地方资源,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是高职院校的天然基因,只有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效服务,才能体现地方性高职的存在价值,能否融入地方社会并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评价其办学水平和办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作为古老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非遗代表着普遍的心理认同和基因传承,彰显当地人民群众的智慧和才能,其本土文化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此外,地方性高职院校从事本地非遗数字化传承工作具有较强的地域优势。既便于和传承人就近进行沟通交流,便于就地取材进行非遗技艺的学习,便于非遗的收集整理工作,还便于融入一定的文化环境更容易理解非遗作为文化符号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地域优势还表现为对方言的熟悉,非遗传承人大多数以方言交流,如南通蓝印花布的工人主要以启海话进行交流,南通科技职业学院作为地方性高职院校面向地方招生,可以找到方言为启海话的同学担任翻译。

(三)传承非遗是推动地方性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重要手段

市场化、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之下,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校园文化的营造等却日趋同质化。高职院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形成无法广泛复制的独有的办学特色,是吸引社会关注、提升办学水平、增加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非遗作为民族文化与精神的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传承非遗有助于形成风格独特、品味高雅的校园特色文化、特色专业。同时,非遗传承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民族自豪和爱国情怀,提升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推动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对学校的课程建设、学科建设、师资培养、文化建设等工作均有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系统开展蓝印花布传承工作后,《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中央媒体对此进行专题报道,好莱坞导演克里斯蒂·里比、CCTV节目组来学校拍摄取景,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多次来校开展社会实践,年接待青少年为主的参观者近万人次,在文化传承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好评。

二、地方性高职院校数字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

(一)充分尊重非遗传承人的意见

非遗传承人是非遗传承的核心要素,他们对非遗有着深入的了解和深厚的感情,是这一领域最重要的专家。在数字化传承工作开始时便应与传承人做好沟通,明确相关工作的要求与流程,唯有取得传承人的理解和配合,才能明确非遗数字化传承的范围、内容、要求。南通科技职业学院为做好蓝印花布的传承工作,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国家工艺美术大师吴元新多次沟通,聘请他担任学院兼职教授,积极邀请他来学校创办传承基地,基地创办后,关于蓝印花布的数字化传承工作与吴元新进行了充分沟通,使他对蓝印花布的数字化传承产生了浓郁的兴趣,主动将近万种珍贵的蓝印花布面料及图案提供给数字化传承工作课题组,使得全国最大的蓝印花布的图案数据库得以建立,由于传承人的参与,使得这一数据库具有全面性和较大的权威性。

(二)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非遗传承主要通过师徒传授,家族传授等方式来开展,容易出现人才断层的现象,也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接触、了解非遗传承的需求。大学生应当是非遗传承的主体,从年龄、知识储备、文化视野等来看,大学生也是非遗传承的最佳对象。在学校里,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传承教育活动,有利于他们学习领悟民族文化精髓,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在高职院校开展非遗传承工作的一项重要目标是要培养一批对中国传统文化、对非遗有兴趣的青年学子,并在这批学生中培养未来非遗保护和传承的中坚和骨干。充分调动非遗数字化传承工作的学生的积极性,需要从制度层面做好规划,并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给予应有的支持。“互联网+”时代,地方性高职院校中一般都开设有计算机类的专业,相关专业在非遗的数字化传承方面具有数字化方面的技术优势。音乐类、美术类专业在相关的非遗传承项目上具有文化素养、专业技能优势。

(三)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推进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有利于推动校园文化的传统化、生动化,校园文化活动也对非遗的传承起到一定宣传推广作用。要创新体制、强化举措、搭建平台,将非遗传承与校园文化建设全面融合,蓬勃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南通科技职业学院通过多种方式推进非遗与校园文化的融合:配合蓝印花布博物馆、传承馆,定期开展蓝印花布的展览展示活动;举办蓝印布的图案设计大赛、扎染技艺大赛、摄影大赛;在文艺晚会、文化艺术节、运动会等学生文艺活动中进行蓝印花布的服装表演;邀请蓝印花布代表传承人进校园进行传承讲座;参与蓝印花布的文化采风工作,收集民间蓝印花布图案;信息工程系赴婺源等地写真;支教时将蓝印花布技艺传播到当地小学。通过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使得蓝印花布为学生所了解,在校内外营造了以蓝印布传承为代表,包括传承瑞龙文化、传承红十四军精神等以重视文化传承为特色的校园文化。

(四)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在互联网时代,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古老的生存环境不复存在,日益与时代脱节,生存面临危机;另一方面,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将原来以语言、形象、记忆、技能等为手段存在的非物质遗产逐渐转变为适应新时代传播方式的数字化资料,可以实现广泛传播,使濒危的文化遗产得到抢救性的保护,实现非遗的可持续发展。

非遗的数字化传承不仅包括影像数字化,还要将工艺制作流程、历史流变、传承人档案、相关的乡土生活方式等进行数字化后存入数据库。如在建立物态的博物馆的同时,同时建立网上的数字虚拟展示馆,可以让观众以更为便捷的方式了解非遗的精髓。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开展蓝印花布数字化传承的过程中,注意用数字化手段收集相关图案、录制大量视频素材,为进一步开展数字化传承作了充分的积累。

(五)充分认识到传承中创新的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不应该只是单纯的以保存完好为终极目的,要从基础的保护和传承最终走向合理的开发利用,在 “原汁原味”的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效平衡,发展双赢,才能做到有效保护,可持续保护,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青春。

蓝印花布的发展也经历了从坚守到创新的发展之路。代表传承人吴元新对面料、图案等作了新的发展,面料由单面印花发展成双面印花,由单色发展成复色,并结合服装设计的元素,设计制作了系列蓝印花布时装。2014年3月,彭丽媛出访时曾选用了南通蓝印花布面料受到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该服装采用的象征着吉祥团圆的凤凰团花图案即为吴元新收集整理。目前,为了适应市场需要,蓝印花布从面料生产,延伸到生产门帘、玩具布偶、桌布、鞋帽、拎包等系列产品。而通过数字化图案、工艺品辅助设计系统,可以对已有的典型图案、工艺品进行创新设计,从而创造出不同个性、千变万化的新的符合时代需求的艺术作品。有助于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扬。

三、地方性高职院校数字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

(一)通过引入传承中心将非遗数字化传承基地化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从2012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传承馆,传承馆建筑面积近千平米,保存了近万种蓝印花布的刻版,千余种历史久远的蓝印花布藏品。可以展示蜡缬、夹缬、绞缬和灰缬全部四种蓝印布制作工艺,并以灰缬即以漏版刮浆法直接在馆内量产蓝印花布,参观学习者可亲手体验刻版、刮浆、揭版、浆布、染色、显色、刮白的制作流程,从事该项技艺达30余年的师傅还会展示夹缬、绞缬技艺。

传承馆的引入,为数字化传承提供了便利,蓝印花布产品及版式的图片、工艺流程的视频等数字化资料的采集工作可以直接在馆内完成。

(二)通过系部的全面对接将非遗传承机制化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的艺术类专业及软件技术类专业主要在信息工程系,学校指定该系负责非遗的数字化传承及与传承基地的对接工作。系部组建了“高校教师+传承人+大学生”的数字化传承非遗工作团队,学生定期到传承馆进行学习进修、辅助工作,教师定期从艺术及信息化技术方面进行指导,传承人提供相关学习、工作素材。由系部对接建立工作团队,解决了学生和教师的管理问题,搭建了校内外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通过导入教学将非遗数字化传承课程化

作为一所高职院校,学生的学制较短,教学任务繁重,教学计划的制定均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人文素质教育与校园的艺术氛围相对薄弱,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研究纳入课程,是学院艺术教育的重要突破口,有利于学院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为此,学校专门开设“蓝印布艺术”课程,面向全院开设公选课,面向艺术类专业开设专业选修课。

学生在传承人及专业老师指导下,在掌握基本的蓝印花布技术之外,把社会热点、时尚元素融合进了蓝印布的设计,先后设计“农业教育博物馆系列”“世博吉祥物系列”“南通十景”等多种蓝印布板样,并亲手制作成蓝印花布作品,受到了传承人及校内外的一致认可。在蓝印花布的设计制作过程中,学生对非遗项目由被动的旁观者变成主动的参与者和积极的传播者。在公共艺术教育类课程中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了蓝印布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传承中各类人才的培养,为民间艺术的“原真性”保护和“活态”传承培养丰富的人才资源和接受人群。

(四)通过建设数据库将非遗数字化传承电子化

代表性传承人吴元新整理收藏明清以来实物及图片资料上万件,保存了上万件纹样纸版,出版了《中国蓝印花布纹样大全》藏品卷。学校利用自身的专业及技术优势,在吴元新的收集整理工作基础上,师生共同参与,将非遗的创作生产流程、代表性经典作品等以电子文档、数码图片、音频视频、展示软件等多种方式进行收集和整理。建立了完整的蓝印花布数字化传承数据库。由于高职院校组建的团队有资源管理和信息系统数据库设计专家,这一数据库注意资源与素材的区别,进行了三个层次的分类,能部分满足有关专家、文化工作者和广大群众的浏览、检索或研究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了蓝印花布的数据管理水平。

(五)通过学生社团建设将非遗数字化传承延伸化

通过社团开展非遗数字化传承,是让学生增强学习兴趣,扩大非遗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学院成立非遗传习社,通过传统文化自身的魅力,吸引广大同学参与以蓝印花布为代表的南通非遗的数字化传承工作。利用蓝印花布的数字化图片、数字化影像、传习社同学组织社会实践、主题讲座、知识展览、志愿者服务等方式参与蓝印花布传播与管理:社团成员通过田野收集,纹样纸板的数据采集工作;走上街头,用开设图片展,播放影像资料等方式,向市民普及非遗知识;利用到江西写生的机会,将蓝印布技艺传播到婺源李坑小学。

(六)通过课题研究将非遗数字化传承系统化

学校还以非遗数字化传承主要内容,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基础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数字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子课题《南通蓝印花布技艺在基础教育中的数字化建设与实践》,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体系——将蓝印花布艺术引入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研究》、江苏省高校思政课题《地方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研究——以南通蓝印花布为例》,南通市科技项目《南通蓝印花布纹样数字化技术研究》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让高校教师深度参与到非遗保护工作中来,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非遗数字化保护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可以构建长期的政府咨询机制,逐渐实现研究成果的转化。

(七)通过专利申请将非遗数字化传承规范化

学校教师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及方法的同时,对 “南通蓝印花布”图像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并在JAVAEE架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机器视觉库OpenCV对南通蓝印花布图像相似度进行计算、分析与研究,为开发实现一个基于内容的南通蓝印花布图像检索原型系统及 “南通蓝印花布”信息化工作打好基础,该项系统已申请国家专利,使高职院校成为非遗数字化传承的规则制定者之一。

(八)通过软件设计将非遗数字化传承可复制化

为适应非遗在基础教育、幼儿教育系统的传播,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教师针对小朋友编写了一个游戏软件——南通蓝印花布。在软件中,小朋友可观看卡通形象介绍蓝印花布,可以查看各类、各时期的蓝印花布图案,软件收录了近千种蓝印布典型图案。同时,软件设置互动环节,小朋友可挑选自己的喜爱的形象和几何图案,进行蓝花布图案的设计,使小朋友能参与非遗的图案设计中,使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该软件的程序设计方案可应用在其它平面类非遗的传承工作中,如苏绣、云锦等。

南通市是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地区之一,共有市级以上非遗项目10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9项、省级项目40项。传统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类的刺绣、扎染、蓝印花布、色织土布、红木雕刻、板鹞风筝等一大批非遗项目,在江苏省乃至全国独树一帜、影响深远,作为南通的市属学校,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将在蓝印花布数字化保护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其它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同时,非遗保护涉及的工作面广且量大,数字化传承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中的一项。保护与传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公民的责任,需要社会合力,不仅要依靠高校深度介入,还需要传承人的积极配合,政府的政策引导和经费支持,文化管理部门的统筹管理,社会企业的全面参与——“五方联动”,才能真正实现非遗的有效保护、充分利用、创新发展。

[1]常凌翀.新媒体语境下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39-42.

[2]张泰城,龚奎林.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教学的方式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3(2):71-73.

责任编辑 时红兵

朱千波(1958-),男,江苏如皋人,南通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重点课题“基础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数字资源建设与应用”(编号:14612578)子课题“南通蓝印花布技艺在基础教育中的数字化建设与实践”(编号:146121578-0010),主持人:朱千波。

G717

A

1001-7518(2015)14-0048-04

猜你喜欢

印花布南通文化遗产
黄梅君作品
与文化遗产相遇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非遗南通
南通职业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从林栖的《青出于蓝》,看蓝印花布的借衣还魂
南通中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国外印花布色彩设计赏析